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建築設計藏智慧
當年,這座馬蹄形外觀的建築在全台公設市場中相當前衛罕見:主要構造為加強磚造,外牆以洗石子綴成帶狀環繞,建築風格簡潔且具機能性;內部空間挑高、橫向開窗多、馬蹄形平面塑造出流暢的購物動線;獨特的中央天井,滿足市場內部通風與自然採光的需求。
若是從三水街走近市場北側,眼尖的人會發現入口山牆面上有渦捲紋飾與第一代台北市市徽,進門處上方抬頭可見北側天花板的放射狀鋼筋混凝土樑,以及一道橫亙在側、曾遭祝融的焦黑木造拉門,和嶄新亮白的餐飲區,相互呼應對話。
作為日據時期第一座符合新式衛生政策的現代化市場,新富市場的排水系統經過特別設計:四周天花板向中央天井傾斜,屋頂積水自然匯聚至馬蹄形中央的U型排水道,經各條銅管引流至中間地面的陰井,再將水排出。而這種把水往內收的做法,也呼應了台灣人「聚水生財」的觀念。
「我們面對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我們對鄉愁的情懷不斷上升,可是記憶卻不斷在減少,在鄉愁跟失憶之間,應該如何在這個歷史空間裡,找到結合基地跟社會環境的可能性。」
擔任內部空間再利用的工程建築師林友寒,為了盡可能不傷及古蹟,新添加的材料與技術皆秉持「可逆性」原則:採用可拆卸的輕木構架設,無論地面鋪整或隔間都與原有地面或牆面保持一定距離。雖然館體本身具備了厚重質地,但建築師在原有單一的挑高空間內,植入溫潤松木、透光板材與玻璃,營造通透輕盈的視覺感,同時創造出展演活動、辦公使用、餐飲區與參觀空間的明確區隔。
昔日新富市場以販賣肉品的攤商最多,因為吊掛肉類的需要,攤台多在水泥基座加上木造攤架的形式;幸而目前新富市場內仍保存兩座日據時期留下的老攤台,如今擺滿文創物品聊以裝飾,供後人遙想當年的肉販叫賣光景。若是在本館建築內逛完一圈,別忘了外頭東北隅還有一幢悉心保存、原為事務所兼管理員宿舍的木造日式建築,同樣為市場歷史留下註記。
新富町文化市場內仍保存2座老攤台, 供後人遙想當年的肉販叫賣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