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公館:酸菜
客家人來台初期,多居住在僻壤的山區,環境資源不豐富,因此發展出醃漬、日曬這類保存食物的方法。其中,酸菜是最著名的一項。原本苦澀、深綠的芥菜,在鹽巴與時光的轉化下,變為香酸、金黃的樣貌。如果拉長醃漬與日曬的時間,酸菜還能逐漸變成風味不同的福菜與梅乾菜。
採訪團隊到了有「福菜之鄉」美譽的苗栗公館鄉,走在公館的市場上,可以望見遠方的山脈。有攤位販賣醃漬的「冬芭」,在地人說:「以前生活困苦,很多食物都拿去醃漬,冬芭就是在地特色的醃漬水果。還有放在床底甕裡的蘿蔔乾,有時候忘記拿出來,經年累月變成黑色的老菜脯,在坊間價值珍貴,因此被稱為『黑金』。」
根據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理事長徐仲的調查,苗栗公館鄉有三個社區製作酸菜,其中大坑與仁安社區強調傳統手法製作酸菜,而忠義社區則用大量機械輔助,講求量化。每年入冬後,從11月到隔年3月是芥菜的盛產期,產地會開始採收、製作酸菜。走入大坑社區裡芥菜農夫陳啟浩的田邊,一顆顆碩大飽滿的芥菜正等待被採收,他使用肉甲芥菜來做酸菜,葉片較短、葉柄肉厚、纖維細,至於葉子較長的長葉芥菜,最重可達十斤,適合拿來做醃漬後,脫水率最高的梅乾菜(十斤的芥菜做成梅乾菜,大約剩下一斤重)。
陳啟浩表示傳統客家酸菜,最大特色在於要不斷「換缸」,以確保鹽的鹹度夠高,能達到天然防腐的作用。
至於福菜,則是將醃漬七~八天的酸菜,取出清洗、曝曬一天,再放入桶內每層加鹽醃漬,五~六天後再拿出,重複上述步驟。經過三套完整步驟,放入桶中發酵三個月以上,即可完成。而梅乾菜則是福菜醃漬完成後,日曬到乾為止(含水量約5%),然後收起來,存放在室內半年以上,即能產生獨特的香味。
現代生產酸菜,講求大量,因此使用橘色的食品級大桶醃漬,但是,早期有些農家會在附近田地挖許多大坑,鋪上塑膠布,當作醃漬酸菜的空間,陳啟浩住處附近即有一些。
常見的酸菜料理有酸菜肉片湯及酸菜炒大腸,以醬菜搭配肉類,展現客家小吃重鹹重油的口味。雖然各地客家庄酸菜的作法大同小異,但是每家各有其獨特風味,也因此品嚐酸菜料理,不僅能勾起客家人兒時回憶,也是欣賞各家醃漬手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