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一定快樂嗎?成功一定持久嗎?當經濟衰退巨浪襲來,老闆四處告急求援,豪宅法拍,勞工則在失業壓力下惶惶度日。在財富與物質目標突然顯得無限遙遠時,人們反而更冀求心靈的慰藉與滋養。對台灣人而言,花蓮正是一處心靈後花園,適宜在此沈澱、充電、再出發。
近年來,花蓮總是列名全台灣財富縮水最嚴重的縣市之一,奇妙的是,它也是居民生活滿意度調查中,評價數一數二的市鎮,更是都會居民嚮往的避世、樂活勝地。
花蓮究竟有何魅力?從古至今斯土斯人孕育出怎樣的生活情調?又帶給現代人什麼樣的價值反省與願景?
花蓮位居台灣東部海隅,島嶼子民口中的「後山」。
300萬年前,板塊運動將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推擠併接成寬度僅2∼7公里的狹長縱谷,面東形成海崖,從赤道北上的溫暖黑潮,為此地海域帶來豐富漁場;面西則是台灣脊樑中央山脈,夏季東南季風挾帶熱氣團,沿著東部陡峭山坡攀昇,形成凝結雨,潤澤出蓊鬱山林,湍急溪水則下切出瑰麗峽谷。
面對這片天縱之地,原住民族創造出能呼風喚雨、盤據美崙山的巨人神話,17世紀航海行經的葡萄牙人也不禁稱讚:「福爾摩沙,美麗之島。」
清代乘舟破浪登陸的移民,途經奇萊鼻岬角,望見溪水奔注與海浪衝激呈迴旋狀,脫口而出「洄瀾」(Huelian),是為「花蓮」地名由來。
璞石咖啡館出版的花蓮在地刊物「o捯ip」經營2年多,聲名遠播,近日馬總統到花蓮視察時,特地應夫人周美青要求,訂閱一年份,作為生日禮物。
邊塞風情
長期以來,花蓮由於隔著綿長山脈與西部平原阻絕,人為環境的污染與破壞較少,都市建設與商業娛樂也相對缺乏,「後山」不免帶有脫節、落後之意。
在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任教、以《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屢獲中時開卷10大好書獎的作家吳明益,形容從都會區前來花蓮的學生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判斷自己水土不服,懷念KTV、滿街的速食咖啡廳、方便的捷運和24小時的誠品,埋怨自己當初不夠用功才被「懲戒」分發到這裡。
另一類學生則是無可自拔地愛上花蓮,他們在數年間慢慢演化出一種「慢活」式的怡然節奏,午後發呆地看著湛藍天空,等著遠方山上的雲漸漸接近,或是坐看潮起潮落。至於作家自己,則在無心中開始踏查水域,重獲書寫的衝動。
旅行作家舒國治憑藉他長年在台灣大小鄉鎮晃盪的資歷,給花蓮下了「貴在空淡」的註解:「它的山海天然是如此的明顯,而它的人文風化又是如此的不著深痕,令其民完全活在沒有包袱的一塊新地上,何等清爽自在」,從而不管是教師、慈濟人、老榮民、軍人、原住民、逃家的少男少女、私奔的情侶,來到這裡「應就來到天堂」。
確實,這幾年嚮往「天堂」的人越來越多,極能對應電影《海角七號》所召喚的集體情緒──「釋放平日做『標準台灣人』累積的刻板與悶滯」,「去到一處他既像是熟悉又像是陌生的天涯海角沙灘去胡亂躺倒同心一醉。」(舒國治語)
來花蓮,敞g開心胸、放慢步伐,自然會有五感鮮體驗。
簡樸生活
然而,同是天涯海角、化外之地,花蓮相較於海角所在的屏東,或許多了份安穩;相較於東北角的淨土宜蘭,則多了點空靈;相較於任何台灣離島,又多了些價值思維。
花蓮豐厚的人文底蘊其來有自,可以往前回溯20年,回到富裕社會開始反思經濟成長代價的年代。
1983年,42歲的區紀復辭去台塑企業的高薪工作,為工業化消費社會的虛無與破壞性尋求救贖之道。他先是雲遊四海,參訪世界各地環保團體,而後落腳花蓮創立「鹽寮淨土」,提倡不同於現代都會強調物質、消費、功利取向的另一種簡樸生活方式。
區紀復相信,「人擁有越少慾望,就擁有越多自由」,平日生活棄絕電腦、電視、冷氣機、洗衣機、瓦斯爐、電鍋等一切石化及電器用品,以挑水、撿柴、燒灶、種菜、採集為生,甚至到批發市場撿拾當日剩餘的蔬果,他稱此為「有創造性的多樣生活」,一個月花費不到1,000元。
20年來,區紀復身體力行並化為文字、著述不斷,吸引了上萬人次到鹽寮體驗效法,雖然近年他已轉往香港推行簡樸樂修,花蓮風土已然刻下「簡樸精神」的印記。
「松園」所在的美崙山,阿美族人舊稱「八犁克」(Palik),是阿美族神話中不可侵犯的「禁地神山」。上圖為松園主建物2樓,可俯瞰美崙溪入海處、花蓮港及太平洋海景,形勢絕佳。右頁為庭園二景。
人文山水
另一位立足花蓮並賦予花蓮鮮明文化意象的理想主義者,是身兼討海人、作家、社運組織者等多重身份的廖鴻基。他回憶二十多年前初出社會,因學歷不高加上年輕稚拙,常感挫折困頓,喜歡到荒隅海角尋求平靜,「漸漸感知到通往新領域的出口」。
從眷戀海洋、漫遊海岸,到35歲成為職業討海人、39歲成立「巡鯨小組」、出版台灣第一本海洋文學《討海人》,繼而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廖鴻基讓更多人識得大海的繁複面貌,也透過文學,召喚男女老少到花蓮追求與海為伴、守護海洋的生活。
除了環境教育者,很多花蓮在地的藝術創作者,也都秉持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與創作原則,同時從天地自然中擷取創作能量。
「海角工作室」主人黃天佑,在鹽寮從事木雕藝術多年,也曾應縣政府之請,擔任花蓮「觀光大使」。他認為,順應自然的「生態藝術」才是最能傳達花蓮「場所精神」的藝術表現。他以漂流木為素材製作家具,提供旅客木工課程,偶爾還會帶引住宿客人夜宿沙灘,體驗天地浩瀚、滄海一粟的感受。
2001年7月至8月間,花蓮許多藝術創作者在美崙山上的「松園」,舉辦了一場《漂流木環境裝置藝術展》,引發許多社團及民眾對這處閒置空間的關切,並合力連署、保下松園免於政府售地開發。
遠眺美崙溪口、佔地2211.88坪的松園,興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原始用途是日本海軍部隊的駐紮地,收歸國有後歷經了陸軍總部、退輔會等單位的管理,終至荒廢。除了樸實的兩層拱廊式建築令人印象深刻外,60餘株松樹像綠色巨傘般環繞,與蔚藍的海岸、寧靜的天空形成浪漫風情。
2006年,經過縣政府重新規劃設計後的「松園別館」對外開放,呈現出冥想的、放空的空間基調,更發展出一年一度的《太平洋詩歌節》盛會,成為花蓮的新精神地標。
文人歸鄉
近年,花蓮可觀察到一股「文人下鄉」趨勢──作家為了進行人生的「階段性盤整」而旅居甚而定居花蓮。幾所位於花蓮近郊的大學,是引渡文人來花蓮的方便門。像是作家陳黎、郝譽翔、陳文玲、吳明益,都奉花蓮為心靈原鄉。
在地作家林宜澐自述,他對淡泊人生的嚮往都在青少年時期養成,爬上住家屋頂、四周一片靜好卻不絕人煙的印象至今清晰。
他的生活哲學是「在小鎮不做大事」,以寫作來說,在城市寫作,必須承受各種評論帶來的焦慮;在小鎮寫作,登在小報上發表,稿費不多不少,也沒人說三道四,最自在。而花蓮的市井小鎮生活型態,一直是他小說創作的靈感來源。
曾在漢聲當編輯、在時報出版與誠品書店擔任企劃多年的王玉萍,婚後跟著先生回到花蓮,在夫家房子經營「璞石咖啡館」。她承認「一開始其實很不適應花蓮生活,『根』也還留在台北,」為了接書稿、看電影、聽音樂會,常往台北跑,直到老二出生,才承認自己是花蓮人,開始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融入花蓮,包括辦創意工作坊、舉辦藝文講座、編印刊物等。
現在,「璞石」儼然是花蓮的地下文化中心,文人雅士經常在此聚會。璞石發行的免費刊物「o捯ip Hualien」則成為旅人的最佳指南(o捯ip是阿美族語「生活」的意思)。
這份質感精緻的刊物,由一群喜愛花蓮生活的年輕人組成編輯團隊,每期規劃主題,報導花蓮具有人文特色的店家與人物。最近,編輯團隊將「業務」延伸至旅遊規劃與藝文展演,自許成為更靈活而有影響力的跨界文化平台。
在花蓮棲居數十年的素人藝術家阿寶,將自己的工作室取名「諾石阿寶美術館」供人參觀,也接待背包客旅遊(住宿350元,導遊隨緣)。最近一群中研院派駐的考古隊在此借住,美術館頓時成為「工寮」,暫停開放。阿寶對近在咫尺的「花岡山史前遺址」大感興奮,又有了一堆故事與靈感。
樂活運動
近年還有許多新移民樂活族,有的是中年退休,或在花蓮購地蓋屋,過起田園生活,或是做起小生意,恬淡度日。另有一群為數可觀的年輕人,他們無積蓄也無包袱,一人一命或小倆口同心,走到哪裡,家就在哪裡,一切自然隨性,卻又不忘參與社群,為這塊土地熱情付出。
前年(2007)底,時值蘇花高環評爭議不休,兩家民宿主人、同為30世代的賴冠羽跟趙書琴,想掀起一股柔性革命,於是串聯包括餐飲、二手書店、伴手禮、民宿、旅遊、個人工作室等30家特色小店,組成「慢城花蓮」,他們簽署〈慢城憲章〉,訴求「用緩慢換取品質」以及「尊重花蓮的自然與歷史環境」,平日相互切磋、提攜,也打算推出主題活動。
「我們想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傳達『緩慢』的價值,讓更多人認同:不建蘇花高,不拚經濟,日子一樣可以過得好。」
來花蓮,敞g開心胸、放慢步伐,自然會有五感鮮體驗。
價值觀的轉移
忙亂焦躁的現代人需要一處心靈後院,這與全球化浪潮席捲下,「地方感」重新受到重視有關。全球化過程造成各地社會經濟轉變、人與自己所居之地關係淡薄,也缺乏感情投入與認同;為了尋求親密性與意義感,許多人於是回歸小地方,尋找歷史、記憶和體驗的源頭,並創造新的價值和社區認同,以對抗片斷化、虛無化的現代情境。
從簡樸生活到樂活自在,從個人有滋有味的小日子到集結眾人之力的「社群共善」,花蓮吸納了一群「把握機會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追求內心平靜更甚於物質成就的理想家,在此實踐「日常生活的微型革命」。
放眼未來,花蓮的魅力及優勢,依然來自山脈、溪流、海洋。這幾年,花蓮縣政府投入發展無毒農業、民宿觀光,算是為塑造花蓮獨特性跨出一步;如果能進一步善用這群自動投效的人力資產,發揚光大簡樸與樂活的「場所精神」,或許花蓮將不只是台灣人的後花園,還是地球公民們樂意造訪的心靈故鄉!
「松園」所在的美崙山,阿美族人舊稱「八犁克」(Palik),是阿美族神話中不可侵犯的「禁地神山」。上圖為松園主建物2樓,可俯瞰美崙溪入海處、花蓮港及太平洋海景,形勢絕佳。右頁為庭園二景。
來花蓮,敞g開心胸、放慢步伐,自然會有五感鮮體驗。
從「洄瀾」到「花蓮」,從古道進入公路年代,花蓮不變的是「後山」意象,以及不曾歇止的心靈探索。
「松園」所在的美崙山,阿美族人舊稱「八犁克」(Palik),是阿美族神話中不可侵犯的「禁地神山」。上圖為松園主建物2樓,可俯瞰美崙溪入海處、花蓮港及太平洋海景,形勢絕佳。右頁為庭園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