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劑不清潔!」這個說法其實一點也不誇張。
有人甚至指控,用來清潔身體與環境的清潔劑,本身正是現代人居家最大的毒物來源。而國內包括洗衣精、沐浴乳、洗碗精、洗髮精在內的居家清潔用品,一直以來,都有標示不清的問題,可是警覺性低的消費者卻仍各憑喜好和運氣,隨機選擇。
清潔劑一面殺菌,一面傷人,甚至禍及環境、遺毒子孫,崇拜「清潔萬能」的現代人,可要小心了。
6月中旬,美國「Newsweek」雜誌刊載,全美各地調查發現,河流中原來雌雄各半的的鰷魚,如今雄魚數量大幅減少,部分雄魚身上還同時出現了兩性特徵,推估禍首是河水中的「環境荷爾蒙」(即存在於環境中,會干擾生物內分泌的物質)。
同期週刊另一篇報導也指出,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環境荷爾蒙」已透過塑膠製品或清潔劑進入人體中。而人體中環境荷爾蒙的量與精子數量成反比關係。
如果這些具體調查,仍無法刺激你的危機意識,那麼,幾年前的巴西,整條河川被上游洗髮精工廠搞成「泡泡河」、河中生物面臨浩劫的驚人畫面,相信仍深深地刻印在許多人的腦海中。
清潔劑對環境與人體的危害,已經嚴重到不容忽視的地步,歐美先進國家也紛紛修訂相關法規因應。然而,在環境保護尚未完全上軌道、消費者意識極為薄弱的台灣,仍有些迷思亟待打破,有些制度亟待建立。
細菌殺光光?!
國內清潔劑有上百種,從洗臉、沐浴,到洗衣、洗碗、拖地,各式各樣強調「洗淨力超強、洗後潔白如新」的產品,不斷推陳出新。
過去活躍於主婦聯盟等環保團體的林碧霞,如今致力於開發無毒清潔用品。她指出,台灣的清潔劑市場幾乎都以「清潔力」和「價格」為訴求,因此,價格低廉但安全性堪憂的產品充斥市面。
更令人憂心的是,市售清潔劑的成分標示向來缺乏法令規範,許多公司甚至以「商業機密」為由,連對抽驗或研究單位都堅不吐露,而民眾也多不深究,竟放膽將瓶瓶罐罐往家裡買,卻從沒想過,本意是要用來清潔自身和環境的用品,到頭來卻導致環境和自己雙雙受害。
2005年4月,消基會抽查市售清潔用品,發現包括一些知名品牌在內的牙膏、洗碗精、濕紙巾等日常清潔用品中,都含有「三氯沙」,要求廠商應立即下架回收。
什麼是「三氯沙」?清潔用品又為什麼要加「三氯沙」?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指出,三氯沙是一種抑菌力非常強的化學成分,只要0.03PPM(1PPM=百萬分之一)濃度,水中生物就無法生長。而該次抽驗的部分產品濃度甚至達到0.3%的劑量,是足以殺菌的10萬倍。
「消費者若隨著牙膏、洗碗精吃進肚裡,將腸道裡可以促進消化、強化免疫力的好菌和壞菌一起殺光光,後果難以想像,」吳家誠說。
除了將細菌殺他個片甲不留外,三氯沙還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它會透過皮膚進入人體,日積月累導致荷爾蒙失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氯沙與自來水中添加、用來殺菌的氯一起作用,會產生具有揮發性的毒性液體「三氯甲烷」,經由皮膚吸入體內,長期下來可能導致憂鬱症、肝功能失常,甚至癌症。
林林總總的環境荷爾蒙無所不在,從化妝品、保特瓶、塑膠製品、空氣中的戴奧辛,到美味的海鮮食品,都有它們的身影。
你所不知道的清潔劑
刷牙、洗碗竟會讓人暴露在這樣的險境中,恐怕是現代人在享受清潔劑的便利時始料未及的。
1993年出版的《失竊的未來》一書指陳,二次大戰後,「合成化學時代」來臨,從1940到1982年,化學合成物的生產已擴增了350倍,數十億磅的各色粉末大量添加在各種工業產品中。
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指出,目前全球化學合成物的數量已超過1,200萬種,但多數的用途、特性都未經確認,經常拿來使用的只有六、七萬種,而其中能夠拿來做清潔劑的成分就有好幾千種。但無論是洗頭、洗臉還是洗碗、拖地,一般清潔用品的成分不外乎:界面活性劑、增強劑、螢光增白劑、酵素、螯合劑、乳化劑……等。
近年以「改善人體健康、維護環境平衡」為標榜的長庚生技專員陳錦書解釋,清潔劑加界面活性劑,作用在於分離油水;增強劑,顧名思義就是增強洗潔效果,例如磷就具有增強洗淨效果;酵素則具有分解蛋白質和脂肪的功效;螯合劑則用來抓出重金屬;乳化劑可以分解油污;至於螢光增白劑沒有分解污垢的效果,純粹只是利用化學物質的螢光反應,矇騙消費者眼睛的手法而已。
琳瑯滿目的清潔劑,千百種各式各樣的成分,人們實在很難一一瞭解其中的差異和危機。而部分化學合成物除了有可能導致過敏、造成腐蝕性的灼傷、致癌等風險外,清潔劑中流毒最烈、遺害最嚴重的,還是「環境荷爾蒙」。
有的標榜抗屑、止癢,有的強調滋養、潤絲,如何選擇才能不傷害身體與環境?對消費者來說是個大考驗。
流出去的塑膠
環境荷爾蒙,指的是存在於環境中,會干擾生物體內分泌的化學物質。這類化學物質可以模擬生物體內的天然荷爾蒙,誘使不知情的內分泌腺「受體」與之結合,結果就像是電話線路被佔據般,擾亂、阻斷了正常的荷爾蒙訊息傳遞,造成的結果十分慘重。例如男女的性器官發育不全、免疫系統受損等各種失調現象,引發生物不孕、絕種及惡性腫瘤等危害。
根據歐美的研究,目前「疑似」具有荷爾蒙作用的化學物質約有七十多種,其中特別是與「雌性激素」、「雄性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結構類似的化學物質,對人體的影響尤烈。
至於現有六、七萬種化合物,哪些屬於環境荷爾蒙?很遺憾,科學界無法事先得知。包括1960年代惡名昭彰的殺蟲劑DDT、造成缺手缺腳畸胎的沙利竇邁、造成腹中胎兒長大後不孕或全身病變的人造動情激素DES,或是引發痤瘡、過敏、痛風、貧血並致癌的多氯聯苯,以及有「世紀之毒」稱謂的戴奧辛等,都是在使用者大量出現病變後,才被追蹤出來的。
「環境荷爾蒙」看不見,但卻人人有機會接觸,除了殺蟲劑、食品添加劑、工業產品添加劑和各式藥品可能暗藏危機外,與每個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用品中,就屬清潔用品危機最大。
以界面活性劑為例,它是許多清潔劑的必要成分,但由於天然界面活性劑的成本較高,量也不足,因此很多廠商使用石化類的界面活性劑,而使用率相當高的「NP」(壬基苯酚)就是一種環境荷爾蒙。
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丁望賢曾在2002年調查市售洗碗精、地板清潔劑等,結果在九十多件採樣中,41%含有壬基苯酚。
今年衛生署委託台大公衛與環境衛生研究所副教授蔡詩偉進行「市售食用品清潔劑中壬基苯酚類化合物含量分析及人體暴露評估」研究,抽驗結果不減反增,75種產品中竟有高達66%被驗出含有壬基苯酚。
可怕的是,就如所有的化學合成物,壬基苯酚的化學鍵太長,無法切斷、無法自然分解,用來清洗餐具,不管泡多久、沖幾次,甚至用熱水沖洗,都仍有殘留;也因為這類石化產品會累積,「排放到水裡就等於是流出去的塑膠,不僅污染環境,還會隨著水氣蒸發進入大氣層隨風遠颺,危害範圍既廣且深遠,」陳錦書表示。
從商家每天擦得閃閃發亮的玻璃和餐桌,到家庭中的杯盤碗碟,都有清潔劑的殘留。
不可承受之重
根據研究,一般毒性物質會有所謂的「安全量」,只要不超過標準即可。但環境荷爾蒙不同,哪怕是極微量也足以對環境中的生物造成重大傷害,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環境中的壬基苯酚恐怕不僅僅只是「微量」。
環保署統計,國內壬基苯酚每年使用量約1萬6,000公噸,其中工業製造使用量佔7成,工業清潔使用佔2成。雖然工業污水多經回收再處理,但另外那佔了一成、多達1,600公噸的民生清潔用品,卻隨著家庭用水排入下水道,而全部散布在環境中。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教授毛義方的調查更顯示,台灣一般上班族的壬基苯酚暴露量,是紐西蘭的10倍!
雖然人體具有解毒功能,對成人而言,可能經年累月累積到一定的量,問題才會慢慢浮現;但對平時就在吃藥,必須利用肝臟來解毒的人來說,再吃進或吸進環境中任何一點有毒物質,都是一種難以承受之重。特別是對孕婦或胎兒來說,由於胎兒在母體中的每一階段發育都要靠荷爾蒙來啟動,若因為這些「假」荷爾蒙干擾而錯失發育時機,造成的影響將極為深遠。
林碧霞指出,德國、荷蘭、英國等國業者多已自願停止使用壬基苯酚,挪威也在2001年明文禁止任何含有壬基苯酚的工業用清潔劑。我國環保署目前尚在請學者專家研議階段,何時公告禁止,仍在未定之天。
水質污染或優氧化,不僅是水中生物的浩劫,最終也會對人類產生重大危害。
消費者自己害自己?
「對人體來說,清潔劑總是異物,裡面暗藏了太多不可測的危險因子,消費者最好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眼看現代社會,癌症(每3.7人就有一人死於癌症)、不孕(每6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過敏、神經或精神病變、內分泌失調等疾病正以驚人速度蔓延,「主婦聯盟」創辦人之一林碧霞,決定投身永豐餘集團所屬的永昇圃農業生物科技公司擔任總經理,致力於無害清潔用品的研發。
林碧霞表示,清潔用品大家天天在使用,但卻人人不在意,甚至在廠商廣告的強力放送挑逗下,養成了種種似是而非的觀念。這些觀念影響了選購習慣,而廠商為了投消費者所好,更挖空心思不斷在清潔劑中添加一堆和洗淨力根本無關的化學物質,如發泡劑、螢光劑、香精、固香劑等等,實在是自掘陷阱。
台灣清潔品消費市場存在著幾項有待打破的刻板錯誤,「泡泡與洗淨力」的關連就是一例。
「台灣的消費者已被廠商洗腦,總認為泡沫要又多又柔細,才有洗淨效果,」長庚生技陳錦書說,廠商為了達到起泡效果,在清潔劑中加入了發泡劑,殊不知泡沫非但與清潔力無關,泡沫太多反而會因過滑而阻礙洗滌,而且洗清時還會浪費更多用水。
另一個迷思是──要衣物潔白如新、永保鮮豔。
洗衣粉的廣告裡,經常以洗後衣物「潔白如新」為訴求,為了要把舊衣洗得像新的一樣,洗衣粉裡加入漂白、螢光劑。諷刺的是,螢光增白劑與洗潔力毫無關係,其實只是加入一種經紫外線照射後會放出藍光的化學物質,使原本泛黃的衣物呈現潔白鮮豔視覺感的「障眼法」而已。而為了自欺欺人,殘留在衣物上的螢光劑與皮膚上的蛋白質結合,卻可能導致過敏、發炎、破壞皮膚酸鹼值等後遺症。
此外,一般人總貪戀香氣,選擇洗衣精或洗手乳、洗髮精,都偏好帶有香氣的,甚至以香味喜好來選擇產品。
為投消費者所好,在洗潔劑中添加香精成了必要的手續,又因天然香精太昂貴,業者多以人工香精來取代;又為了方便調配、結合各種不同的香料,並且讓香味持久,於是又在裡面加了「固香劑」。
「香味分子很小,這些人工產物擴散很快,很有可能透過皮膚進入人體,然後在細胞內長久堆積,影響代謝與身體健康,」林碧霞說。
天然及物理洗淨法
化學合成的清潔用品令人不安,於是有些環保團體開始推廣老祖先時代的天然清潔品,例如黃豆粉、無患子、酵素等等。
這些物質對人體不具傷害性,但對環境仍難免產生影響。像酵素洗衣粉,因酵素具有「生物活性」(能引起生物細胞改變或與其結合的能力),會有干擾生態系之虞。黃豆粉則因含有磷、氮等營養物質,經家庭污水排放出去後容易影響水質,造成河流、湖泊的「優氧化」(水中太多營養物質,使得藻類繁殖過盛,用光了水中的氧氣,導致水中魚類生物無法生存,水質惡化),間接產生毒性。
也有生技公司開發所謂的「物理洗淨法」,就如一般石化類產品是從石油中衍生出來的,部分以環保為訴求的產品則以天然的橘子油、椰子油為界面活性劑,再加入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等可食用的成分為原料,同樣可以達到清潔效果。
「從環境中來,回到環境中去,」陳錦書舉例指出,礦物質中的鎂元素,可以改變水的表面張力,使得界面活性劑可以輕易穿透、滲入衣物纖維中,將髒東西帶出來。
然而,台師大教授吳家誠指出,物理性的去污方式有其侷限,且是否合乎環保標準也仍待檢驗。近年歐洲講求產品「生命週期的分析」,不僅產品本身必須無害無毒,就連生產過程也都不能有問題。
以活性炭為例,它有物理洗淨作用,會吸附髒東西;但從另一面來看,要製成純度很高、不會傷害人體的活性炭,需要花費很高的成本代價,處理活性炭的過程,也可能造成能源浪費或環境的污染問題。因此現階段看來,要想完全擺脫化學合成類的清潔劑,恐怕還是不可能的任務。
清潔,讓人類遠離細菌、病毒的危害,但過度清潔,或者不當的清潔方式,卻可能讓人類陷入了另一場浩劫。在清潔與健康的天平上,如何兼顧兩者,避免因小失大?還待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與監督。
如何購買清潔劑
一、選擇「環保標章」產品:達到「環保標章」標準的清潔劑,不含磷、螢光劑、磷酸鹽等成分,是安全度排名前30%的產品,相對來說,較能安心使用。
二、購買有品牌的產品:知名大廠雖也有安全漏洞,但在嚴密的品管及各界抽驗監督下,消費者仍可獲得一定程度的保障。勿貪便宜而購買來路不明、標示不清的清潔用品。
三、更換不同品牌輪流使用:各廠牌清潔劑成分不同,避免長期使用同一種清潔劑,以降低毒物累積的風險。
四、選擇標示完整、清楚的商品:通常廠商只會特別標榜「不含」某種物質,但不一定會一一誠實地標示含有哪些物質,因此若對漂白劑過敏者,一定要選購標示「不含」者,而勿輕信成分內容標示。
五、儘量選擇天然、不傷害環境的商品:天然成分的清潔劑,價格比化學清潔劑貴,但從健康和環境無價的觀點考量,付出的成本反倒較低。
六、勿以「清潔力」為選擇標準:通常洗淨力越強、毒性越強。
使用清潔劑注意事項
一、戴手套:清潔劑中的界面活性劑會破壞皮膚的保護層,化學物質容易穿透皮膚,進入血液中。因此,使用清潔劑應戴防水手套。
二、避免多種清潔劑混合使用:不同的化學成分混合,可能引起難以預料的變化及危險。
三、使用前詳讀說明與須知:部分清潔劑具有腐蝕性或毒性,使用前應小心防範。
四、減少次數、速戰速決:化學清潔劑能殺菌也能傷人,越少接觸越好。例如衣物不必一穿就洗、頭髮不必天天洗、不要常泡熱水浴、在公共場所不要隨手觸摸桌面(上面往往殘留清潔劑)等等。
五、注意環境通風:避免在密閉的環境中使用清潔劑,以防吸入高濃度化學物質。有些清潔劑成分有揮發性,再加上熱水,更容易吸入體內。
六、以老祖宗秘方取代化學清潔劑:如:用醋擦玻璃,用小蘇打粉清潔流理台,用煮麵水洗碗等。
從商家每天擦得閃閃發亮的玻璃和餐桌,到家庭中的杯盤碗碟,都有清潔劑的殘留。
林林總總的環境荷爾蒙無所不在,從化妝品、保特瓶、塑膠製品、空氣中的戴奧辛,到美味的海鮮食品,都有它們的身影。
除了環保標章外,天然清潔製品因為內含的成分易於分解,可能是對健康和環境傷害較小的選擇。
林林總總的環境荷爾蒙無所不在,從化妝品、保特瓶、塑膠製品、空氣中的戴奧辛,到美味的海鮮食品,都有它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