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全球規模最大的熱帶植物保種中心就在南台灣嗎?
保種,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競賽,其成敗攸關植物的存續、台灣與全球環境生態的未來。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位於屏東高樹鄉,一片20公頃的遼闊土地上,
8年來已陸續擴增為16座溫室;預計5年後,將成長到26座溫室的規模。
荒煙蔓草中,它們有如一葉葉方舟,承載著人類有朝一日要復育自然的想望。
如果有一天,宇宙中某顆慧星撞上地球,或者火山爆發、天崩地裂,生物滅絕,世界走向萬劫不復的末日,還有沒有機會讓大地恢復生機?使生命得以延續?
科學家們苦思對策,認為應該設法保存野生植物與糧食作物的種子,讓大自然有機會恢復生機。於是,「保種」成為本世紀重要的課題。
搶救植物大作戰
事實上,無須等天外飛來橫禍,長久以來人類過度開發、砍伐雨林、污染環境……等種種行徑,已造成地球暖化,動、植物棲地減少,物種不斷消失滅絕。
物種滅絕的速度有多快?說來令人吃驚。
身兼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科學人》雜誌中文版總編輯、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等多個職務的李家維,是保種中心的發起人,也是「靈魂」。
「涵養動植物生態的熱帶雨林,正以每年4個台灣大小的速度消失中。」、「估計到2050年,地球上的植物有四分之一會走向滅絕;到本世紀末,有一半的物種可能已消失不見。」
這些駭人的訊息讓李家維驚覺:「今天不保種,明天會後悔!」「保種是人類良心發現後,逆勢而為的手段。」李家維說。
於是,內容不一的保種計畫在各地陸續展開。
英國倫敦皇家邱園於2000年揭竿而起,大舉籌募50億台幣,開始「千禧年種子銀行」計畫,以10年的時間達成蒐集2萬4,000種野生植物種子的目標。
2008年,挪威成立「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將世界各地共計150萬品系糧食作物種子儲存在北極永凍層的隧道中,以確保種子能留存千萬年,為地球留下重生的一線生機。「植物的諾亞方舟」、「世界末日種子庫」之名不脛而走。
地處亞熱帶的台灣,也沒在全球保種的行動中缺席: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已有「林木種子庫」;農委會農試所「國家作物種原中心」則負責保存台灣農作物種子;台泥董事長辜成允以個人及企業之力,捐地出資成立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則以熱帶、亞熱帶植物活體保種為職志,在短短8年內,保存27,135種活體,已成為全球最豐富的活體植物蒐藏中心。
目標:熱帶植物庇護所
2008年1月19日揭幕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以活體保存的方式,庇護熱帶、亞熱帶植物,為環境的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心力。
為什麼選擇熱帶、亞熱帶植物?又為什麼得活體保存呢?
李家維指出,全球的植物六成以上集中在熱帶雨林,但熱帶植物種子的含水量高,不適合低溫、乾燥的保存模式,因為種子很快就脫水壞死,要保存熱帶種源,活體、異地保種是唯一的選擇。
異地保種困難度不小。
在年均溫28℃、年雨量2,500毫米的屏東高樹鄉,非常適合熱帶植物生長。但要從國外引進植物,卻得經過一段麻煩的檢疫過程。
例如,多數由國外引種的多肉植物。負責多肉植物蒐藏照顧的技術員哈斯克橋以南非為例,由於南非是線蟲疫區,植物進口都得先去根,因為線蟲寄生在植物根部。「木本植物去根存活難度很高,還好多肉植物去根還能存活。」
另外,與索羅門、聖多美、吉里巴斯等國合作的保育計畫進口植物入關後,立刻送入保種中心隔離溫室,防檢局則不定期派員來檢查植物病蟲害情況,期間長達一、二年,沒問題才能解除管制。
確保植物繼續存活是另一項挑戰,許多植物得來不易,有些甚至是碩果僅存的唯一,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怎麼辦?
「備份是刻不容緩的事。」李家維指出,今年底前中心要開始進行「深層冷凍計畫」,也就是將植物一小部分組織放入零下196度的液態氮中儲存,這種保存方式不會破壞植物的DNA、RNA與基因表現。
此外,保種中心部分來自熱帶高山區雲霧林的植物,不耐盛夏時節高溫,中心不得不另覓適合的環境栽植,「溪頭全球雲霧林植物保種計畫」也已在著手進行中。
保種綠手指
保種中心以李家維為首,帶領6位各有專精領域的蒐藏經理,再加上技術員等工作人員共計23位,為照顧中心裡的嬌客們盡心盡力。
蒐藏經理個個都是對植物癡迷的「綠手指」,包括:負責薑科、野牡丹科、胡椒科、蕁麻科的陳威諺;負責水生植物的鄭仲良;照顧天南星科、單子葉植物的戴勝賢;秋海棠科、蕨類、苦苣苔科、蘭科的蒐藏經理陳俊銘;多肉植物負責人哈斯克橋;鳳梨科以及食蟲植物蒐藏經理郭睿軒。他們平均年齡只有三十多歲,年輕人願意棲身窮鄉僻壤、終日與植物為伍,若非認同中心理念、對植物有濃厚的感情與興趣,恐怕難耐寂寞。
個性溫和的陳威諺,在溫室中以人工澆一輪水就得花上3小時,他不以為苦。「一邊澆水,一邊近距離觀察植物生長的狀況,一舉兩得。」他怡然自得地說。
據估計,世界上的植物超過35萬種,8年來保種中心透過採集、購買、交換、引種、捐贈……等各種方式,從世界各地蒐羅來的亞熱帶、熱帶植物共計2萬7,135種,其中有7成是珍貴的原生種,3成為經過人為繁殖交配的園藝種。
單就台灣4,300種原生種植物來說,保種中心已蒐羅了千餘種較為稀有或瀕危植物。
例如,特有種蕨類「梅山口鐵線蕨」,原分布於南橫梅山口,莫拉克風災後,唯一棲地險遭破壞;特有種茶科植物「武威山烏皮茶」,野外僅存少數個體;此外,蘭嶼特有的「蘭嶼法氏薑」、特有種蘭花「流蘇豆蘭」、以及野外僅存極少數個體的特有種「紅衣指柱蘭」等等,都相當罕見稀有。
李家維指出,保種中心第一階段以蘭科、鳳梨科、芭蕉科、棕櫚科、山茶科、薑科、天南星科、赫蕉科、竹芋科、蘿藦科、苦苣苔科及蕨類等12類植物為主要蒐藏對象;後來又陸續增加秋海棠科、水生植物、多肉植物、芸香科、竹亞科等類群。其中蘭科、鳳梨科、秋海棠科、蕨類植物的蒐藏種類已高居全球之冠。
秋海棠首當其衝
值得一提的是,保種中心有1,190種秋海棠(包含684種原種),種類高居全球之冠,在保育瀕危植物上也居功厥偉。
「秋海棠是環境遭破壞時,最先遭殃的植物。」陳俊銘說,一般人只注意到秋海棠葉子很漂亮,可以當作室內植物,例如著名的四季秋海棠,便常被拿來布置花台,但都忽略了秋海棠的狹隘棲地分佈特性,也許是一座山的某個洞口,或者是小溪流旁一片小地方,一旦棲地遭破壞,就可能全數滅絕。「有些地方在進行開發時,竟然將整座山頭鏟平,讓人完全沒有備份植物的餘地。」
保種中心蒐藏產自大陸廣西的「黑峰秋海棠」,目前只有5棵。陳俊銘說,雖然可以葉插的方式備份,但生長速度相當緩慢。
蒐羅、保存稀有原生種用途何在?「許多植物的構造、效用仍有很多未知與待解之謎,且其為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份子。」李家維說。
以產自北越的「山峰秋海棠」為例,其葉面構造彷彿是喀斯特地形般,立體的山峰與溪流,葉背的紋路也非常特別。為什麼會長成這樣?有人說,這可以加速葉面排水功能,但實際作用有待專家研究。
台灣的秋海棠也有特殊之處,常見秋海棠多為根莖型,台灣特有種的岩生秋海棠,卻以匍匐莖為主體,此特性在秋海棠中非常少見。台灣還有一種圓果秋海棠,則廣佈在台灣、中國大陸、馬來半島等地,則是突破秋海棠侷限分佈的少見特例。
「我們的工作是負責把種原留下來、活體養好,只有如此,才能提供很多人做研究。」李家維說。
因開發數量倍增的鳳梨
保種中心鳳梨科的蒐藏量也是世界之冠。
鳳梨科對環境的容忍度較高,全世界原種有3,200種,保種中心蒐藏了2,516種(包含1,383種原種)。「尚未收到過半的原因,很大一部份是棲地破壞與其生長地很難到達,長在峭壁上。」郭睿軒說,今年度鳳梨科新增數量幾乎是翻倍成長,因為過去難以到達的地方,現在都可以到了。「中心最近收到一些原產自瓜地馬拉的鳳梨,就是當地人拉繩索上峭壁採集來的。」
台灣在西班牙殖民時期,就已經從歐洲引進鳳梨,現在食用的則是日據時代日本人從夏威夷帶過來的開英種所改良而來。
花市新寵「空氣鳳梨」,有「地表最強植物」之稱。郭睿軒指出,其原生地為相對較乾旱的環境,白天溫度高,很乾燥,但夜間氣溫下降,濕度變高,所以多數空氣鳳梨像仙人掌一樣,光合作用行景天酸代謝模式,並且利用葉片上特化的鱗片構造吸收空氣中的水分。
而來自巴西的松毬龜甲鳳梨在野外已瀕臨絕滅,保種中心僅有極少量蒐藏。
食蟲植物則是環境造就的另類「葷食」植物。對食蟲植物充滿好奇的郭睿軒指出,全世界大約有800種植物靠捕捉昆蟲維生,最為人所熟知的是豬籠草與捕蠅草。保種中心蒐藏的四百多種豬籠草中,原生種有80種,目前提供研究單位做相關研究。
放眼全球有上千個植物園,其中英國皇家植物園栽植1萬8,000種植物、美國密蘇里植物園栽植1萬7,500種植物最具規模。
與上述植物園不同的是,「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不開放一般民眾參觀,只供研究單位進行相關研究。
「設立之初,中心就是以保種為唯一目標,我們只全心全意做好保種工作。」李家維表示,全世界尚有救不完的植物等待拯救,實在沒有餘力開放參觀。
境外方舟
一方面積極引種、保種,一方面也協助鄰國及友邦建立種原庫。3年前開始的「索羅門計畫」是踏出去的第一步。
李家維指出,索羅門的面積約台灣的三分之二,但維管束植物種類竟是台灣的兩倍多,植物多樣性十分驚人。「索羅門群島植物誌計畫」原是聯合國支援開發中國家計畫的一部份,2007年由日本牧野植物園著手進行,但苦於進度不佳,2011年園長小山鐵夫來台尋求接手的可能性,幾經研議,保種中心與自然科學博物館決定承接這個計畫,進而取得外交部、農委會的支持。
從3年前開始,國合會支援住宿、交通工具、苗圃,以及一名駐地經理,保種中心一方面開始大規模地在索羅門引種,台灣一年有十幾位植物學家到索羅門去採集植物做標本,分別存放在索國、台灣及日本;一方面幫索國建立植物庫,蓋溫室,訓練當地的年輕人如何保護物種。
2016年初,國合會、自然科學博物館與保種中心即將聯手在加勒比海的聖文森推動植物保種計畫。
「由於當地的意識與能力都還不足,再加上開發的速度很快,植物備受威脅,因此在當地、台灣兩邊都要同步進行保種。」李家維說。
相對於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期望「備而不用」的立場,台灣的保種中心則是急迫地與時間賽跑,熱切地期待有朝一日這些植物能重返棲息地。
「我的終極目標是要復育自然,現階段唯一能做的就是保種!」李家維指出,保種概念代表人類的一種覺醒,「期待全世界有無數的方舟計畫一起啟動。」李家維說。
長柄粉背蕨/鳳尾蕨科,長期乾旱下葉背會朝上並朝內反捲,藉以反射陽光、減少水分蒸散,進入休眠狀態,等待雨季來臨。
三蕊蘭/蘭科,三蕊蘭屬,產於東南亞至新幾內亞島和太平洋島嶼。
斷崖女王/苦苣苔科,巴西特有種,葉具銀長絨毛,喜強光,耐乾旱,為著名多肉植物。
鸞鳳玉蘿藦/僅產非洲索馬里,體分四稜,曾經認為已滅絕,近幾年才再發現小族群。
梅山口鐵線蕨/2009年發表的台灣特有種鐵線蕨,僅單一野生族群,極易受環境開發破壞。
武威山烏皮茶/為失去蹤影逾80年的台灣特有種茶科植物。最早在1892年由英國人亨利採集於台灣南部。
美唇嘉德麗亞蘭/蘭科,原產巴西,唇瓣為大筒狀,先端張開有皺襞,形狀像披著蕾絲的喇叭。
黑峰秋海棠/2013年發表的大陸廣西特有種,僅極少量的個體分布在單一石灰岩洞中,具有非常特殊的葉表結構。
陳俊銘(右)是中心最資深的員工,對各種植物栽培管理、實習生的帶領都有用不完的熱情與耐心。(莊坤儒攝)
郭睿軒負責鳳梨科、食蟲植物與雉科鳥類管理,航太工程專業的他本著對植物的熱情投身保種中心,樂此不疲。(莊坤儒攝)
二齒豬籠草/婆羅洲西北部特有。為著名蟻生植物,與弓背蟻互利共生,豬籠草提供特化膨大的籠蔓基部讓螞蟻居住;螞蟻則協助其抵禦害蟲。(莊坤儒)
負責薑科植物管理的陳威諺,也負責索羅門計畫執行,每年不定期在海外工作,拓展中心新植物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