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典中養成的攝影視角
「老師,我想去應徵乩童或家將。」年幼的陳逸宏這麼跟老師說著。出生在屏東東港的陳逸宏,自有記憶以來,三年一度的迎王平安祭典就是全鎮的大事,每位居民都有各自參與的角色。陳逸宏表示,當時班上有位功課不好的同學,可能前一天才因為成績差而被老師處罰,隔天迎王祭典同學擔任五毒大神的神職,老師就拿著香向他跪拜。陳逸宏覺得這太神氣了,甚至有了想當家將的念頭。
成績好又當班長的陳逸宏,雖被老師的柔性勸說打消了念頭,但廟會祭典仍是他生活的一部分。陳逸宏的父親是東港迎王時的轎班,「我從小就是拿著馬鞭,穿著馬伕衣,跟在王馬後面。」陳逸宏家中有頂世代傳承、象徵轎班身分的魯笠,「我是東港王爺公的子民,這是我一輩子到死也不會改變的身分。」陳逸宏驕傲而堅定地說。
在祭典中長大的陳逸宏,笑說自己從小就看慣大場面,他以「請水」儀式為例,海邊綿延數公里的上百組陣頭,此起彼落地衝進海裡,聲勢浩大。而東港特有的十三金甲戰帥,其臉上有動物、花鳥等紋路所繪成圖騰,更是陳逸宏眼中,會令外國人驚豔的台灣文化,也讓他想用鏡頭記錄這些精采。所以陳逸宏總是上山下海,跑遍全台祭典,即使懼高,他仍爬上民間俗稱陰氣最重的搶孤台上,用俯拍的視角捕捉搶孤的盛況。也曾為了拍攝1,200頭豬在普渡台上的畫面,陳逸宏和同事出動了剪刀車與吊車,設法拍下壯觀場面。
「對我來講,拍攝這些祭典就是跟吃飯、喝水一樣理所當然的事情。」陳逸宏說。
在陳逸宏眼中,廟宇慶典集結了藝術與美學,他想用鏡頭讓更多人看見台灣地方文化裡的生命力。
圖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中,男孩化身五毒大神出巡,民眾跪拜迎接。
1990年,首次參與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陳逸宏,用黑白底片拍下農用車、警車,為神輿開路的純樸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