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2002年前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始,農產品逐步開放進口,過去受到保護的本土產品失去了屏障,面對來勢洶洶的進口產品,無不戒慎恐懼,嚴陣以待。「台灣黃金雞」就是在這種情勢下應運而生的產品。
國產本土雞為了迎戰進口洋雞,打起了品牌戰略,在品質、行銷等各方面精益求精,力求突破,以期能抓住國人的心和胃,保住一片江山。
「台灣黃金雞」大戰進口洋雞,且看戰況如何?
「西餐中餐好料理,台灣黃金雞,好吃好吃真是沒得比……,台灣黃金雞,就是國產雞。」3隻雞代表──勁哥、泡泡、吱吱──載歌載舞的廣告,在電視上打了一年,大人、小孩已經耳熟能詳、朗朗上口。
只是,很多人還是不知道什麼是台灣黃金雞?去哪裡買台灣黃金雞?更多人可能已經吃進肚裡還渾然不覺呢!
倒是眼尖的婆婆媽媽們,可能早已經在超市、賣場裡看到貼有「Taiwan Golden Chicken台灣黃金雞」標章的新鮮禽肉專櫃;外食族可能也注意到肯德基、漢堡王、摩斯漢堡、頂呱呱、三商拿坡里等速食店,以及悟饕、池上、甲一等知名便當業者,在店裡貼出了使用經過CAS認證的「台灣黃金雞」標章。
農委會為推廣國產禽肉,結合大潤發、家樂福等12大通路業者,設立了65處專櫃,讓台灣黃金雞新鮮上市。
掌握良「雞」
大家可能會好奇,「台灣黃金雞」是新品種的雞嗎?它與進口的冷凍雞、傳統市場的現宰雞又有什麼差異?
所謂「台灣黃金雞」,指的不是雞的品種,而是台灣區電動屠宰公會會員廠所供應、具有CAS優良肉品認證的白肉雞、土雞、烏骨雞……等各式國產雞,含括了全國9成的白肉雞和一成的有色雞。
在農委會「掛保證」背書下,電宰公會與通路業者共同發表了聯合宣言,要一起堅守「美味、安心、無藥殘」的承諾,讓台灣黃金雞成為優質國產雞的代名詞。
推出一年來,雖然禽流感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但去年「台灣黃金雞」專櫃的銷售數量仍逆勢成長超過30%,市場上還出現冒牌貨,可見「台灣黃金雞」已經打出了名號。
在台灣,不吃牛肉者偶有所聞,不吃雞肉的倒是少見。因為雞肉幾乎無所不在,祭祖拜拜要用全雞;燉補、入藥要用雞;烤雞、炸雞、鹽酥雞等街頭小吃隨處可見;平日居家料理也少不了雞,餐桌上經常可見麻油雞、鳳梨苦瓜雞、三杯雞、白斬雞……的蹤影。
根據農委會估算,我國白肉雞和有色雞(土雞),年產量約三億五千萬隻,換算成每人每年的雞肉消耗量,約三十多公斤。
既然雞肉早已是全民食品,為什麼還要推出「台灣黃金雞」的新品牌?說穿了,其實是要與進口的冷凍雞肉作區隔。
我國在2002年加入WTO,農產品開放進口,不得有配額限制,本土畜牧產品都面臨衝擊,其中尤以雞肉為最。
農委會畜牧處處長黃英豪指出,在畜牧產品中,歐美鴨隻產量少,不會跨海入侵;而台灣豬肉的消費習慣則多採生鮮、溫體豬肉方式(佔7成),相較之下肉質老硬又有腥味的進口冷凍豬肉根本不是對手;至於牛肉,台灣一向自給率低,大約只有6%,其餘本就是仰賴進口,改變也不大。唯獨雞肉、特別是電宰量佔9成的白肉雞(土雞多在傳統市場以現宰方式銷售),首當其衝。
加入WTO之前,我國對於雞肉一直採取管制進口政策。不僅管制年配額量,稅率更高達40%,以價制量。特別是外國人不吃而可以低價傾銷出口的雞腿、雞翅部位,與豬雜碎、豬腹脅肉的情況相同,因和本土產品的價差太大,都明列在禁止進口的行列。
門戶開放後,雞肉市場展開土洋大戰,本土雞要以高品質為訴求,保住江山。
土洋大戰
去年起,「關稅配額」的階段性保護措施截止,所有產品開放進口,進口稅率也逐漸調降至20%,本土雞與進口洋雞自此展開「肉搏戰」。為此,農委會戰戰兢兢,推出「台灣黃金雞」品牌應戰。
「台灣黃金雞」的名稱來自「黃金賞味期」的概念,而3隻「雞代表」──勁哥、吱吱、泡泡,就是取其肌肉均勻、全身是勁,鮮嫩多汁之意。
黃英豪指出,雞隻屠宰後72小時的「解僵期」內,肌肉中的腺嘌呤核甘三磷酸(ATP)會轉化,使肉質更為甜美,這就是所謂的「黃金賞味期」。而屠宰後72小時內就到達消費者手中,也只有本土雞肉才可能具備這種速度優勢。一般進口雞肉,在產地屠宰、冷凍後,內陸運送到港口、等待船期,再飄洋過海運抵台灣,平均歷時3個月,老早就過了黃金賞味期。
和賞味期短、只需低溫冷藏(1℃以下)的國產雞肉外觀粉嫩、光滑,肉質富有彈性相較,進口冷凍(-18℃以下)雞肉的賣相較差,雞皮看起來有皺摺、慘白、不透明、不光滑,雞肉觸摸起來也沒有彈性。
冷凍不僅影響外觀,也會影響肉質。黃英豪指出,細胞之間的水分子在冷凍時,會形成多角型的冰晶,冰晶在解凍的過程中會刺傷細胞,導致細胞水分流失,因此進口雞肉吃起來「柴柴」(粗粗乾乾)的,口感、風味都不佳。
雞肉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經過巧思料理後,變身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食佳餚。
身家清白證明
此外,「台灣黃金雞」標章還保證雞的「身家清白」,每一隻雞都有完整的「生產履歷」,可以追溯來源──出自哪一家電宰廠、哪一家養雞場,一旦發生問題,也可以立刻追蹤處理。
台灣的電宰雞多採契約養殖方式,以剛通過ISO22000驗證、目前電宰量最大的大成長城企業為例,在全台灣的契約養殖戶就達到200家左右。
大成長城企業位於桃園大園的電宰場,一天平均電宰6萬5000隻雞,一小時5000隻的電宰量,從放血、脫毛、獸醫屠後檢查、冷卻、分級、各部位規格化分切、包裝到出貨,完全採不落地、機器化作業。早上活雞進場,晚上就已送抵賣場或速食店。
每一家電宰廠都有農委會防疫檢驗局人員進駐,出產的每隻雞都要經過審核,看似不健康、不合標準的雞會慘遭淘汰。
防檢局派駐大成電宰場的獸醫師洪天泰指出,「發燒雞」從外觀就可以辨識──四肢末稍微紅,或表皮呈現微紫的發疳現象──只要一經查獲,當場立刻噴漆廢棄。而電宰公會理事長陳啟芳估計,台灣每年因此被丟棄的雞肉產值,高達一億元台幣。
門戶開放後,雞肉市場展開土洋大戰,本土雞要以高品質為訴求,保住江山。
美味、安心、無藥殘
在這場土洋雞大戰中,國產雞在時效上搶得先機,電宰過程也嚴格控管品質,唯一可以被挑剔的,可能是飼養過程中的用藥問題。
大成肉品事業生產部資深經理李清泉表示,台灣養雞業者的素質高,效益也好。以白肉雞為例,育成率高達95%,且已進入規格化養殖模式,目前養殖40天、2公斤左右是一般規格。
但由於台灣地狹人稠,白肉雞又多採大規模養殖方式,為避免交叉感染造成「雞瘟」而導致雞隻大規模死亡,因此普遍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與具有抗菌功效的磺胺劑,以預防雞隻生病。
農委會畜牧處長黃英豪指出,雞隻飼養過程中投藥是難免的,只要經過充分代謝排出就沒有問題;怕的是雞農搶著上市、過早抓來殺,人吃多了可能有引發人體出現抗藥菌株之虞。
至於有人懷疑飼養者為求快速獲利,餵雞吃「生長激素」,李清泉表示不可能。原因是,目前企業化飼養的白肉雞經過育種篩選、基因改良,養殖時間已經大幅縮短,無須費時耗力又白花冤枉錢去注射生長激素。
從放血、脫毛,到分級、切割,現代化電宰場在低溫環境中採不落地的機器化作業。圖為大成長城企業的大園電宰場一景。
保住江山
為了做到「無藥殘」,讓消費者安心食用,電宰廠已發展出一套檢驗方式。
李清泉指出,雞隻體內的抗生素與磺胺劑,大約7到15天內就會代謝殆盡,因此從飼養第25天起,大成長城提供給養雞場的飼料就是不添加藥劑的「空白料」,以確保在40天宰殺前,體內的藥物已經完全代謝乾淨。
在雞隻預定屠宰的前3天,電宰廠會派員進行屠前抽檢,每一萬隻抽驗2隻,確定沒有藥物殘留才能送廠宰殺。
而為了追求更高的品質,台灣也開始生產標榜全程不用藥的「有機」雞,「台灣黃金雞」中的「鹿野土雞」,就是100%不用藥的本土雞。只是這種「有機」雞需要寬闊的場地放養,並不是所有養雞場能做得到的。
去年土洋雞首度交手,國產雞仍保住了大片江山,進口雞只有六萬四千多公噸,市場佔有率僅約2成──其中9成來自美國,且多數為雞腿、雞翅。
然而,這場國產雞的本土保衛戰才剛開始,標榜「美味、新鮮、無藥殘」的台灣黃金雞打響了第一炮,後續還要戰戰兢兢努力維持,才能永保優勢。
門戶開放後,雞肉市場展開土洋大戰,本土雞要以高品質為訴求,保住江山。
食材的新鮮度是美食的基本要求,台灣黃金雞強調的正是進口雞肉無法達到的「黃金賞味期」。圖為黃金雞發表會一景。
門戶開放後,雞肉市場展開土洋大戰,本土雞要以高品質為訴求,保住江山。
雞肉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經過巧思料理後,變身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食佳餚。
雞肉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經過巧思料理後,變身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食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