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素以講究「吃的藝術」著稱,國人多半愛吃、會吃,不少君子不僅沒有「遠庖廚」,還很肯在調和鼎鼐上下功夫。中國菜的花樣繁多、調味考究,烹調方法更是各有佳妙——蒸、煮、炒、炸、烤、煎、煨、燉、煸、燜、燙……,有的單獨進行,有的交互運用,無論大宴小酌,都能令食者齒頰餘香,因此所向披靡、獨步全球。
自政府遷臺,大陸各省的口味齊集此地,有的堅持原來的口味,有的則已有「南北和」的跡象。中國菜於是又發展到一個新局面,臺灣遂成「老饕的天堂」。
臺北市因屬首善之區,經濟繁榮、生活水準高,市面餐館林立,但有的講究氣派,適合談生意;有的專做觀光客生意,遷就洋人的口味;還有的多種特性兼具,內行客人才懂得點他們的拿手好菜。而不會點的人,就只有吃些洋盤菜了。
何處品嘗烹調佳、滋味好、價錢又實在的好菜,本文給您客觀的建議,告訴您——「要吃好菜上那兒去」。
中國菜美味引人、名聞遐邇,已成「國粹」之一。
中菜烹調,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藝術,光是做法就有炒、煎、烹、煮、滾、燉、蒸、熬、煨、燜……等四十餘種變化。此外,選料、調味、刀工、火候亦各有講究。烹飪者除手藝精湛高明,更須富巧思慧心,才能製作出色、香、味俱佳的珍饈。
中國人的烹調藝術,是集數千年、不知多少人心血的結晶,相傳春秋時代即已有人在烹飪術上下功夫。歷史悠久,加上幅員廣大,各地因風土、物產、民情的不同,而口味有別;因此大江南北卅餘省,各擅其場。
據美食專家分類,中國菜約可分為三大體系:黃河、長江和珠江流域。
黃河流域系統包括北平、山東、河南菜;長江流域有揚州、無錫、上海、杭州、寧波、四川、湖南等菜式;珠江流域則涵蓋廣東、潮州、東江、廣西及福建菜。
圖2:汁稠味醇的乾燒魚頭。(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百家爭鳴」,中國菜大放異彩
自中央政府遷臺,各地口味薈集臺灣,「百家爭鳴」之下,眾人吃得不亦樂乎。隨著社會進步,人民生活富足、所得提高,對飲饌更是日益講究;又因國內地狹人稠,可供娛樂消遣的場地與方式不多,「吃」遂成一般人生活中的重要享受。
然孔子曾說:「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這是說,「吃」容易,真能「知味」卻並不容易。若是不識貨,誤闖菜劣價昂的「黑店」,乘興往而敗興歸,就是很冤枉的事。
慎選好館子——以合理價錢吃美味可口的菜餚,是很實用的生活知識,本刊為此製作這個專題,介紹臺北市著名餐館的名菜佳餚,提供讀者作為飲饌的參考。
由於中菜範疇太廣,難以盡述,本刊舉其犖犖大者——包括江浙菜、湘菜、川菜、北方菜、粵菜、臺菜及清真菜來介紹。本文是以菜餚為重點,點心類暫時不提,以後再另行報導。
圖3:發菜、豆苗與乾貝燒成的龍鬚戲鳳。(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江浙菜精緻細膩
江浙菜精美細緻,向被譽為中國菜之冠。這是因江浙地區氣候適中、土地肥沃、物資豐饒,素為魚米之鄉,四季都有時鮮菜蔬應市;且因地域臨海,又有江、湖環繞,漁產亦鮮腴豐盛。江浙人士生活豐裕,有足夠的材料供其在烹調上發揮,故形成江浙菜多方面發展的特色。
江浙菜俗稱上海菜,實由江、浙二省某些大城市的口味薈集而成,其中以揚州、杭州、紹興、無錫、寧波等地的菜式為主流。揚州曾為古代經濟、交通重鎮,富庶繁華,不但巨賈雲集,也出了不少文人雅士,居民對飲饌因而十分考究;連一般家庭主婦都燒得一手好菜,遑論名廚。有此背景,江浙菜遂譽滿大江南北。
大致說來,江浙菜製作精細,講求清鮮本味,口味較淡,食來極為爽口。
江浙本有些古法釀製的佐料和特殊蔬菜,如酒糟、魚鹵、舟山六四油(一種古法釀製的醬油)及草豆、薺菜、塔菇菜等,許多菜餚的鮮腴與否靠此定奪。臺灣因地理環境不同,有的沒有生產,有的雖有生產,味道卻與原產地不同,因此在製作傳統菜式時難免受到侷限。但臺北天福樓的大廚張承利說:「雖然某些材料現已難尋,有本事的廚子仍能因時、因地製宜,適應環境,加以變化,而保持江浙菜原湯原汁、配料不奪主味的『心法』。」
一般說來,鎮江肴肉、太湖脆鱔、蟹肉扒翅、醬爆青蟹、栗子甲魚、涼拌海蜇皮、醉大轉彎、蝦腦豆腐、海參燴蹄筋……等,是江浙館常見的菜式。臺北敘香園和天福樓除這些菜餚,還另行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4:鍋貼黃魚是將黃魚切片,夾青菜、火腿、海苔油炸而成。(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江浙館擅烹魚鮮
敘香園的拿手好菜以龍鳳魚翅、乾燒魚頭、鍋貼黃魚、玻璃龍蝦及龍鬚戲鳳最出名。
魚翅向為中國菜裡的珍饈。它本身淡而無味,是道「借味菜」,須以土雞、火腿、乾貝等料一同燉煮,以提鮮發味。南方人講究吃食,連本身無味的魚翅,亦能煨得軟硬適中、滋味鮮美,所以擅長烹海味的江浙館,多以它來誇耀、展示其功力。
料理魚翅須慢工才能出細活,光是「發」好,就得花上二天工夫。選上等排翅(鯊魚的大鰭)浸泡半天,放入鍋中加冷水、蔥、薑,以文火煮十小時,去其腥味;煮後換淨水再蒸半天,等發透之後,再用冷水沖過。
發好的魚翅,與土雞、火腿(最好用「火頭」,就是後腿肉的上部,為精華所在)、乾貝、米酒、味精、鹽等佐料,一同以文火煨煮。煨了很長一段時間,火腿、土雞、乾貝的鮮香全讓魚翅吸收,而仍能保持排翅形狀,吃來即軟硬適中、潤滑而不膩,滋味腴美。
在敘香園吃這道「精雕細琢」的龍鳳魚翅,所費不貲(上品約新臺幣五、六千元),且須在幾天前訂製。縱然如此,識貨的老主顧仍趨之若鶩。
圖1:敘香園的龍鳳魚翅,以上好高湯提鮮,並配以火腿片與青菜。(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因時因地製宜,在傳統中求創新
乾燒魚頭是敘香園主廚張順官獨創的名菜。一般魚頭多屬清燉、紅燒,由於湯汁多,魚頭滋味嫌淡。張大廚為求改進,換了個別出心裁的花樣:先將重約三、四斤的花鰱魚頭油炸至八分熟,再與紅辣椒、生薑、大蒜、鹽、洋蔥、五花肉末的炒料加酒(玫瑰露尤佳)紅燒,待魚頭已入味、不帶腥時起鍋,將湯汁燒至稠濃,再把濃汁澆淋魚頭上。
吃魚頭就像「挖寶」:魚腦、魚唇、魚下巴、魚眼……等,都滑潤腴美,食來又好吃又有趣。
「江浙菜的傳統是極少加辣,但偶爾也略做變通,最好是既能迎合時間與大眾口味,又能保持傳統的做法。乾燒魚頭加辣後滋味濃郁,宜佐酒下飯。」張主廚說。
鍋貼黃魚是敘香園著名的手工菜,美味精緻,特重刀工與火候。黃魚以產自金門、馬祖一帶海域者為尚。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這道菜的做法集西式三明治與中式鍋貼之大成。「三明治美觀、鍋貼可口,兩相揉和,就變成一道新菜。」張順官解釋道。
做法是將新鮮黃魚的魚肉起下,切成薄片,醃於調味料中。然後取四片魚肉,每二片間夾以油膘、紫菜、火腿、青菜等,層層疊好,即成小巧玲瓏的黃魚三明治,然後以文火油炸。火候要恰到好處,炸好的鍋貼黃魚油滋滋、香噴噴的,再配點芫荽,好看又可口。
圖2.3:天福樓的江浙佳餚;圖2.為餚元寶,以上選豬腳醃製而成。(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富貴雞」原名「叫化雞」,充分保持雞肉原味
天福樓位於峨嵋街,也是一家江浙館。美食者都知道富貴雞、大鵬展翅、肴元寶、紅燒划水是他們的招牌菜。
富貴雞原名「叫化雞」,本是叫化子打牙祭時的盛饌。乞丐平日乞討維生,有時嘴饞,就跑到有錢人家去偷只雞;又因沒有炊具,就在野地裡升堆柴火,把雞裹上一層濕泥在火裡燜烤,烤好後泥巴乾硬,剝掉乾泥層時,雞毛也隨之拔起。烤透的雞全然原味,風味極佳,叫化雞就此流傳民間。
但「叫化雞」名稱總嫌寒傖不雅,為討個吉利,遂改名為「富貴雞」。既稱「富貴」,做法自然較原始的講究些,目前已成宴席名菜。
富貴雞的做法是:將土母雞的雞毛拔淨,在醬油、鹽、糖、酒、姜、蔥摻和的佐料內醃漬半小時,然後在雞腹內填以冬菜炒肉絲、香菇屑與蔥絲,外面包層豬網油以增油潤,再用大張荷葉與玻璃紙包裹好,最後敷以一寸厚的泥巴,放進烤爐內燜烤四小時。
這道塗泥的步驟很重要,泥層厚薄必須拿捏得準,烤後才能不焦、不生。上菜時當場敲開泥層,雞肉與荷葉的香味四溢。
肴元寶(豬腳)是鎮江菜肴肉的「姊妹品」,做法是選上品黑毛豬的前腳,醃於八角、桂皮、花椒、當歸、鹽等調味料中,待完全入味後蒸爛。食用時配點薑絲、醋汁,腴而不膩,滋味極美。
圖3.是鳳凰花拼,以鹵味切片拼成,美觀又好吃。(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湘菜以辛辣著稱
和江浙菜同屬長江流域系統的湘、川菜,也為老饕所津津樂道。
湖南菜向以辛辣聞名,這是因湖南近雲、貴,有瘴癘之氣,為了去瘴保健,食物中多加濃烈的調味品,連湯都辣得人面熱舌麻。據說湘女在懷孕時仍大啖辣椒,百無禁忌,胎兒在母親腹中早已習慣,無怪乎呱呱墜地後即能「入境隨俗」。
以前湘菜因菜式較粗、重量不重質,又配上大碗長筷,較難登大雅之堂;加上味道太過辛辣,外地人難以消受,故流傳不廣。後因湘廚力圖改進,化粗糲為精美,用辣也予減少,嗜食湘菜者就多起來了。
目前國內的湘菜館中,以名廚彭長貴主持的彭園最富盛名。招牌菜如:左宗棠雞、富貴火腿、紅燜排翅、竹節雞盅、香瓜鴿盅、烤素方、三絲軟餅、紅煨羊掌、紅燒魚唇、彭家豆腐等,均膾炙人口。
圖4:湘菜館彭園採中式裝潢,手藝亦極高明,生意極佳。(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彭長貴是湘菜名廚,極具研究、創新的精神
彭長貴師承曹藎臣(即民國首任行政院長譚延闓的家廚)。清末民初,民間普遍窮困,唯官宦人家才得講究飲食,所以多數名廚都出自官邸。
彭長貴自幼跟在曹師傅身邊打雜,因他伶俐、勤快、肯吃苦,又常常用心在旁觀察,故往後曹師傅就逐漸把手藝傳給了他。
後來彭長貴離開譚公館,自立門戶——開了家小館子。小館的食客多為一般平民百姓,不能盡做些熊掌、糖心鯉魚之類的名貴大菜,彭長貴絞盡腦汁,推出物美價廉的大眾菜式,也因此養成他適應環境的應變能力。
大陸淪陷,政府遷臺,彭長貴亦來到臺灣打天下。當時臺灣物資十分缺乏,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彭長貴只有努力打聽、觀察,在充分瞭解本地所能出產和供應的材料後,動腦筋利用現成的材料,化平淡為神奇。
以紅燒魚唇為例:一般人都知道吃鯊魚鰭(魚翅)與鯊魚肉,魚頭、魚骨多半丟棄。有回彭長貴一時興起,向魚販要了幾個鯊魚頭,回家試著烹製。幾番試驗後,他發覺魚唇部分含有膠質,特別鮮嫩,如烹調得宜,必十分可口。
但是鯊魚唇含沙,清理較麻煩,溫水浸泡後,得換水燒三到五次(每次半小時),才能除沙去腥。處理後的魚唇加辣椒、蔥末、薑絲、酒、鹽、醬油等調味紅燒,鮮腴香濃,現已成別人競相仿製、身價非凡的湖南名菜了。
圖5:彭園的創辦人彭長貴,有「台灣湘菜祖師爺」之稱。(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善用現成材料,菜式好看又味美
竹節雞盅的推出,也為食家所稱道不已。彭長貴聽人說,竹有清胃整腸之效:清人袁子才曾以竹製餐具烹製和盛裝食物,竟能治好母病。而本地竹多,應予利用才是。於是他將雞去骨剁碎,加二成肥豬肉、半成荸薺(均剁碎),以乾貝提鮮,再調以胡椒、鹽等佐料,盛在竹筒裡隔水蒸,果然蒸出清香可口的雞盅。後來又將雞換成鴿子,一樣味美,且更為滋補。
除竹節盅,彭長貴又觸類旁通新創了「香瓜盅」——以香瓜去囊、雕花,替代竹節,除外型漂亮,別有一番香甜滋味。哈蜜瓜的甜度和香味又勝過香瓜,故「哈蜜瓜盅」也十分討好。
圖6.7.8:彭園的招牌好菜;圖6.為用上好牛肉炒成的左公(宗棠)牛寶。(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無心插柳柳成蔭
彭家豆腐也是在無意間創出的招牌菜,是價廉味美、非常下飯的家常菜式。
有回彭長貴與人洽公,耽誤了用餐時間,回店後到廚房找了些豆腐,加上大蒜、豆豉、辣椒、肉末等配料一起煮,是個急就章的下飯菜。彭長貴正吃著豆腐配飯時,有客人進來看到老闆桌上的豆腐燒得熱滾滾的、椒香撲鼻,紛紛引頸探看,要求也點這個原來菜譜上沒有的菜,於是當天晚上就賣了十幾客,一個個都吃得十分滿意。從此,「彭家豆腐」就這樣闖出了名號!
圖7:滋味鮮香甜美的蜜瓜盅。(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品管口」一吃便知
彭長貴在烹調上鑽研了幾十年,早已脫離廚師的行列,而應可稱之為「食藝家」了。他現已很少親自下廚,而將全副心力與時間,放在試驗新材料、創作新菜和配菜單上。偶爾到廚房指點一下,或抽查菜式的口味是否地道。他說:「經驗的累積,使我的嘴成了『品管口』,現在我已有相當自信——各種菜只要我這關通過,顧客一定會喜歡。」
和湖南比鄰而居的四川亦嗜辣,但多了一種「麻」味。這是因四川境內有種瘴氣,花椒可以消解,所以「麻辣」成為川菜的最大特色。
圖8:龍蝦與雞肉搭配而成的龍鳳配。(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川菜麻辣香濃最下飯
四川菜麻辣香濃,以小吃菜、下飯菜為主,每道菜多採三種以上的辛香調味料烹製。若做得好,縱然用料很多,看起來仍清爽俐落,味道也不雜亂。
以「魚香」為例,四川因四周無海,吃不到海鮮,於是設計出風味獨特的「魚香」製法,用辣椒、蔥、薑、蒜、花椒、茴香等為配料(海產多用這些佐料去腥),使魚香肉絲、魚香茄子、魚香牛腩……硬是有了魚鮮的味道,以此來「望梅止渴」一番。
川菜究竟好在何處?美食家說它:「油而不膩,鮮而不腥;強而不烈,威而不猛。」
較知名的川菜包括:麻辣腰片、乾煸四季豆、宮保魷魚、魚香茄子、麻婆豆腐、螞蟻上樹、回鍋肉、怪味雞、宮保雞丁、魚香牛腩……等。
臺北的川菜館以福星、聯安最具規模。
福星川菜館的拿手好菜;圖1:鮑扣雜燴是以鮑魚加上火腿、香菇等作料煮成的一道湯食。(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經營餐館也得有「品管」觀念
福星川菜館位於忠孝東路,地點好、交通便利,加上廚師手藝高明,每天車水馬龍、座無虛席。
福星總經理王廣富談及餐館經營之道:「一流餐館的菜餚口味須有一定的水準。」他說:「某些餐館的廚師流動率高,菜式口味變化不定,客人碰運氣才能吃到好東西,就會使顧客失去信心。當然,份量、價錢也要有一定標準,不能暴漲暴跌。若係價昂的時鮮菜,要先讓客人瞭解價錢後再點菜,以免被誤會是敲竹槓。」
此外,地點的選擇也很重要,交通便利、停車方便的館子較易獲得食客青睞。而餐廳佈置是否高雅大方、廚房是否乾淨衛生、服務是否親切周到……,也都是重要關鍵。
福星的拿手好菜有:百果雞丁、炒雙冬、宮保雙魷、鮑扣雜燴、鐵板筋腩、金瓜三味、家常羊肚、脆皮乾貝、生菜鴿鬆……等。其中又以宮保魷魚、家常羊肚絲、烤素方最著名。
圖2:生菜、鴿鬆包在面餅裡食用,酥松可口。(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魷魚入味難,羊肚去腥不簡單
魷魚肉質柔勒、不易入味,即使佐料極重,它仍「無動於衷」。但福星的宮保魷魚卻風味極佳。這是因主廚陳子義的刀工精湛,魷魚片薄切花,每一「花瓣」極薄而花紋又多,大火快炒時真個綻放成花狀,佐料即充分滲進縫中,魷魚於是能入味。
炒羊肚絲本是湘菜熱炒,後因滋味好,許多餐館也競相以它為號召,福星亦然。家常羊肚絲要挑選新鮮羊肚,清理時先用鹽揉搓,洗淨後用水燙煮,再用冷水沖洗,要處理至無腥臭後再炒。食客之所以欣賞這道菜,是因羊肚切得極細,羊肚絲在熱油中一滑,加入芹菜、筍絲、辣椒、豆瓣醬、酒、香油等調味,大火翻炒一下即可。福星家常羊肚絲滑溜爽口,十分下飯,趁熱吃一點都不腥臊。
離福星不遠的聯安川菜館,亦為川菜館中的佼佼者,招牌菜有:水晶芙蓉、豆酥龍魚、宮保牛肉、珍味花拼等。
圖3:炸得酥黃的脆皮乾貝,灑點椒鹽食用,更為可口。(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水晶芙蓉與豆酥龍魚是新創的川菜
水晶芙蓉看來賞心悅目,做法亦頗見巧思:把乾貝炸酥,加荸薺、鹽、味精等佐料油炒,調入蛋黃、奶水,外面裹上充分打泡的蛋白,再點綴幾粒紅豔的火腿屑即成。
豆酥龍魚中的龍魚,就是鯧魚,鯧魚無細刺,肉質鮮美,紅燒、清蒸均宜。但豆酥龍魚更具風味。
豆酥是把上好的黃豆鼓(黑豆鼓色澤不佳,味亦較遜)攪碎加油炒酥,再加豆瓣醬、麻油、味精炒第二次;火候恰好,豆酥即不焦黑也不苦,澆在鯧魚上,灑點米酒即可。
聯安主廚魏正軒說:「上面所述都是新推出的改良川菜。飲食界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們必須不斷動腦創新,才能『應付』品味漸高、要求日嚴的舊雨新知。比如說,現代人講究保健之道,口味較淡,我們就不能堅持傳統的重口味,因此得嘗試新材料、做出新口味。」
圖4:福星川菜館附近的夜景,燦爛輝煌。(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北方菜多為「大塊文章」
北方菜除部份由北平宮廷御廚或王府家廚所傳授演變而來,大部分實出自山東。
北平為我國古都,王公、貴族、商賈群集,各省名菜都匯聚於此,反而發展不出自己的特色,除烤鴨、涮鍋子外,其餘所謂的「北平菜」,實際都是山東菜,故統稱「北方菜」。
北方地處偏遠、氣候寒冽,菜餚以高熱量者為多,如掛爐烤鴨、涮鍋子(火鍋)即是。又由於物資不如南方豐富,因此菜式的配料與烹調較不講究。
目前在臺北的北方館,以陶然亭、松竹樓的菜式較精緻。
陶然亭以保持北方菜傳統、口味純正為號召。除掛爐烤鴨、松鼠黃魚、琵琶豆腐等招牌菜外,它的各式小菜、醬肉燒餅、蔥油餅等亦十分可口。
圖5:金瓜三味是道粉蒸菜,所謂三味是排骨、肥腸與牛肉,置入南瓜中同蒸,色美味佳。(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烤鴨三吃」香酥可口
掛爐烤鴨是經濟實惠、最受大眾歡迎的北方菜。烤鴨可以三吃:鴨皮、鴨肉片下,加上甜麵醬、蔥白,包薄餅吃;鴨骨頭熬湯,最好加入大白菜、粉絲、豆腐;鴨油可以炒蛋或炒菠菜。
宰好的鴨,宜先把頭、頸部綁緊,然後往鴨肚子打氣,打滿後再用線把鴨肚子縫緊,掛起風乾,使皮肉分離,這樣烤製時皮才會香脆。
現代餐館都有烘乾室,遇到雨季也不怕鴨子難以風乾。
陶然亭的烤鴨選用五、六斤重的宜蘭白毛鴨,又肥又大。處理後的鴨子上爐前,要刷層麥芽糖,烤後顏色漂亮,滋味也更好。
圖6:炒羊肚絲(右)與炒雙冬(冬筍與冬菇)(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現烤現吃,滋味最佳
烤鴨美味與否全靠火候,陶然亭馬經理說:「烤鴨要現烤現吃,才吃得出好滋味。所以我們堅持客人落座後才開始烘烤,而不接受電話預約或訂做,這樣時間才拿捏得準。」通常客人入門廿、卅分鐘後,金黃、油亮的烤鴨才能上桌,因此陶然亭的老主顧心裡都有數:等鴨卅分、吃鴨卅分,吃烤鴨得空出一個小時來。
松鼠黃魚是把新鮮黃魚剖成二半,去骨刺後,在魚身上以縱橫刀切出花紋,然後裹上一層蛋液,再蘸綠豆粉油炸,炸後極為酥脆,焦黃蓬大,外形有如松鼠,因以得名。再以香菇、海參、火腿、蝦仁、蕃茄醬、糖等佐料勾芡的湯汁澆淋其上即可。
松竹樓除烤鴨外,招牌菜與陶然亭有些差別。如北平老豆腐、繡球海參、清蒸龍魚、什錦火鍋、鳳尾大蝦、涮羊肉等。
圖7:涼拌芹菜爽脆可口。
「北平老豆腐」慢工出細活
北平老豆腐的做法,是將豆腐去上下皮,加清水以文火煮二小時,讓豆腐內的生水完全跑出。然後與雞同熬約八小時後取出,再與乾貝、鮑魚、火腿、冬菇及佐料合煨,使豆腐充分吸收各料的精華。由於熬、煨十分費時,故稱「老」;但由於火候控制得宜,故能「老」中帶「嫩」。趁熱輕輕吸吮豆腐細孔內的鮮湯濃汁,甘鮮味美。
繡球海參選料須精,採肉厚質軟的烏參,滋味方佳。據說烏參有補腎養顏的功效,又由於富含膠質與蛋白質,老人、小孩食來亦極有益。做法是將烏參腹內砂、腸處理乾淨,用水燙過一遍,再以冷水沖淨,填入絞肉、荸薺、鹽、味素等調味肉餡,外抹蛋清、太白粉固定(因海參滑溜、易出水),再蒸半小時。最後以蔥絲、鹽、味精等勾芡的調味汁澆上。
吃涮羊肉時須用大肚紫銅火鍋,待湯水滾沸,用筷子夾著片得極薄的嫩羊肉,下鍋稍微一燙,隨即拿出。涮過的肉片晶亮略帶粉紅,十分好看,蘸醬料食用甚為可口。如今調味醬多用沙茶醬,但北方人食用涮鍋子所用的傳統醬料是這樣的,其材料計有:紅豆腐乳、芝麻醬、韭菜苔醬、醬油、蔥末、薑末、蒜末、芫荽、香油、辣油……等,可以全部調入,也可選擇愛用的幾種調和。
圖8:宮保「雙魷」是指魷魚和花枝,滋味濃美。(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廣東菜多奇珍異味
廣東菜以奇珍異味、品目繁多著稱。自古以來,便有「食在廣州」之說,除一般菜餚外,狗、貓、蛇、穿山甲、蝸牛、猴腦……等亦予入菜,外地人多稱奇不已。
廣東對外通商開埠最早,食物佐料與烹調方法多少受到西方影響,如咖哩、蕃茄醬、五香醋等調味料,很早就開始使用。
臺北的紅寶石茶樓與楓林小館在粵菜館中以口味地道著名。
紅寶石茶樓以經營粵式飲茶為主,間也供應菜式,名菜包括有:拼盤、生汁芝麻蝦、焗釀鮮蟹蓋、翡翠鳳石榴、淮杞燉鷓鴣、糖醋松子魚、發財蠔油麻鮑脯、富貴石榴雞、串燒活草蝦、酥炸鴛鴦寶……等。其中以發財蠔油麻鮑脯、酥炸鴛鴦寶、富貴石榴雞口碑最佳。
冬季還增加菊花蛇羹、果子狸、羌肉、兔子煲、山鰻、燉斑鳩、清燉貓頭鷹……等菜式,以供顧客冬令進補。
聯安川菜館的美饌;圖1:玫瑰花拼以蛋皮、花枝、鮑魚、牛肉、黃瓜、火腿等拼成。(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配料多、做法繁,菜式悅目且可口
發財蠔油麻鮑脯的主要材料是:發菜(音近發財,寓意吉祥)、麻鮑(鮑魚)、蟹黃和冬菇。將鮑魚以文火煮廿小時,再加蠔油、蟹黃、雞湯、豬肉、火腿、冬菇燜爛,最後加入發菜,汁稠味濃,營養可口。
富貴石榴雞是將土雞肉、香菇、鮑魚粒、香菜、荸薺、冬筍、冬菇剁碎,以牛油炒過,再用蛋皮包成小巧玲瓏的石榴狀,以翠綠的韭菜攔腰一綁,石榴口再以蟹黃點綴。這道菜風味獨特,乃因肉餡是以牛油熱炒。煎蛋皮時須加點太白粉,增其韌性,包餡時蛋皮才不易撐破。
香酥鴛鴦拼由豬肉排、牛肉卷組成。豬肉排浸泡在糖、鹽、五香粉、香菜、乾蔥、辣椒、芹菜末、紅蘿蔔汁、柳丁汁、麵粉攪拌而成的佐料內,約二小時後再炸,並澆淋蕃茄醬、蜂蜜的混合調味汁。牛肉卷的材料要挑柔韌的腿肉,與火腿、筍、荸薺、冬菇剁碎,調味後用米漿紙包成圓筒狀,再薄薄地滾上一層麵粉油炸。豬肉、牛肉「鴛鴦配」,別有滋味。
圖2:豆酥龍魚的豆酥,是用黃豆豉炒制而成。(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楓林小館也推出創新粵菜
楓林小館的鹽焗蝦、紙包雞、芋泥香酥鴨、中式牛排、牛腩堡、蔥薑鯉魚、脆皮豆腐、檸檬雞與西米布丁等,都是食客不願錯過的好菜。
紙包雞比普通炸雞多了一張「包裝紙」,風味因而不同。將土雞切塊醃於醬油、高粱酒、五香粉、味精、鹽調製的配料中,待入味後,用特製的棉紙包好油炸。採用棉紙是因其紙質特殊,炸時油會微微滲入(不像玻璃紙完全隔絕),既能保存原味,又有油炸的香味。
脆皮豆腐外脆內軟,十分可口。做法是將新鮮嫩豆腐裹粉油炸,起鍋後蘸細糖食用。豆腐外裹的粉頗有講究,是種來自菲律賓的水果粉,可使豆腐表皮特別酥脆。
檸檬雞是楓林小館為迎合西方人口味而發明的,又甜又酸,甚受歡迎,中國人也愛吃。做法是把雞肉裹上蛋液與太白粉後炸酥,淋上甜酸調味料即可。
芋泥鴨是以芋泥包裹去骨鴨肉,入油鍋炸酥,切塊後蘸調味料吃,也很受歡迎。
圖3:水晶芙蓉的「水晶」,是以蛋白打泡,其中的配料還有火腿、乾貝、荸薺等。(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臺灣料理魚鮮多、口味淡
臺灣菜口味深受閩、粵影響,講求清淡新鮮,略帶甜酸,多採炒、煮、炸、烤、生食等單項烹調過程。因臺灣四周環海,盛產各種魚、蝦、蟹、貝等,故大宴小酌多以海鮮為主。
圖4:宮保牛寶採用的是上好牛腱肉。(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清粥小菜為臺菜特色之一
青葉餐廳與臺灣小調是臺北市具代表性的臺菜餐廳。
青葉以清粥小菜為號召,以花枝丸、菜脯蛋、蛋黃肉、瓜仔肉、鹹酥蝦、紅燒腿包、蜆仔、蛋黃大蝦等最具知名度。
花枝丸是精選大花枝去皮膜後用機器搗碎,加佐料,再用人工摔打,摔得越重、次數愈多,花枝丸就越爽脆。花枝摔到一定程度後,用手擠出小球,下鍋油炸。青葉的花枝丸除加豬油、味素、鹽調味外,不加硼砂、魚漿或任何粉類,炸時也不蘸麵粉,完全以本色本味取勝。
蜆仔的做法是將生蜆用滾水一燙,待開口後,醃於醬油、蒜頭、辣椒、香油的調味汁中,一天即成。做法十分簡單,選料卻有學問:須採用來自桃園一帶的野生黑殼蜆仔,因此處水質佳(係活水),蜆仔長得肥嫩、爽口。
圖5:聯安主廚魏正軒手藝純熟,炒菜動作俐落。(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臺灣小調」供應傳統與改良臺菜
臺灣小調餐廳佈置頗富鄉土氣息,因此吸引不少觀光客光臨。它的鳳眼鮑魚、土窯全雞、鐵板豆腐、芋仔_糬、木筆大蝦、佛跳牆等最馳名。
「製作鐵板豆腐的靈感來自西式牛排」,主廚林清心說:「鐵板牛排上桌時,冒著煙,吱吱叫,熱燙燙的,香味四溢,十分誘人,我就依樣做了這道鐵板豆腐。」
將五花肉末加紅蔥頭、香菇、蒜末、辣椒炒過,再加蕃茄醬、黑醋、米酒、糖、香油、蔥、奶油、味素、鹽等佐料煮後勾芡,澆於切成三角形的豆腐上隔水蒸,待豆腐入味後取出回涼(水汽消失),再以油炸過,表皮即較酥脆。另方面將鐵板加熱至70℃,鋪上生洋蔥、香菇、紅蘿蔔、筍片略炒,再把豆腐置於其上,即可在吱吱聲中上桌。
圖1.3.5:北方館陶然亭的招牌好菜;圖1.是松鼠黃魚、酸甜、香酥。(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清真館以供應牛、羊肉為主
中國菜大致以地域分類,除上述各地的家鄉菜,無地域之限的清真菜也很具特色。
回教徒不吃豬肉,故清真館亦絕不用豬身上的任何部位。
追溯其因,得從回教教規說起:回教又名清真教,源自中東。回教徒禁食豬肉,乃因中東人認為豬是懶笨、骯髒的牲畜,吃得又雜,不似牛羊吃草來得單純、潔淨,故而禁食。
國內知名的清真館牛稼莊經理白文科說:「開清真館的老闆必得是回教徒,外教徒不能隨便掛清真招牌,否則教內人根本不上門。其次,必得賣放血(不帶血)的肉類——回教徒認為血易傳染病菌、極不潔淨,所以不賣半生不熟的肉。此外,老闆尚須親自監宰牛羊,以保證其新鮮、衛生。在宰殺前,還要念經;奉真主之名念經後再宰的牛羊,才准下箸。回教禁酒,所以正宗清真菜絕不以酒調味。」
牛稼莊的招牌菜有:手抓羊肉、鐵板牛腩、洋蔥口條(牛舌)……等。
圖3.的琵琶豆腐是將豆腐夾蝦米、冬菇、絞肉等餡,在雞湯內煨成。(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手抓羊肉」食來興豪放之情
手抓羊肉原為西北陝甘一帶的名菜,據說有治虛冷、補身之效。以往在蘭州街道旁常有羊肉攤子,專賣煮熟羊肉給往來的販夫走卒。案上羊肉塊堆成小丘,任君挑選。攤販在因陋就簡的情況下未備食具,顧客如上門選購,就用手一抓,蘸點免費供應的鹽巴,當場吃將起來,大嚼大嚥,粗獷豪放。
現在國內的清真館仍保持手抓羊肉的傳統吃法,饒富獷達之趣。羊肉剁成大塊,筷子夾不動,還是用手抓食來得過癮。
手抓羊肉是將小羊剝皮,以滾水燙過,切塊再煮至酥爛。若吃白水煮羊肉,就直接蘸蒜末、香菜、鹽、醋的調味汁食用。另一種吃法是羊肉加薑、蔥、鹽等佐料煮熟油炸,再淋上椒鹽、香醋的混合汁就食。
羊肉若選得精,滋味極妙。採不曾交配的小公羊(一至二歲最佳),肉質才鮮嫩。羊若太小、發育不完全,油脂少、肉不香;再老些則油過多皮太厚,也不好吃。調味時鹽須下得恰到好處,配上蔥薑,自能去其腥羶。
鐵板牛腩做法與前述鐵板豆腐類似,並無玄機,但若要牛腩好吃,須選牛肋條(肋骨旁的肉),因其肥而不膩、瘦不塞牙。搭配洋蔥可去腥加味,在滾熱的鐵板上鋪層生洋蔥,再放上炒好的牛腩,味道香濃。
2.4:北方館松竹樓著名的菜餚;圖2.為什錦火鍋,內有海參、冬菇、魷魚、蝦仁、鮑魚、雞肉等材料。(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容或有掛一漏萬之處,尚祈讀者諒察
中國菜千變萬化,其種類之繁、花樣之多、做法之講究,真是難以勝數。以上介紹的「名家名作」,僅為其中一二,但其烹調、取材與配料都能別具匠心、獨樹一幟,故值得一試。
臺北市內其實還有不少家常小館,供應的菜式亦貨真價實、口味地道,但限於篇幅,本文未能一一介紹;此外,還有些餐廳在本刊訪問過程中,未能提供充分的支援與資料,因此無法做深入報導,難免有「遺珠之憾」,謹向讀者說明。(本文承美食家唐魯孫與烹飪名家傅培梅指導,專此致謝。)
圖5.是金黃酥脆的掛爐烤鴨,和甜麵醬、蔥白包在面餅內食用,十分美味。(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圖4.的繡球海參選用上好烏參做成,營養味美。(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圖2.3.5.是粵菜館楓林小館的招牌菜;圖2:芋泥香酥鴨,選用上好檳榔芋包土鴨肉炸成,。(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鹽酥蒜香炒蝦。(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圖5:紙包雞用棉紙包裹醃漬雞塊油炸,腴而不膩。(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圖1.4.6.7.為粵菜館紅寶石酒樓的好菜;圖1.是酥炸鴛鴦寶,主料為排骨與牛肉。(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圖4.為鮮嫩甜美的串燒活草蝦。(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富貴石榴雞,是用蛋皮有雞肉、香菇、鮑魚、冬筍等餡料包成石榴狀,漂亮又可口。(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圖7:價格昂、滋味佳的發財蠔油麻鮑脯,以鮑魚與發菜為主料。(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圖2. 3.4.7.為青葉台菜館的招牌菜;圖2:精選五花肉加大量蔥頭滷製的滷肉。(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圖3:鹹蛋黃蝦肉卷,搭配蕎頭食用,更加可口。(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吃地瓜粥佐以花枝丸、蜆仔等小菜,十分爽口。(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圖7:紅燒蹄膀,是選豬後腿以文火燒成。(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圖1.5.6:台灣小調的拿手好菜;圖1.為鐵板豆腐,豆腐內嵌入肉餡。(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圖5.是芋泥糬。(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圖6.是滷肉飯和擔仔麵。(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清真館牛稼莊的招牌菜;圖1:花式拼盤。(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圖2:手抓羊肉。(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
圖3:又燙又香的鐵板牛腩。(楊永山/鐘永和/鄭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