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海廢變成「有用的東西」
作為農業的門外漢,何俊賢坦率地說,一開始的他也是漫無章法地亂種,到後來改採「三明治耕種法」,這種以一層有機土、一層穀殼與廚餘、一層有機土的種植方式,讓廚餘成了堆肥,且不會發臭,相當適合城市菜園。
無法杜絕的海洋廢棄物,也給了他許多啟發。為了清除被垃圾淤塞的涵管,他發明了特殊的工具,疏通以後,在潮間帶生活的海蟹循著水源到此繁衍,生態也因此豐富了起來。
他也觀察到了垃圾的變化,早年主要是台灣本地的,後來有大陸沿海省份來的,隨著對岸的發展,居然也有從內陸省份漂來的。他每天撿上三大袋,為了處理更是煞費苦心。
工學背景出身的他,做事講求科學基礎,發現問題後更要求解決問題。為了消化掉讓清潔隊員也頭痛不已的海廢垃圾,他帶著女兒用廢油炸保麗龍,體積一舉縮小50倍,但這樣仍然不夠。
垃圾終歸還是垃圾,「應該要讓害地球的東西變成愛地球的東西。」何俊賢動念想,坊間常見把垃圾製作成裝置藝術,但如果不實用,頂多延遲了再被丟棄的命運,只有讓垃圾變成實用性的東西,才能永續。
海邊常見、大大小小的浮球,經過他的巧思稍作加工,利用球體的形狀,做成燈飾、音箱、時鐘,甚至吸引到藝廊前來商量想合作販售。
巨大的保麗龍垃圾,也提供了他靈感。他將廢棄的保麗龍箱設計成蔬菜箱,下層蓄水、上層種菜,交錯堆疊,再以尼龍繩相互串聯,透過毛細現象調節貯水,讓作物仿擬野地裡的植物,可以靠「天水」養活,不需額外澆灌。
這一日,他則領著客人將寶特瓶加工,做成豬造型的撲滿,「只要今天做了一件對地球好的事,就在撲滿裡面投一塊錢,存滿了,拿去犒賞自己吃一頓大餐。」他鼓勵大家。
雖沒有藝術科班的背景,但何俊賢師法自然,並從廢料取材,不論造型肖似貓咪的浮球時鐘,或者從海龜背甲取經的立燈,都很吸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