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四日第四十一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移師台中市中山堂熱鬧開場,雖然南瑪都颱風來襲,但當天中午過後,台中市風雨全停,傍晚熱情影迷湧向中山堂前的星光大道,全長七十五公尺的紅地毯旁,擠進上萬名觀眾,氣氛熱烈,只要有明星出現,震天的尖叫聲就不停,影迷的熱情,也讓與會影人感到無比尊榮。
得獎結果沒有爆出冷門、也沒有贏家通吃的現象,由美商哥倫比亞公司投資、大陸導演陸川執導的《可可西里》抱回最佳影片大獎,由於該片並未在台上映,觀眾可能較陌生,這部影片敘述青海巡山隊員深入青康藏高原,賣命保護西藏羚羊、追擊獵匪的故事,評審認為該片「以詩一般筆觸,描繪出生存於殘酷世界裡的人們生死,」帶給觀影者極大震撼。
個人獎項方面,港星吳彥祖以《新警察故事》贏得最佳男配角,該片也同時得到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動作設計兩項技術獎;警匪槍戰片《大事件》的導演杜琪峰拿下最佳導演獎;最佳新人則由國產影片《十七歲的天空》楊祐寧和《擁抱大白熊》的洪顥瑄共同獲得。
至於最受矚目的影帝與影后獎項,由主演《無間道Ⅲ》的萬人迷港星劉德華與國片《月光下,我記得》的楊貴媚獲得,兩人得獎眾望所歸。
劉德華在片中續演急欲徹底漂白的黑道警察,首度嘗試精神游離的反派角色,有許多內心掙扎戲,拿捏得宜。四度入圍金馬獎的台灣演技派演員楊貴媚,飾演民國五十年代獨力撫養女兒成長的單親媽媽,在傳統觀念的壓抑下,面對女兒交往男友的態度扭曲,心境複雜。楊貴媚從拘謹壓抑到情慾釋放之間的角色轉折層次分明,母女關係的衝突張力也有細膩表現。
楊貴媚在台上哽咽地感謝多年來不斷給她機會、支持她的人:「我終於對得起你們了,我終於得獎了。我沒有被打敗,我很勇敢。謝謝台灣電影給我機會,希望台灣電影一直給我機會。」她謝謝李行、李安等所有合作過的導演,並向台下的台中市長胡志強致意,因為「當年國片風光的時候,你是局長」,她更轉向現任新聞局長林佳龍一再叮嚀:「台灣的電影是台灣的文化,真的不可以忘記!」
金馬獎風光落幕,但由得獎比例來看,依舊是港片天下,楊貴媚一番感性致詞,再度將國片凋零的危機搬上檯面。面對如排山倒海而來的大成本、大製作的好萊塢電影,國片的當務之急是如何提高產量,並把觀眾拉進戲院?
為此,新聞局特別成立了「電影政策檢討暨推動委員會」,期望打造全新的創作環境,並在十二月二日舉行記者會,提出全方位的政策與願景。
綜合電影界的意見,一致認為台灣電影產業必須從源頭的找資金、劇本創作多元發展,並提早納入行銷企劃,進行體質改造。
「電影政策檢討暨推動委員會」委員、惠聚多媒體公司董事長張惠美認為,電影是大成本的影音創作,必須讓其他產業的投資人有「跳進來」投資的動機,只有先把資金問題解決了,藝術、創意才能順利進行。
為鼓勵南台灣的企業家投資國片,去年十一月新聞局特別南下高雄市舉辦說明會,新聞局電影處處長周蓓姬指出,高科技產業的投資,可能需要數十億甚至數百億資金,同時得經營多年才開始回收。但是一部好電影,投資金額只要高科技投資額的1%不到,而且兩、三年即可能獲得豐厚的回收。以歐美為例,製片業的平均投資報酬率約為四倍,可見投資電影是相當賺錢的行業。而國片投資抵減辦法自去年七月實施以來,已有統一夢公園、鈺德科技、明基電通等企業有意願投資拍片。
此外,政府也將成立「電影創投基金」,協調行政院開發基金參與資金募集,其中民間集資55%,開發基金投資45%。創投基金將延聘專業人士,組成投資顧問團隊,負責審核影視節目製作及行銷企畫,決定投資比例及最高金額。
新聞局並將導引外資來台拍攝電影或與國內電影業合作拍片,只要外國製片公司在台拍攝期間支出達美金一百萬元以上,並啟用台灣演員、技術人員和進行後製作者,都可以申請補助,一旦以我國名義參展的影片獲得國際大獎,還可獲得最高新台幣五千萬元的獎金。
除了大筆資金投入,對於創作端,新聞局也有新的鼓勵機制。
資深導演王童指出,新人需要磨練機會,創作人才猶如一顆顆有待發掘的珍珠,我們要「把珍珠串連起來」,才能發光。當年他拍《策馬入林》啟用新攝影師李屏賓,幾年後李屏賓已是國際知名攝影師。他鼓勵新導演不要擔憂從小成本拍起,必須一步一步、一部一部累積經驗。
對於新導演,新聞局計畫每年將輔導十部短片,每部一百萬元;二部紀錄片,每部二百萬元。
在劇情片方面,輔導規則也有些變革,未來評選標準將以企劃案的劇本、製作團隊專業性、財務風險管理及行銷能力為考量重點。補助金額分為新導演的五百萬元、資深導演的八百萬元兩組。為了落實「對等投資」的原則,入選者要相對提撥八百萬元製片金,一併納入信託管理。
預計這套新辦法第一年可以輔導十五部影片,並將以每年增加五部的方式,達到「量能俱進」的目標。
電影產業從上游製作到下游行銷,環環相扣,美國好萊塢影業早在十年前就採行「產銷一體」的概念,從編寫劇本階段就納入行銷企劃專才,劇情中加入賣點、週邊產品的造型與製造、綿密的新聞造勢等,務求透過有效的行銷包裝,觸及目標觀眾群。
王童導演指出,問題是,台灣電影界缺少行銷概念,更缺乏國際行銷人才,國片從產到銷的接軌問題十分嚴重。最近日片《再見了,可魯》叫好叫座,王童認為,只要瞭解台灣有一百萬人飼養寵物,就知道該片一定會大賣,如果台灣有好的行銷人才研究動物電影的市場,「即使不拍可魯,也可以拍林旺」。
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林文淇建議,未來討論國片議題,不要再用「搶救國片」的字眼,會讓人覺得避之唯恐不及,現在電影界該學習的是如何引誘觀眾,造成「你不看國片,你很遜!」的風潮,把年輕人拉進戲院。
不少人都同意,要把國片觀眾找回來,年輕人為首選,因為文化傳承需要年輕人接棒。而基於同世代心意相通的原則,要想招徠年輕觀眾,一定得培植年輕的編導人才。
這是電影主管機關首次從「啟動積極輔導機制」、「營造健全產業環境」及「整合影音產業平台」等三大策略著手扶植電影產業。只要累積幾部大製作、大明星的國片,相信台灣影業的金馬將虎虎生風,奔騰不息。
國片、港陸影片暨其他外片發行數台北市首輪院線國片、港陸暨其他外片之票房比 資料來源:新聞局電影事業處
國片、港陸影片暨其他外片發行數台北市首輪院線國片、港陸暨其他外片之票房比 資料來源:新聞局電影事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