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從建築穿越台南400

從建築穿越台南400

建築史家帶你遊台南

文‧曾蘭淑  圖‧林格立

2024 7月

用兩天的時間造訪台南400(1624年荷蘭人抵安平,台灣走向世界的起點)的建築,第一天穿梭在明朝、清朝的歷史路徑,第二天置身在日治與現代風格的建築裡,宛如穿越時空,對400年的歷史縱深與文化氣度,有了更清晰的輪廓。

甫自前行政院院長陳建仁手中,接下「行政院文化獎」證書的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傅朝卿,講到台南400的起源「熱蘭遮堡」,就以「發難」的動詞表示,要糾正長久以來一直以訛傳訛的錯誤資訊。
他說,首先,很多單位用安平古堡的瞭望台當作熱蘭遮堡的主視覺,說這是1624年荷蘭人蓋的;其實這是1975年台灣人蓋的。
第二,過去一直說熱蘭遮「城」,從荷蘭人用的原文Fort Zeelandia,可以知道正確說法是熱蘭遮「堡」。

研究台灣建築超過30年的傅朝卿說,台南人習以為常的建築,其實有著有趣的過往。

走在明朝的路徑上
鑽研台灣建築史30多年的傅朝卿認為,明鄭時期(1661~1683年)對台南非常重要,因為台灣除了台南以外,沒有任何城市有明鄭時期的建築,台灣建設以台南開始。
「台灣第一個供奉玉皇大帝的廟、台灣最早的土地公廟、第一個玄天上帝廟、第一個孔廟,都在台南。把這些創建於明朝的寺廟,擺上地圖,會發現現今仍有小巷子串連其中,就是明朝時常民走的路,非常有趣。」傅朝卿說。

A: 開基武廟:台灣第一座關帝廟。

B: 大天后宮:全台最早的官建媽祖廟。

C: 開基玉皇宮:台灣最早拜玉皇大帝的廟。

D: 大觀音亭(左):台灣最早拜觀音的寺廟。興濟宮(右):台灣最早祭祀保生大帝的廟。

E: 小南天:台灣最早的土地公廟。

F: 北極殿:供奉玄天上帝,是明朝的國教。

G: 天壇:明鄭祭拜天公之處。

H: 台南孔廟:展現道貫古今之歷史文明。

I: 台灣府城隍廟:仿衙署格局,城隍爺被視為陰間地方官。

J: 東嶽殿:東嶽大帝為主世人生死的神祇。

K: 延平郡王祠:祭拜鄭成功,為台灣重要的本土神明。

歷史堆疊的台南
傅朝卿指出,台南是清朝雍正年間,即1725年建城,2025年將慶祝台南府城建城300年。在小巷繞來繞去,到一個點,可以同時看到三個歷史時期的空間,傅朝卿又再一次說了這句話:「這是台南有趣的地方。」
「台南可以說是明鄭、清朝、日治不同時期建設疊起來的。」他舉例,台南民權路、公園路口,就是台南人稱的鷲嶺,海拔14公尺的鷲嶺,過去是台南最高點,明朝創建的北極殿,北極殿後面的天壇、台灣第一座天公廟為清朝創建,左邊的台南測候所是日治時期(1898年)蓋的氣象站。三棟建築都是選擇制高點而建。

台南現仍可見清朝三層級行政官署。圖為位於永福國小的台灣道署遺構。
府署:現今城隍廟的廟前立有府署遺址碑。
縣府:縣府也在縣城隍廟旁,成功國小操場遺構。

清朝三層級的行政官署
清朝時,中央層級的台灣道署、台灣府與台灣縣都在台南。就像日治時期的台北州,中央有總督府,地方有台北州廳與台北市役所一樣。
除了政府有中央、地方之分,台南連孔廟、城隍廟也分中央、地方,孔廟也有府學與縣學,城隍廟也有府城隍廟與縣城隍廟。傅朝卿說,更有趣的是,通常府署與縣署都設在城隍廟旁邊,以前沒有司法制度,辦案在衙門(指的是府署),問案問不出來,晚上就在城隍廟繼續辦,裝神弄鬼,就像包公辦案一樣。
除了文官體系,清朝還有兩個重要的武官官署,第一個是台灣總兵辦公室──總鎮署,即現今台南公園旁的台南轉運站,附近有一座土地公廟──「鎮轅境」,因為是給總兵大人拜的土地公,土地公還戴著宰相帽,號稱是全台官階最高的土地公。
第二是「海防同知」,對照今日相同的行政業務就是海巡署加上港務局,地址就在今友愛街旅館附近。

「鎮轅境」土地公頭戴宰相帽,號稱是全台官階最高的土地公。

台灣府城隍廟懸掛在上的大算盤,象徵城隍爺計算著人世間的是非功過,具有教化的意味。

昔日武官官署「海防同知」,地址就在今友愛街旅館附近。

日治時期的新類型建築
日治時期重新劃定行政區域,從市區改正到都市計畫是透過幾個圓環串連起來的,新類型建築的出現,是日治時期一大特徵。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湯德章紀念公園附近的台灣文學館,是日治時期的台南州廳,旁邊是市役所、警察局,重要的商業行為也圍繞著行政區進行。配合1926年完工啟用的台南運河,1936年落成的台南火車站,中正路的林百貨,就位於陸路與海路的交叉口,是當時最熱鬧的地方。
林百貨、台南警察局建築外觀貼上米黃色的面磚,很多人解釋這是國防色,是為防止美軍轟炸的保護色。傅老反問:「1930、1931年戰爭還沒有爆發,建築師怎麼會預見用保護色呢?」真正原因,他認為是為了趕流行。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關東地區多數的磚造建築都被震垮,只有美國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設計的帝國大飯店沒有倒,原因是他設計的筏式地基抗震,連帶帝國大飯店貼的黃色面磚也流行起來。梅澤捨次郎設計的台南警察局(現台南美術館一館)、林百貨等建築,鋼筋混凝土的房子都使用暖色調的黃色面磚。

台灣文學館屬西洋歷史式樣,入口處12巨柱前推門廊,兩側對稱的衛塔,營造昔日州廳既威嚴又典雅的建築特色。

林百貨採用1930年代流行的藝術裝飾式樣,電梯的設置在台南更是創舉。

1912年興建的台南地方法院,具有仿巴洛克風格的圓頂、馬薩式的屋頂、古典形式門廊的建築風格。

台南地方法院大廳,鏤空藻井式圓頂、奧愛尼柱、半圓壁柱,表現豐富的西洋歷史式樣語彙。

台南市成功大學舊文學院大樓(現為歷史系館),連續拱圈的迴廊、古典羅馬式樣的門廊,是日治時期代表性的歷史建築。

國際式樣的建築
二戰後,1950年代,台灣各地興建的校舍,多數與美援有關,而台南因為擁有當時全國唯一的建築系,出現了由美國顧問與成大建築系老師合作、表現出國際風格的建築,成大舊圖書館以及台南電信局,都是非常標準的「國際式樣」建築。相對於傳統建築強調量體、在乎對稱、向心,國際式樣建築強調空體、離心。設計的特點包括鋼製的玻璃窗,提供透明度;懸空的樓梯彷彿懸掛在空中,展示著離心效果,及不對稱的空間和型態。

成大舊圖書館(現為未來館),透明的玻璃窗、飄浮懸空的階梯、不對稱的空間,展現「國際式樣」的建築語彙。

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öhm)設計的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天主堂,成功地整合地域文化、宗教精神與現代建築元素。(莊坤儒攝)

台南中華聖母主教座堂外觀具有中國古典式樣的特色。

台南中華聖母主教座堂聖壇,採用中國古典式樣的裝飾。

現代主義建築師王大閎設計的成大文學院,以斜屋頂、合院空間,展現中國古典建築元素。

現代的公共建築

台南市美術館2館主體建築為五角造型,透過科學數據計算,幾何造型的碎形結構,可以調節建築空間綠能。


老屋運動
傅朝卿認為,1999年開始,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推動老屋再生運動,也是台南400重要的一部分。(細節請見同期報導:〈400年的接力〉)這其實需要主政者很大的魄力與智慧,「不是將所有的老房子都凍結成歷史文化資產,而是要變成日常,能夠讓老房子產生新的記憶,讓每一棟老房子都有未來性。」傅朝卿說,正如台南400不能只是往回看,而是可以期待未來400年,可以讓台南不一樣。

台南市圖書館的建築意象,取材自台南老屋花窗紋飾,層層退縮的立面設計,用最簡單的方式回應在地炎熱與日照強烈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