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公共性之演變
陳玉霖心目中的經典圖書館,是美籍建築師路易斯.康在1970年代為一所高中設計的Phillips Exeter Academy Library,這個由三個空心正方柱體組成的圖書館,呈現極致的對稱與幾何張力,營造出宛如「神殿」般的氛圍,讓讀者在館內不由自主產生敬畏與謙卑之心。
陳玉霖認為,隨著時代的變化,圖書館不能只是藏書、閱讀的地方,現今的圖書館要伸出雙手擁抱群眾,舉辦講座、展覽,提供各式學習的機會與空間。
那個時代象徵社會進步的文化中心,所代表的公共性是一群人做同一件事,例如一起聽音樂會、一起參加升旗典禮。「而我定義現代的公共性,是每一個人在同一個空間,做不一樣的事。」陳玉霖說。
從「大眾的集合」到「小眾的集合」,屏東圖書館的目標,是讓小眾可以在圖書館找到自己的角落。
例如為了吸引青少年,三樓以漫畫、影音藏書為主,還有一處大階梯。此處的前身是整棟建築的核心,一處密不透風的夾層書庫。但設計團隊將夾層打掉,改成挑高二層樓的白色大階梯區,把書搬出去,把活動引進來。原先設計是因應辦活動時,大階梯區可以放映電影,舉辦講座。而今,青少年常在此反著坐,把階梯當桌子,寫作業、討論功課,自成一溫書的天地。
放大來看,圖書館也像一座都市,擁有豐富的區域,但設計團隊希望屏東圖書館不像是一座有效率的格子狀都市,而是像鹿港或台南市安平區的傳統街區,隨意在大街小巷走著,縱使迷了路,也可以找到主要的廟宇與地標。
因此設計團隊為屏東圖書館創造了兩個挑高的空間,讓空間的流動性充足。
「有點迷路是有趣的。」陳玉霖認為,縱使迷路,走一走,馬上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縱使憑感覺逛,很容易了解出口、廁所與主要的區域,這也是公共建築設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