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澳是台灣後山重要的交通樞紐,公路、鐵道、海運都在此交會。
蘇澳,是個依山傍海的特色港市,面向太平洋,倚著七星嶺山腳下而發展,曾為「蘭陽八景」之一的「蘇澳蜃市」,亦是鐵路、海路、公路匯集之處,且讓我們跟著文史工作者莊文生的腳步,一探小鎮的今昔。
後山重要的交通樞紐
作為今日國道五號終點出口、蘇花改公路起始點的蘇澳,又有台二線、台九線交會,蘇澳港列名為十大建設之一,一直以來蘇澳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今年是宜蘭線鐵道通車100周年。」莊文生娓娓道來,在1924年通車的宜蘭線,溝通台北與宜蘭地區的交通,使之不再受到雪山山脈阻隔。
作為蘇花公路的起點,昔日旅人要前往花蓮,勢必要在蘇澳停泊一晚,才趕得上一早開車的金馬號客運,因此蘇澳車站周邊旅館林立,車水馬龍。經營冷泉旅館一甲子的金華冷泉旅館老闆林東柏告訴我們,車站前蘇南路的商家是不熄燈的,晚到的旅客為了要省一晚的住宿,會在蘇南路的店家將就休息。
1980年後,連結蘇澳與花蓮的北迴線鐵路通車,增設了蘇澳新站,蘇澳站現今僅有區間車停駐,蘇澳繁榮的光景也日漸落沒。
但是運輸的遺跡可以探見今昔,莊文生帶領我們到蘇澳鐵路盡頭處的扇形轉盤旁,他解釋,現今火車有兩個車頭,要轉換方向運行,司機員走動即可;但在昔日火車掉頭轉向要靠這轉盤,這是現今許多孩子沒看過的景況,著實是在地的珍貴文化遺產。
再從扇形轉盤往海的方向望去,地上是中斷的鐵路軌道,盡頭可見「蘇東隧道」四個大字,這其實是早期來往蘇澳車站與蘇澳港間的鐵路隧道,可以想像昔日火車轉貨輪的接駁,從蘇澳港出港的景象,陸路轉水路的光景。如今改為自行車道,並設計了3D螢光彩繪牆,成為蘇澳熱門的打卡景點。

張公廟為宜蘭縣定古蹟,為蘭陽平原最早的泉州移民廟宇,間接點出泉州人是最早移居蘇澳一帶的漢人。
泉州移民在此的足跡
談蘇澳的開發,「最早該是西班牙人曾在此建教堂,船隻曾經開到這邊來,留下了聖羅倫佐城(San Lorenzo)之名,應該是蘇澳最早的名稱。」莊文生說。
漢人開發蘇澳少說有100多年的歷史,探究其起點,莊文生說從蘇澳兩處歷史悠久的廟宇,可窺知一二。先到了車站附近供奉法主公的張公廟,「這是全蘇澳最古老的寺廟,草創於1827年。」廟裡還留有1925年陳銀生匠師的木雕作品,廟門口佇立的石碑,是清朝提督羅大春曾在此興辦學堂的義學碑,與蘇花古道的道路里程碑。
再步行到鄰近中原市場的寶山寺,因為空間利用把寺廟安置在二、三樓,供奉清水祖師爺及開拓蘇澳的先賢神位,莊文生說:「清水祖師是泉州人的大師,法主公則是泉州人的守護神,這兩間寺廟敬奉的都是泉州人的神明,可以見證這個地方(蘇澳)早期是泉州人來開發的。」
在地好滋味
鄰近蘇澳車站的中原市場是蘇澳人的小廚房,從1933年創立至今的廟口米粉羹,呷鹹呷甜都可,寫在門口的米粉羹、八寶粥、花生湯是招牌,米粉羹料好實在、湯頭鮮美,花生湯更是古早味,可搭配油條或膨餅享用。
張公廟對面的阿英小吃部,是傳承三代的老字號,特色是煙燻的魚雜,取南方澳地利之便,每天清晨從南方澳採買的魚貨,魚種更隨季節有旗魚、鯊魚、曼波魚、鮪魚、魟魚等,將其內臟如魚鰾、魚肝、魚肚、魚卵等煙燻處理,製作成魚雜料理,是蘇澳在地特色。
煙燻的魚雜,亦是蘇澳在地特色。
花生湯加膨餅、米粉羹是蘇澳古早味的在地美食。
登高觀港的七星嶺步道
七星嶺步道入口鄰近冷泉公園,一路是平緩好走的石階,全長4,750公尺。縣府將步道規劃成七個平台,「一星觀泉」、「二星觀澳」、「三星觀山」、「四星觀樹」、「五星觀港」、「六星觀海」,登到不同高度可見不同景致。走到三星觀景台,就可見畚箕山及遠方蘇花改公路,體悟蘇澳市區被環抱在群山中。「五星觀港」位在海拔約206公尺處,視野可以一覽陸地與海洋如何交會,含括蘇澳港、北方澳和南方澳港的風光;到了「六星觀海」平台,天晴時,更可眺望龜山島及太平洋海景,景象壯闊,收穫滿眼的「蘇澳藍」。登200多公尺高,就能把360度的蘭陽平原和蘇澳景色盡收眼底,下山再泡個冷泉,豈不快哉!
昔日溝通蘇澳車站與蘇澳港間的「蘇東隧道」,今改成自行車道,隧道內的3D彩繪亦是走讀的亮點。
登高就可鳥瞰蘇澳港區,蘇澳藍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