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人人可以成為慢食家

人人可以成為慢食家

尾餘記

文‧鄧慧純  圖‧津和堂提供

2024 12月

尾餘記在未來餐桌推出的料理,食材取自台東在地,食器來自廢料再利用。

從台中跨過中央山脈,移居台東的新住民老孫(孫良寅)和小蒨(邱羿蒨)這對夫妻檔,在台東尋找第二人生,創立「尾餘記」品牌,沐浴在台東的陽光風土中,也與慢食搭上線。

食材不就是大潤發、全聯嗎?

初到台東時,夫妻倆承租民宿經營,卻經歷了慘痛的血淚史,最終只得認賠罷手。「後來朋友帶著我們擺攤做生意,滷味配上椒麻醬,就能賣得很好。」聽說「台東慢食節」人潮很多,也跑去報名,「我們最初只想是擺攤做生意;沒想到慢食節不是報名就可以參加,還有資格審查。」小蒨娓娓道來與慢食的相遇,「主辦團隊會做新店家拜訪,了解你對慢食的想法、食材的來源,說明市集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原則。」

「還問我豆干哪來的?我就說菜市場呀!貢丸呢?不就批發市場嗎?」小蒨眼睛睜得豆大,描述當年她的吃驚。慢食講究要清楚知道食物的來源,只得從頭發想符合主題的菜色。「一開始覺得麻煩,但是(慢食節)人潮真的很多,所以雖然麻煩,他們要求什麼我就做。」

後來搬家到鹿野,遇見了另一群朋友;疫情前,常常一家一菜聚在一起吃飯。「還沒動筷子,他們會問說,今天準備的菜是哪來的?誰種的?」聊到這邊,老孫的聲音又高了幾分貝,「哇!吃個飯壓力山大,我就說不要再去了,菜不就是全聯或大潤發買的嗎?」

但日子久了,慢慢了解,才發現台東的得天獨厚,它是食物的產地,可以直接跟農家採買最新鮮的食材,知道農夫的耕作方式,才發現「原來我們的飲食與土地的連結如此深刻,也讓我們願意多花一點點的成本選擇對土地更友善的種植方式。」小蒨說。

原本擺攤是為了生計,接觸了慢食的夫妻倆,把慢食活成日子。

尾餘記的由來

「尾餘記」最有名的產品是椒麻醬,集長辣椒、朝天椒、小鳥椒以及小茴香、花椒等香料,凝聚成風味的一匙;原初是朋友擔心他們在台東無以謀生,把椒麻醬的配方傳授給夫妻倆,告知有一天若需要的話,可以此營生。

夫妻倆聊起取名為「尾餘記」的心路歷程。小蒨是老孫二婚的對象,他50歲後再得子,此時生命的任務轉成好好陪著孩子長大,思索著如何「在生命的尾端,發揮剩餘的價值」。

搬到台東後,他常散步在海濱,撿拾了無用的漂流木和海廢,再製成小物件,而有了「隨拾末尾,餘光仍耀」的體悟,他說,任何事物該有它被珍惜的剩餘價值。

一回在野外採集野草,他又從原住民身上學到,富足是一種精神層次,取自己生活所需就好,他提醒自己,莫忘初心,盈餘不再是物質上的,而在自己本身擁有多少,於是「有頭有尾,有盈有餘」成為尾餘記的品牌精神。

要符合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慢食傳統,老孫和小蒨想方設法從自然、廢料取材,發揮其再利用的價值。(林旻萱攝)

放馬過來吧!主題餐桌

相較其他慢食店家或有自己種植的稻米蔬果,或有拿手的料理手法,小蒨聊起,以蘸醬入菜的尾餘記,每一次慢食節的「主題餐桌」,都是一場考試。

舉例來說,2023年的主題「未來餐桌」,他們左思右想得出,「所有的未來都是過去的累積,唯有把傳統先找出來,才能夠有未來。」因此以「尋傳統,續未來」為主軸,從傳統食材找靈感。鑒於當代米食人口銳減,小蒨改以米穀粉搭配在地的紅烏龍做成米疙瘩,結合台東縱谷區的關山豬肉、東海岸的白蝦,和在地小農的玉米筍,搭配自家的椒麻醬、鳳梨辣椒果醬,呈現在地的味道,也呈現他們想像的未來餐桌。

每一次慢食節的「主題餐桌」,都是一場考試。圖為尾餘記在2022年呼應「很香餐桌」,端出的刺蔥籽鹽麴鹹豬肉佐時蔬。

留下家族的滋味

老孫還笑說,他們每次出餐都是「一次性料理」,只出品一次。老孫是外省後代,小蒨是新竹客家人,但他們成長的環境都讓他們遠庖廚,使得那曾經陪伴他們長大的滋味,如老孫爸爸的牛肉麵、滷牛腱等,小蒨外婆的客家菜都失傳,難以復刻;「因為參與慢食,我們開始去找自己飲食的根,想要留下每個家自己記憶中的味道。」他們一步一腳印從頭學起,在慢食節端出菜餚,只要反應好,就再製成冷凍即時料理包,可以復刻在每個家庭的餐桌上。

套用電影《料理鼠王》的名言:「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實踐慢食何嘗不是?「只要有心,人人可以成為慢食家。」老孫、小蒨夫婦就是。

把慢食節的人氣料理製作成冷凍即時料理包,椒麻臭豆腐就是其一的品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