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館已經成為台灣最熱門的休閒去處。從兩年前開館的台北海洋館、澎湖水族館,到年初開幕的屏東海生館,都吸引了許多人潮。
走進海洋館,隔著透明玻璃,大型水族缸裡一隻隻外型豔麗、動作奇特的海洋生物在藍色水體裡漫游,泛著螢光色彩的北極海天使嬌小可愛,巨大的八爪章魚威嚇般的伸動觸角;走入「海底隧道」,遊客更身歷其境般進入了海洋世界。
海洋館滿足了人們對大海的浪漫懷想,在凝視一個個生動的水族缸、進行海洋之旅的同時,一場海洋生態保育的對話也在展開。
籌備八年的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在今年二月試行運轉,隨即引來成千上萬的遊客。大量的車潮及人潮造成屏鵝公路大塞車;原本需要申請才能入館的海生館只好採取彈性開放參觀,以紓解趨之若鶩的大量人潮。
一走進海生館大門,就是以各種鯨魚為模特兒的「鯨魚親水廣場」。只見等比例模型的大翅鯨帶著幼鯨躍出水面,抹香鯨露出頭來噴水換氣,在南台灣特有的晴朗藍天映襯下,海洋生物龐然美麗的身影,與戲水消暑的兒童,構成一幅人海合一的畫面。
進入挑高二十一公尺的大廳,又見海豚、殺人鯨及各式海洋生物在屋頂上方搖著尾巴,往大片帷幕玻璃牆後的大海游去。海生館將魚尾巴對著大門,試圖顛覆傳統海洋館以人為主的設計,讓遊客隨著魚群動線游入大海的世界,作個到海洋生物家裡虛心求教的客人。
除了館內別開生面的展示,每年農曆三月中旬是恆春半島海域珊瑚的產卵季節,今年屏東海生館也與公共電視、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共同推出珊瑚產卵的實況轉播。海生館研究員與公視攝影小組共同進行水中攝影,海生館珊瑚專家樊同雲也在現場進行珊瑚產卵解說,讓觀眾對珊瑚產卵的過程與生態意義有更深入的認識。
讓我們看魚去
就在南部屏東海生館熱鬧開館的同時,位在北部的台北海洋館、苗栗的通霄海洋生態教育園區與離島的澎湖水族館也使出全力,舉行各種相關活動,吸引一波波人潮。
近兩年台北海洋館緊鑼密鼓推出進口海生物特展,從海龍王、深海巨蟹、北海道大章魚,到來自北極的海天使,一個接著一個,大力行銷異國的海洋風情,在夾著強力的媒體宣傳,台北海洋館也成為知名度最高的海洋館。
台北海洋館為了提高人們對海洋生物的興致,也精心設計許多行銷活動,像是選出個性與十二個星座相近的代表魚種,藉由代表不同星座的魚種,讓參觀者進一步了解魚類的生態知識。在總統大選前夕,海洋館還舉行一場「海洋總統」的票選活動,讓小朋友對海洋生物有更深刻的印象,願意去關心與海洋有關的各項議題。
台北海洋館總經理陳德勝表示,由於位於都會區,海水取得不易、海生物運送艱難,台北海洋館因此應用較精緻的展示缸設計,與進口的奇特生物號召人群。除了長期的主題展「台灣第一」系列以進口生物為展出對象外,海洋館也針對海洋生物的特性,進行擬人化的包裝設計,如近期推出的「海天使」,就有布娃娃、徽章、海報、文具等相關產品同步上市。
白帶魚的一生
同樣以「台灣第一」作為號召的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水族館,則以本土魚種吸引人潮,選擇地方常見、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本土海洋生物為展示主題。水族館助理許鐘鋼認為,如此遊客來到海洋館才有親切感,也會更想了解海洋生物的習性與行為。
比如澎湖水族館近日展出的白帶魚,即是相當成功的嘗試。台灣家庭幾乎都買過、吃過白帶魚,許多人卻不瞭解白帶魚的分佈地區、族群數量與牠們的生態習性,水族館因此費了許多功夫養殖白帶魚。「白帶魚屬於較兇猛的魚種,在捕捉的過程中,常因為猛烈的掙扎而渾身是傷,很難成功馴養,」許鐘鋼表示,白帶魚的牙齒特別銳利,身上的鱗片又特化為銀粉,一經碰撞,銀粉極易脫落而受傷。因此,水族館在捕釣時非常小心,往往連魚帶鉤放入水槽,讓魚鉤自然脫落,以減少白帶魚受傷。之後又花了二到三個月時間,訓練只吃活魚的牠們願意食用處理過的魚肉,才順利在四個月後展出難得一見的「活」白帶魚,「這就是我們的台灣第一!」許鐘鋼得意的說。
別讓魚兒死光光!
新一波海洋生物館掀起前所未有的海洋生物熱潮,但實際上台灣海洋館已經有將近四十年的歷史。隸屬於台灣自來水公司的「澄清湖淡水館」,可以說是台灣第一座海洋館,總水量高達二百四十噸,比後來成立的野柳海洋世界還多,「也曾經是東南亞最大的海洋館!」在此擔任養殖照管工二十年之久的藍鴻滿說。
相較於新興的海洋館,除了野柳海洋世界以鯨豚表演取勝,過去由於養殖技術與參觀人口有限,海洋生物大多以短期方式展出,如在年節時以「海洋珍奇動物展」的名義舉辦展覽等。位於澄清湖畔的民營水族館──海洋奇珍園董事長鄭江富不諱言,過去這些短期的展出,由於專業知識有限與硬體設備講求最低成本,往往第一天是滿滿一缸魚,第二天就死掉一半;等到第五天,大概只剩一兩隻生命力較強的魚在水裡掙扎。
隨著生態保育意識的提高,新一波海洋館有著與過去不同的經營理念。比如澎湖水族館的一大特色就是「生態缸」的展示。所謂的生態缸,就是重現生物在海洋中的生長環境,展示缸裡不再只單調的放條魚,讓魚兒在空洞的水缸裡孤獨度過餘生,而是考慮到魚的習性,像章魚需要可以躲藏的空間,就放入遮蔽物或小水缸供其隱藏,或是將生活在同樣水域的動植物安排在同一展示缸。
這一波海洋館熱潮由於國立海生館的加入,更凸顯了海洋館的教育意義。其中仍在籌備階段的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一反目前海洋館多以海洋生物為主題,將以漁業、養殖業等產業技術的演進,以及海洋物理、化學、地質等自然科學為主,未來海洋館也將呈現更多元的面貌。
尾隨魚兒進入海洋世界
至於年初試行運轉的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也提出了「新海洋館觀」,希望拉近人類與海洋關係的同時,也能反省我們與海洋的相處方式。
「有人說,我怎麼讓魚屁股、魚尾巴對著大門?其實來到海洋館,你就要有著跟隨魚群進入海洋當個謙虛客人的想法。」館長方力行表示,為了讓民眾更貼近海洋世界,體驗被流動剔透的水體層層包圍的感受,在海洋館八十公尺長的海底隧道中,是望不到盡頭的廣大海水,以及從參觀者頭頂游過的各種海生物。
「這將是一個可大可久的海洋生物博物館,」方力行表示,海洋館應該是一個人與海更貼近的地方,因此一進入海生館,就是孩子可以下水參與活動的鯨魚親水廣場。來自東港的林太太說,「六歲的小女兒,喜歡在親水廣場玩水。連進入裡頭參觀,也都迫不及待的要出來玩水。」如同親水廣場、海底隧道,在展示魚種的選擇上,海生館也以牡蠣等養殖魚種為展示重點,希望人們從中體會海洋與自己生活原來有著如此親密的關係。
公營海洋館由於資源充足,有較多專業人員,可以在教育上做較多投資,但為了吸引遊客,海洋館也不斷推陳出新各種海洋生物。民間業者則因商業壓力,必須抓住人們新奇、好玩的心態,「人們對海洋館的戀愛期很短暫,即使是公營水族館,也要以定期的特展來吸引民眾,」強調本土的澎湖水族館助理許鐘鋼表示。
考量魚的福祉
由於海洋生物種類繁多,目前世界各國對海洋資源的研究不如陸地動物深入,因此除了少數數量銳減的鯊魚、鯨魚、海龜受到國際關注,大部分海洋生物並未受到法令保護,海洋館不難取得各種奇特的海洋生物,珍奇生物成為海洋館招攬遊客的重點,牠們對新環境的適應也特別受到關注。
海洋大學海生所黃將修教授指出,事實上不論哪一種海洋生物,在館中雖然沒有天敵捕殺的壓力,不用面對海洋的污染;但是驟縮的空間,惡化的水質,容易爆發傳染病。尤其馴化後的魚種,如迴游性魚類,若沒有提供大型的海場,甚至會影響到牠們正常的生活,因此海洋館的管理必須不斷提升。
方力行也認為,新世紀的海洋館應該把魚的福祉放在所有利益之前。
屏東海生館為了馴養海生物就設計有「水族實驗中心」,光是實驗中心即擁有一萬兩千噸的總水量,足足有台北海洋館總水量的十四倍強,是其他水族館難有的馴養規模。服務於水族實驗中心長達八年的蘇威君解釋,所有要置放在展示場的海生物,都會先在中心進行馴養,一直到海生物的攝食等等行為正常,工作人員充分了解牠們的棲息環境和生活樣態後,並進行檢疫通過,才能移往展示場所。
為了嚴格控管照養海生物的技術,水族實驗中心也通過了ISO9002認證。建立一套嚴格的控管程序後,即使有人員離職,新進人員只要依照流程就可以很快進入狀況。蘇威君表示,相較於過去海洋館生物不到一半的存活率,水族實驗中心已經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生物存活率。
他也指出,未來更希望水族實驗中心能成為國內各海洋館的生物來源,如此業者也不需去海洋中捕取,減少對海生物的消耗。
活生生的「海鮮」
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員何林泰表示,國內各式海洋館的成立,其實更能統整海洋領域的學術研究,並利用這些專業的展所,將研究的心血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讓民眾更進一步了解海洋。
許鐘鋼則認為,水族館的興起,也可以漸漸提昇台灣大型產業海洋館的經驗,減少海生物因為試養失誤而枉死,進而減低海洋資源的浪費。他更認為,台灣四面環海,國人卻缺乏專業管道認識海洋。「尤其現在海岸污染嚴重,人們幾乎快沒有魚可看了;缺乏管理的浮潛活動,對於珊瑚礁的破壞也日趨嚴重。如果民眾都能前往海洋館去認識海洋,也是個極好的選擇。參觀海洋館是一種正面的娛樂方式,」他說。
「孩子們可以藉此學習與瞭解每種魚兒及海洋生物的生態習性,」黃將修指出,在海洋館,小朋友將會知道魚兒不只是餐桌上的「海鮮」,牠們是活生生的生命,比如海洋生物的聽覺相當好,海豚對於聲音的頻率很敏感,鯊魚也以打水聲來得知食物位置。而魚兒在海水中視力所及的距離約為十公尺,所以牠可是將站在展示缸另一頭的人看得清清楚楚。
今年二月二十六日試行運轉的海生館,由於一開館即遇上三天的連續假期,上千的遊客從各方擁進場地,展場的多項設施遭遊客破壞,損失金額高達兩百多萬元。館內的烏賊和章魚,因民眾不遵守參觀規定,拍打展示玻璃而驚嚇過度死亡。澎湖水族館的白帶魚也因為遊客拍打展示缸,互相衝撞以致死傷慘重。除了呼籲遊客遵守海洋館的參觀規定,黃將修表示,海洋館可以趁此讓民眾瞭解,拍打水缸震動水波,不僅干擾到魚兒的「正常生活」,也會對牠們造成驚嚇,容易致死。此外,海中的光度本來就比較暗,所以上軌道的水族館都會以較暗的光度展示,如果參觀者使用閃光燈,海洋生物容易因突來的變化而受到驚嚇。
加入保育行列
海洋館雖因公、民營而有不同重點,但紛紛加入保育行列則是新興海洋館的共同點。
由海水浴場改制而成的通霄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由於腹地廣大,鄰近海邊,過去一年就多次與中華鯨豚協會合作參予鯨豚救援。園區總經理張玉成表示,園區提供有鯨豚復健池,與搶救鯨豚的特製擔架,讓中部地區擱淺的鯨豚能夠就近進行救援。去年九月,園區曾搶救一條在八里商港擱淺的熱帶斑原海豚「小里」,可惜在經過十五天的搶救後功虧一簣,小里還是死了。
成立「中華鯨豚擱淺處理中心」的台大動物系教授周蓮香表示,許多鯨豚動物迴游於台灣四周海域,常常出現海豚擱淺、誤闖漁網的情形,為了收容受傷的鯨豚,甚至幫助牠們回到大海,必須有更多專業人員與資源投入。國內包括海生館、澎湖水族館都加入了「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共同為台灣四周擱淺的鯨豚進行動員救援。
澎湖水族館也因為地緣之便,及足夠的硬體資源,增設了海龜救護收容研究中心,館內九個三十五噸的水槽,曾經收容了約四十隻海龜。水族館在與海洋大學海生所程一駿教授的長期諮詢下,每年進行一至二次的海龜野放,並記錄野放海龜的生活史,以製成海龜族譜,發揮水族館的研究保育功能。
虛擬海洋館
除了伸出觸角走到戶外,海洋館本身也利用最新科技以達到人海「雙贏」的目標,「未來人們將行走於海底,再也不用隔著玻璃欣賞海洋世界,」方力行說。
原來,方力行形容的是科技時代的頂級技術──「虛擬實境」,藉由網路技術,未來屏東海生館也將展出遠古時空,如侏儸紀時代佔地球百分之七十水域裡的生物生態。方力行認為,在虛擬的海洋館中,生物可以避開人類干擾,人們也能親身經歷從未接觸過的時空。「在不斷求新求變中,新時代的海洋館必須以海洋利益為出發,人類開發與海洋資源的平衡也才可以被期待,」他說。
p.116
珊瑚的長成相當不容易,由於缺乏管理的浮潛活動及粗暴的捕撈作業,對珊瑚礁的破壞更是日趨嚴重。圖為由紅扇珊瑚、海羊齒、圓管星珊瑚與穿梭其間的金花鱸,構成一片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景觀。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提供)
p.117
位於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其基地內有長達1700公尺長的珊瑚礁岸。將海生館設計的緊鄰海岸,是希望多讓參觀者充分體驗海洋的氣息。(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提供)
p.117
在海葵的群落中,時常可見各種小丑魚悠游其間。在海洋館中透過生態缸的展示,可以更了解海生物彼此間的共生關係。(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提供)
p.118
獅子魚也是海洋常見的嬌客,多分布在離島及南部的礁岸地帶,胸、背鰭顯著延長,「鮮豔美麗」是牠給予人們最強烈的印象。
p.118
白點紅蝦,鮮豔的體色加上雪白的長鬚與白腳,又稱白襪蝦。(通霄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提供)
p.118
海羊齒的顏色變化豐富,海生物世界裡奇特的生命型態,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提供)
p.119
大洋缸,是海生館「台灣水域」中最大的生態展示區,在光線變化之中,遊客彷彿進入一個不見邊際的海洋世界,感受海洋的廣闊。
p.119
生活在珊瑚礁的海蛞蝓,體前方有觸角,在裙邊也常有美麗的花紋,牠迷人的造型與色澤是許多海洋館號召人潮的利器。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提供)
p.119
對著水族缸使用閃光燈拍照,會使魚兒因環境中突然的變化而受到驚嚇,彼此逃竄所造成的猛烈撞擊,也大大提高死傷的機率。適時教導小朋友尊重生命,是家長在陪同小朋友參觀海洋館的重要課題。
p.120
海生館的水族實驗中心是海生物進入展場前,進行馴養的一個場所。唯有在海生物的攝食等行為正常,工作人員也充分了解牠們的棲息環境和生活樣態後,才能正式移往展示場。
p.121
海洋館除了提供海生物的展示場,也設有研究室進行統整海洋的研究。
p.122
近年來海洋館在海洋動物保育方面積極參與,頗受好評。通霄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總經理張玉成相當支持野生動物的救援活動。園區曾在八十八年五月野放一隻母綠蠵龜嘟嘟。 (通霄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提供)
p.123
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的成立,結合了更多資源,為在台灣海域擱淺的鯨豚進行全面而迅速的救援行動。 (通霄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提供)
p.124
海生館鯨魚親水廣場上,海生物龐然美麗的身影,與戲水消暑的兒童,構成一幅人海合一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