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空中俯瞰龍山寺東南方,依稀發現一處馬蹄形的建物:新富町文化市場。
這處興建於1935年,伴隨大眾超過80年的傳統市場,隨時光流逝、新興市集出現後,逐漸沒落,為人遺忘。
如今經過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耗時3年的修復重啟,以「新富町文化市場」之姿重新開張,讓人窺見隱身於市井鄰里的老派靈魂。
五月時節早晨,天氣晴朗,一位年逾花甲的阿嬤幹完活,拿了張小板凳逕自坐在門外小憩,手套跟雨鞋還沒脫,等著待會兒送冰給附近的海產店。
一位老婆婆提著菜籃經過,停下腳步來跟她抬槓;斜對面的大叔跟她打聲招呼,借來塑膠水管;三兩位準備上班打卡的年輕人,向她輕快道聲早安。
這裡是經過改造後的「新富町文化市場」年代最為久遠的一隅,主人翁則是市場活招牌──愛嬌嬤。
製冰室為新富市場僅存營運中的攤位,第一代經營者為日人戶田藤吉,光復後由愛嬌嬤的公婆接手,如今靠她獨力經營,供應鄰近市場攤商保鮮用的冰塊,迄今已數十載。連國片《艋舺》拍攝期間,也曾跟愛嬌嬤叫冰,冰鎮大量冷飲提供工作人員解渴之用。
「阿你要把我拍得水一點捏!」愛嬌嬤這天特地穿上一件鮮艷花衫,笑呵呵地說。年輕時候,她彎腰使勁抱起五、六十斤的冰桶,鋸冰鋸到手掌長繭;後來年紀大了,得靠自動機械設備吊起沉重的冰桶,才能繼續做工。她一邊忙碌,一邊說明,在冷氣、冰箱尚未普及的年代,為了消暑解熱,客人常跟製冰室訂大冰塊送到府,擺在椅子或床下降溫消暑。
三十多年前,市場鼎盛時期,製冰店裡一天進帳兩三千元,光是送貨到各個國小就應接不暇。但隨著新富市場逐漸沒落,生意大不如前,年輕一代不願做這樣的苦工。「現在都是當作運動,做健康不做賺錢的啦!」伴隨轟隆隆的馬達聲,愛嬌嬤每天依然製冰、切冰、送冰,成為新富市場一道恆常的美麗風景。

新富市場於1935年初落成時, 馬蹄形的外觀在全台公設市場中相當前衛罕見。
老市場轉世,再現庶民風景
位於台北萬華的新富市場原名「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於1935年開張,是日據時代由台北市役所興建的室內公有市場。光復後大量軍民隨國民政府迫遷來台、人口聚集,許多攤商在此落戶,新富市場愈見盛況,不僅週邊狹窄平房、台式建築「半樓仔」櫛比鱗次,攤位數也超過原先規劃35攤的容納上限,漫出館外的空地。
1950年代,此處門庭若市,一度是萬華居民生活的重心,然而1970年代末以降,新建的環南市場開幕,加上外圍聚集攤販合法化的衝擊,新富市場逐漸流失客源。1990年代傳統市場式微、消費人口凋零,最終步向沒落的命運。
相較於附近人聲鼎沸的三水街,新富市場更顯冷清。這座日據建物成為攤商們囤積雜物、停放機車的倉庫空間,靜靜矗立在歲月洪流,直至2006年因文化資產價值被台北市政府正式公告為「市定古蹟」,才重見天日。
經台北市市場處完成空間修復後,2013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取得新富市場9年經營權,負責推動活化再利用。唯接手之初,團隊發現流傳下來這座市場的資料極少,於是成員深入巷弄,親自訪談在地居民與攤商,向文史工作者請益,逐漸拼湊出這座老市場的昔日風華。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的進駐,引來在地老攤商們的好奇,詢問未來新富市場擬販售哪些種類的商品、能否加入設攤行列等疑問。團隊工作成員只得解釋,屆時此處不走「賣場」路線,而將傳統市場的特色引入活動,用新一代的方式跟街坊鄰里搏感情,讓大家「重溫舊市」。
2017年3月,此處以「新富町文化市場」之姿重新開市,卸下傳統市場功能,搖身一變為複合型的創意基地,從飲食教育、社區營造、市場生活觀察等議題出發,舉辦一系列展覽、講座、工作坊等活動,為老市場注入新一代的設計能量與活力,展現新富町文史與庶民風景。

負責操刀改造新富町文化市場的建築師林友寒在原有單一的挑高空間內,置入溫潤松木、透光板材與玻璃,視覺上更為通透輕盈。(林格立攝)
前衛建築設計藏智慧
當年,這座馬蹄形外觀的建築在全台公設市場中相當前衛罕見:主要構造為加強磚造,外牆以洗石子綴成帶狀環繞,建築風格簡潔且具機能性;內部空間挑高、橫向開窗多、馬蹄形平面塑造出流暢的購物動線;獨特的中央天井,滿足市場內部通風與自然採光的需求。
若是從三水街走近市場北側,眼尖的人會發現入口山牆面上有渦捲紋飾與第一代台北市市徽,進門處上方抬頭可見北側天花板的放射狀鋼筋混凝土樑,以及一道橫亙在側、曾遭祝融的焦黑木造拉門,和嶄新亮白的餐飲區,相互呼應對話。
作為日據時期第一座符合新式衛生政策的現代化市場,新富市場的排水系統經過特別設計:四周天花板向中央天井傾斜,屋頂積水自然匯聚至馬蹄形中央的U型排水道,經各條銅管引流至中間地面的陰井,再將水排出。而這種把水往內收的做法,也呼應了台灣人「聚水生財」的觀念。
「我們面對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我們對鄉愁的情懷不斷上升,可是記憶卻不斷在減少,在鄉愁跟失憶之間,應該如何在這個歷史空間裡,找到結合基地跟社會環境的可能性。」
擔任內部空間再利用的工程建築師林友寒,為了盡可能不傷及古蹟,新添加的材料與技術皆秉持「可逆性」原則:採用可拆卸的輕木構架設,無論地面鋪整或隔間都與原有地面或牆面保持一定距離。雖然館體本身具備了厚重質地,但建築師在原有單一的挑高空間內,植入溫潤松木、透光板材與玻璃,營造通透輕盈的視覺感,同時創造出展演活動、辦公使用、餐飲區與參觀空間的明確區隔。
昔日新富市場以販賣肉品的攤商最多,因為吊掛肉類的需要,攤台多在水泥基座加上木造攤架的形式;幸而目前新富市場內仍保存兩座日據時期留下的老攤台,如今擺滿文創物品聊以裝飾,供後人遙想當年的肉販叫賣光景。若是在本館建築內逛完一圈,別忘了外頭東北隅還有一幢悉心保存、原為事務所兼管理員宿舍的木造日式建築,同樣為市場歷史留下註記。

新富町文化市場內仍保存2座老攤台, 供後人遙想當年的肉販叫賣光景。
回歸人與人交流互動
走進傳統市場,就像參觀一座生活博物館。曾經湮沒在一堆台式建築「半樓仔」之間的新富市場,如今又有了新生命:把外圍市場視為「好厝邊」資料庫,將飲食、城市、建築、環境教育帶入;透過空間的解構重塑,以不同的使用機能,階段性、漸進式地回應在地社會需求。
「我們期待它可以成為新型態的市場,包容各種資訊的交流、人與人的交往。這種連結不只是市場周邊範圍,而是希望涵蓋整個萬華區域,讓進駐後產生的價值與原有市場的特色結合。」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說道。
昨日的土壤營養出明日的能量,未來的新富市場可以讀歷史、品生活,也是一個共同學習的場域,讓新舊使用者、不同時代的運作模式,共存在這個老城再生的公共參與平台,串接更多的開放及可能性。
由此,不僅是阿嬤帶著孫子來走動,慢慢瞭解重生後的市場機能,三兩成群的年輕人也藉由造訪,認識歷經八十多年老建築及城區發展歷史。
這是一趟有關市場、味道、記憶和分享的旅程,有閒不妨「逗陣來迺菜市(台語)」,感受傳統市場裡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核心價值。

歷史超過80年的新富町文化市場,經過改造,搖身一變成為複合型的創意基地。

歷史超過80年的新富町文化市場,經過改造,搖身一變成為複合型的創意基地。

愛嬌嬤25歲那年承襲婆婆的製冰生意,供應鄰近 市場攤商保鮮用的冰塊,迄今已數十載。

走進傳統市場,就像參觀一座生活博物館。

經過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耗時3年的修復重啟,以「新富町文化市場」之姿重新開張,讓人窺見隱身於市井鄰里的老派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