首頁

多元族群

打破「越早學越好」的迷思

打破「越早學越好」的迷思

文‧滕淑芬

2003 5月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英語教育研究所所長張湘君,以自己女兒的經驗提醒父母,不要為了讓孩子學英文而忽略了學母語的黃金期。(薛繼光攝)

台灣的英語學習熱似乎已陷入集體歇斯底里的狀態,連尚在牙牙學語的學齡前幼兒都要搶搭英語「早班車」。然而,學第二外語究竟有沒有「關鍵期」,是不是越早學越好?

為了破解家長對幼兒英語的迷思,本身是兒童英語專業出身的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所長張湘君幾次出面呼籲台灣父母,不要看到親戚朋友把孩子送到全美語幼稚園,就前仆後繼地花大錢投資。

「語文是有威力的工具,」張湘君說,很多家長只願意看到成功的一面,卻不願承認失落的部分,而語文排擠與強弱勢文化認同的後遺症,都是到孩子上小學之後才會陸續出現。

全美語神話

由於台灣英語教育界對幼兒美語的研究不多,五年前,張湘君聽從朋友「全美語幼稚園比其他幼稚園每個月只多花五千元,就能打下英文基礎」的建議,將兩歲十個月的女兒送到全美語幼稚園。

當時台灣的全美語幼稚園並不像現在滿街都是,她也想實驗一下「浸泡式環境」的學習成果。所謂「浸泡式」學習法,就是白天課程都以英語授課,一週上英語的時數約在二十二小時左右,比雙語幼稚園多了三分之一。女兒回家後,雖然跟她說中文,但只看英語電視頻道、閒暇時也只讀英語書。

女兒就在被外師嚴格要求「No Chinese」的環境中長大,一旦說了自己最熟悉的母語,就是「bad girl」。因為和外籍老師相處時間太長,個性變得非常外向,喜歡擁抱,肢體語言豐富。帶她去公園玩,可以很快融入陌生小朋友的圈子,找到她喜歡的朋友。但女兒的中文語法、語氣卻很奇怪,她會說:「念我一本書」、「你好嗎?今天」、「我肚子很餓,現在」。

「當時沒有考慮文化因素,只想可以把英文學好,而且傻傻的以為在台灣學中文,怎麼會學不好呢?那知踢到鐵板,」張湘君說。

拉中文一把

相較於張湘君承認失敗的例子,萬芳國小英語科老師盧貞穎則說,女兒在全美語幼稚園三年七十萬元的成果「很值得」。

「現在學生壓力真的很重,反正幼稚園閒著也是閒著,先學起來打基礎,」盧貞穎說,她現在不需太煩惱小三女兒的英文,只負責幫她借書,而女兒看英文書的速度比她還快,她估計,應該已達國中畢業的程度。

「全美語環境長出來的樹還是要修剪,」盧貞穎說,小孩確實會比較習慣使用自己純熟的語文,以前女兒在路上只看英文標語、不看中文,她只好一邊開車、一邊教中文。為了不讓孩子的中文落後,父母還是要拉一把,盧貞穎的作法是大量地讓女兒讀中文書。

現在,兒子也在全美語幼稚園,她發現兒子中英文接受能力也出現落差,週末帶他去上創意積木班,當老師要小朋友拿起綠色積木時,兒子的反應比別人慢半拍,還不時問她:「綠色的English是什麼?」中文的接受力比英文差很多。

張湘君帶女兒到「小雲門」上課,女兒卻總是坐在固定角落,看別人敲敲打打,不說話,後來,她才發現,原來女兒聽不懂「妹妹揹著洋娃娃」這首歌,學習的媒介無法溝通,減低了學習意願。但下課時,女兒會跑去和老師擁抱、示好,看到老師不舒服,還會幫忙捏背,甚至倒水給老師喝,給人很甜、很懂社交、很容易和別人打成一片的感覺。

越早學越好?

事實上,大多數父母急著讓幼兒學英語,不外認為幼兒記憶力好、模仿力強、受到母語干擾較少等,趁早學英語較有優勢,但這些說法究竟有沒有研究支持?

張湘君指出,這是個很有爭議性的觀念,許多國內外研究都不支持這種說法。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幼兒會的中英文語彙都還很單薄,因此容易出現「淺薄知識學習」的後遺症。全美語幼稚園裡雖然全場說英文,但討論問題時,小朋友大多只會以「yes or no」帶過。例如當老師介紹「恐龍」時,因為其他龍的英文字彙太難了,結果小朋友只記得「dinosaur」這個單字。但如果用中文解釋,就可以讓小朋友瞭解還有雷龍、暴龍和翼手龍等不同的恐龍,比較不會出現將知識簡單分類的危險。

一般孩子大約從幼稚園開始學中文,但全美語幼教的孩子卻是從小一才接觸中文,已經比別人晚三年。「錯過了學母語的黃金期,」張湘君說,現在女兒覺得中文太難,寫功課時很痛苦,也很勉強。

幼兒學外語在學理上得到支持的唯一好處,也許就是發音較準確。研究指出,要掌握純正的英語發音,必須有兩個條件:學習的對象必須會準確的發音,其次,就是有足夠的時間接觸英語。雖然全美語幼稚園也有少數成功的個案,但多數小朋友只是能說一些口語英語,用英語和他人社交問候。

不要讓ABC霸佔童年

台灣的英語焦慮症蔓延開來後,導致台灣的幼稚園區分為「全美語幼稚園」、「雙語幼稚園」和「普通幼稚園」三種模式。雖然不少學者反對全美語的幼兒學習環境,但市場卻擴張迅速,令人憂心。

張湘君研究幼稚園實施外語課程及聘雇外籍老師的調查發現,三分之一的公立幼稚園,以及百分之九十七的私立幼稚園,都有英文課,其中教學上最大的問題仍是師資合不合格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會要求幼兒園把本國籍老師的證書掛在教室門口,卻從不看外籍老師的學歷,只要是外國人就好。

「現在幼稚園沒教英文好像是很丟臉的事,」張湘君說,但自從媒體把女兒的故事寫出來後,很多幼稚園邀請她去演講,因為可以拿學者的話當擋箭牌。

嘉義大學去年完成的「幼教普查調查」顯示,全國三千多所幼稚園為了招生,六成五設有「全美語教學」的班別,讓「語言教學」取代原本的「幼兒課程」。去年十一月,三十一個幼教團體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表達反對英語教學破壞幼兒教育的正常發展,「不要讓ABC霸佔了幼兒的童年學習」。

「台灣的幼兒英語熱,已到達發高燒四十度的程度,我們還要繼續燒下去嗎?」張湘君說,大家該問問自己:「我們要培養的是一個英語流利的庸才?還是一個英語可以溝通的專業人才?」學者親身的「錯誤」經驗除了很具有「震撼力」外,張湘君語重心長指出,家長真的不需為了學英語,讓孩子失去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