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回眸台灣日治時代建築

回眸台灣日治時代建築

走入時空穿越的人文角落

文‧蘇俐穎  圖‧林旻萱

2025 3月

1895~1945年,台灣歷經半世紀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的日本殖民統治,也為文化注入了不同的源流。雖然代遠年湮,但留存至今的許多建築,仍為這段歷史留下了紀錄。

大至總統府、監察院、台南市美術館,小至台北的青田七六、樂埔薈所、台中的道禾六藝文化館、嘉義的檜意森活村、花蓮的將軍府1936園區……這些興建於日治時代的建築,不少甚至歷經多年的棄置後修復,再以不同的身分重新轉生。可以發現,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漸漸成為不分國內外旅客在台灣旅遊的重要景點。

現代市民生活的起步

我們與建築文資專家黃郁軒相約在台中中區、台中公園日月湖上的湖心亭。這座亭子,不僅是台中的市徽象徵,也是在地人重要的記憶依托。黃郁軒說起,小時曾與父親在此划船,城市中倘若有一處親水空間,會讓市民倍感溫柔,如台北的淡水,高雄的愛河、西子灣一般。

特別諳曉日治時代建築歷史的他娓娓道來,對比於發展更早的南屯與西屯,日治時代的中區,是日本人興建而有的結果。受到時任總督府衛生顧問後藤新平推薦來台的蘇格蘭籍建築師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在此推動「都市改正」(即都市計畫),除了留下方正規矩的街道紋理,巴爾頓參考高緯度國家的生活經驗,利用日曬達到殺菌效果,刻意讓街道向西偏斜45度角,讓每條道路均享有充沛日照,這樣的設計留存至今。

日本人為台灣帶來了現代化的進程,同樣位於中區,興建於日治初期的台中公園,也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對比於華人傳統的封建社會,並不存在公共空間的概念,提供給市民使用的台中公園興建,在當時不啻為現代、進步的表徵。值得一提的是,園內的湖心亭,其實是1908年在台中公園舉行的縱貫鐵路通車典禮,為了讓親躬主持典禮的「閑院宮」載仁親王臨時休憩而建,卻意外在皇室貴冑間聲名大噪,連皇太孫裕仁(昭和天皇)都想親訪,臨時建物才順應情勢改為永久建築。

建立於明治天皇時期的台中公園湖心亭,外牆長寬有著完美的黃金比例,並有扶壁柱修飾側面線條,加強了在水面上的穩定感,稱得上百看不厭。

興建於明治年間的台中州廳,屹立於交叉路口的建築體予人莊嚴華美的氣息,屋頂有著與巴黎建築如出一轍的馬薩式屋頂,設計者是師承辰野金吾的日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

融合西式建築的痕跡

隨著歷史的更迭與人事的替換,近年台灣從北到南時有日治時代建築經修復後重新開放的消息。參與過不少修復工程的黃郁軒說,這必須歸功於文化部所推動「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對古蹟修復著墨甚深。數年後,不同場域陸續竣工,這些空間重新進入大眾眼簾,不僅吸引了台灣人,就連外國觀光客也受其觸動。

「讓日本人『懷念的街景』並不在日本,反而在台灣誕生。」來自日本的一級建築師渡邉義孝如此說。多次來台的他深深感佩於台灣對於文化財保護政策的先進,以及民眾對於這些歷史建築支持並認同應予以保留的信念,「台灣人民持續熱衷於發現古建築的價值,進行保存、修復,並賦予其新的生命。年輕人、懷有日治時代記憶的長者、以及想要保留台灣歷史的知識分子……在這裡,能感受到一種日本無法比擬的活力。」他如此說。

2016年初次來台,來台灣已超過20次,作為專業建築師的他,甚至親自手繪、記錄下全台無數的日治時代建築,並在台灣付梓出版《台灣日式建築紀行》、《台南日式建築紀行》兩本書,儼然是「最愛台灣日式建築的日本建築師」。

趣味的是,這批在台灣人眼中常帶有日式情懷的房子,渡邊義孝直言,就建築專業來看,並不能稱是「日式建築」。傳統的日式建築,指的應是神社、寺廟、城堡、町家等有著榻榻米、屏風的空間。而這些興建於日治時代的建築作品,卻有著明顯自1868年明治維新後,向西方學習的痕跡。

黃郁軒舉例的湖心亭也可作為佐證。外牆比例明顯取經自文藝復興時期歸納出的黃金比例,這也成為這座亭子至今仍能百看不厭的理由。離湖心亭不遠,同樣位於中區的台中州廳,以石板瓦及銅片構築出的藍灰色屋頂,則是模仿歐陸「馬薩式屋頂」(Mansard roof)的設計,仔細一瞧,復古華麗的線條造型,是否跟巴黎建築極度肖似呢?

渡邉義孝提供,阿哲攝

來台灣超過20次以上的日本一級建築師渡邉義孝,以其專業又深情的視角為台灣日治時代的建築留下紀錄。(渡邉義孝提供)

從古典到現代的過渡與實驗

爬梳過台灣日治時期建築作品,黃郁軒更認為,作為首個海外殖民地,日本政府在台灣戮力甚深。公部門恢宏的建築尺度,展現出殖民政權的威權形象;常見西化的實驗性、創新性材料與工法,則存在著宣揚國威的意圖。無論背後的政治目的為何,在1895~1945年的半世紀歲月,日本人確實在台灣留下了數量可觀且傑出的建築作品。

這批建築可依明治、大正、昭和三位天皇在位的時期而粗分為三個時期,並可見正由古典往現代的演變軌跡。

歷經西化風潮的明治時期,建築師用力引進西方古典建築語彙,除了磚造結構,還常融合花花草草的泥塑裝飾物,對於細節修飾的華麗度、精緻度講究不遺餘力。代表建築除了前述的湖心亭、台中州廳,有著鮮明的「辰野式」風格的總統府(台灣總督府)與西門紅樓(西門市場)、監察院(台北州廳)等等建築均屬之。

緊接到來的大正時期,受德國包浩斯建築美學影響的現代主義建築開始在台灣扎根,講求建築的形隨機能與追求建造效率,方方正正的建築體於焉誕生。

並且,約莫從大正晚期開始到昭和年間,日本人發覺台灣傳統廟宇本具的剪黏技巧,遂利用台灣泥作工匠的高超技術,早先於日本,開始在台灣實驗起貼磚技法。構造方正、方便貼磚的建築大舉出現,如貼上十三溝面磚的台灣大學校史館(台大舊總圖)、文學院(台北帝大文政學部),或是藝人林志玲舉辦婚禮的台南市美術館一館(台南警察署),都是此時期的代表作品。而值得一提的是,彼時的磁磚可比現在細膩得多,舉凡建築的轉角(如突起處L型的「陽角」或凹陷處V型的「陰角」)都有專供使用的成品磚,圓潤的弧度曲線,絕非現在一概以裁切方式處理的磁磚斷面可與之比擬。

由日本人所規劃的台中中區,至今仍可見到不少當年遺留下的建築。圖為與台中州廳遙遙相望的台中市役所。

趣味的是,日治時代,不僅日本人在台灣留下大量具有歐陸語彙的建築,連台灣人出資興建的建築也如此。圖為同樣位於台中中區,由多位中部仕紳共同成立台中彰化銀行總行,建成於1938年的建築至今仍在使用中。

日治時代台灣開始引進貼磚技術,彼時轉折處會有專門使用的成品磚,展現出工藝的細膩度。

相當喜愛歷史建築的黃郁軒,親自參與過台中地方法院舊宿舍群、台中市西屯一號穀倉等修復設計工作。

日式工法,進化適應在南國的風土

數量尤其龐大的,還有著全台各地尋常可見的日式宿舍。這些乍看下如出一轍的木造官舍,興建初始為了可以快速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因此,「採模組化、規矩化的興建方式,不論位在何處,都有著相同的高度,以及按照官階甲乙丙丁等級規定的疊數。」黃郁軒說。

可喜是,這些留存至今的建物,在建物一棟比一棟還高的都市叢林中,除為人們帶來發思古之幽情的懷舊感,因其運用大量的天然木料,以及低矮的高度,空間內縮或常帶有前後庭院的設計,常見穿插大量的綠意,而予人放鬆舒徐的氛圍。對於黃郁軒而言,這些建築展現出了有別於當代房地產講求坪效的迥異思維,並透露出當時人們對於居住環境的掌握與講究,而有著獨到的生活美學。

而逐一考察、記錄下這些建築細節的渡邉義孝,也從日本建築專家的角度,發現了這些「日式」老屋,為了適應台灣獨特環境氣候的改變。

諸如,為了適應台灣炎熱潮溼的氣候,以及對抗白蟻的侵襲,木地板的高度比日本當地還要墊高許多,地基與床束(ゆかづか)均由磚塊堆砌而成。外推的窗戶下常安裝了加強空氣流通的通風窗。或者在山牆上方懸掛起遮雨的屋簷。或為了防止木材斷面的滲水,特地在雨淋板的角落仔細包覆上了銅片……等等。

從這些細節可以發現,這些建築並不只是單純的南向移植,也展現出了自身獨有的個性,「來自日本的結構、工法、技術,已經在台灣這片異鄉生根,並且以獨特的方式綻放。」如渡邉義孝所說。

台灣日治時代所留下的建築,流露出了台灣人對於文資、歷史的重視,而這些搖變為商業空間的場域,就如同華山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一樣,成為外國人來台灣觀光的重點。

加強墊高的地板、山牆上方懸掛起遮雨的屋簷、加強空氣流通的地窗等等,均留露出日本建築在地化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