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社會學家認為,人們藉由消費實現對生活的想像。1930年代,是台灣邁往現代消費社會的年代,規模前所未有、販售琳琅商品的百貨相繼開業,為人們帶來嶄新的消費體驗。雖然這批店家,不敵時代浪潮紛紛歇業,但當老空間重新開張,又將為人們召喚起什麼樣的遐想?
由台灣漫畫家Akru創作的《北城百畫帖》,故事場景發生在1930年代,有著「台北銀座」之稱的榮町,有著女給文化的咖啡館、1932年在榮町開幕的台灣首家百貨「菊元百貨店」,以及1935年舉辦的「始政四十週年記念台灣博覽會」,町內發生的諸多島都大事,紛紛躍然紙上。

當年有著「七重天」之稱的菊元百貨,是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鄭培哲繪)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即便日本人離去,偌大的建築仍以百貨公司續命。圖為攝於1971年之舊照,位於照片左前方的菊元百貨舊址,當時已更名為「南洋百貨」,持續經營。(外交部資料)
玻璃帷幕中的睡美人:菊元百貨
故事中所描繪的榮町,即今日的衡陽路、寶慶路、秀山街,與博愛路、延平南路一帶。今日的街區,仍留有當年興建的合庫銀行(當時的台北信用組合)、台灣銀行、台北中山堂(當時的台北公會堂)等老建物。
在這之中殊為可惜的,當屬有著七層樓高,當時被暱稱「七重天」的菊元百貨了。作為台灣早期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建於1932年的菊元百貨,即便經歷過多次地震,至今仍屹立不搖,穩固得令人驚訝。老房子也在2017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築,但因建物多次易主,頻頻改建、拉皮,原本的面貌已被玻璃帷幕等建材嚴嚴包覆,建築學者郭肇立稱之為「塵封在玻璃棺材中的睡美人」。
我們與文資工作者凌宗魁相約在榮町的老字號咖啡館。目前任職於博物館的他,曾在咖啡館裡採訪過新元久(其祖父新元鹿之助曾任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長)。年近百歲的老人家,仍能以驚人的記憶力指認當年生活的點滴,包括了與家人到百貨公司的四樓買玩具,在五樓吃飯等細節。
嫻熟於歷史掌故的凌宗魁為我們疏理百貨業的發展史:起因於18世紀的工業革命,快速、多樣生產的產品大量被生產,正式改變了人們的消費型態,有錢人開始追求新奇的消費。當時,為了展示各式各樣新奇產品,各國甚至相繼舉辦大型博覽會。
正逢日治時代的1930年代,隨著發展的步伐,販售舶來品的洋雜貨店開始在台灣各地出現,而坪數、櫃位臻達一定規模,被稱之為百貨店。彼時,有三家最富盛名:台北的菊元百貨,台南的林百貨,以及高雄的吉井百貨(今已拆除)。
日本的百貨業者,多由服飾業起家,台灣的狀況亦大同小異。來自日本山口縣的吳服(日本傳統服飾)店商人重田榮治,在大稻埕開設了菊元商行,經營有成後,買下榮町的店面,開辦「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的菊元百貨。
菊元百貨是由日籍土木技師、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建築課課長古川長市所設計。考量台灣長日照、強降雨的氣候,建物設計了足以遮陽避雨的騎樓。曾有機會入內一窺究竟的凌宗魁分享,建物的五~七樓仍保留有高樓層層層退縮的結構原貌,這是按照美國紐約市在1916年頒布的都市計畫法令,該法令為了提升街區的日照與降低大樓的壓迫感,規定高樓層建築的高層必須內縮。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近來,菊元百貨的玻璃帷幕後悄然貼上了電腦輸出的舊時影像,預告著老建築有可能恢復往昔風光。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或者新州屋主理人沈婷茹。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位於新州屋二樓的餐酒館,鏤空的泥作牆面可以看見舊日的磚牆。
方圓之間的奇思妙想:或者新州屋
近來,菊元百貨的玻璃帷幕後,被貼上電腦輸出的舊貌照片,據聞,建物極有可能大幅整修,重回往昔的氣派風華。老建築的美確實值得期待,坐落在新竹舊城區,並在2023年底重新營運的「或者新州屋」正是一例。
被冠名「或者」的新州屋,空間前身正是1934年開業的新竹第一家百貨公司。初代屋主,是在東門市場以販售洋貨品起家的知名商賈戴吳獅。據聞,戴吳獅、戴吳傳父子當年每三個月就必須搭船到日本批貨一趟,因為看到建築名家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建造的日本東京帝國飯店,受其啟發,回台後才打造出這幢有著過渡時期混合式風格的建築。落成後,將建物的一、二樓設為商業空間,三、四樓作為自宅使用。
目前老屋的所有者,是以「分散式美術館」為藍圖,長期深耕新竹的「或者」團隊。從企業界退休的團隊創辦人陳添順,相準了新州屋身分的特殊性,為了避免老屋因都更而走向拆除的命運,決定斥資購入。
或者新州屋主理人沈婷茹侃侃談及,由於購買建物的原初目的即非單純的商業營利考量,為了盡可能留住老屋的風華,或者團隊先向歷代屋主進行訪談;接著,又找來「雄本老屋」負責建物調查與修復;並邀請「硬是設計」與「水色設計」兩個團隊進行空間設計。如此大費周章,讓修復後的舊與新交織得無比細膩且和諧。
呼應著鄰近東門市場的特殊性,新州屋的營運主題環繞著食物與料理,營運上則複合了食品零售、餐飲、共創廚房、展場等功能。雖說,才經營運半年的空間仍在摸索方向,但老空間的華麗轉身,已足以吸引人在此駐足。
我們與沈婷茹緩步到屋外,四層樓高的宅邸,立面強調「完全修復」,流行於1920年代後的十三溝面磚,經一番洗刷後展露出溫潤的淺黃,上頭自由穿插著方、圓造型的窗框、燈柱與欄杆,帶有「Art Deco」(裝飾藝術)的風格語彙,在復古中別具時髦,甚至帶有微微的俏皮感,整體看來,「表現出了當年人們的奇思妙想。」沈婷茹說。
踏入屋內,則是與外牆相互呼應,層層不同、自由又奔放的隔間設計。新做的裝潢,刻意採用了與窗景呼應的方與圓作為設計符碼。一樓的長吧造型外圓內方;二樓新作的灰牆上,刻意鏤空出圓洞,可一窺赭紅的舊磚牆;三樓,則保留舊時的室內圓拱與露天陽台上的半月池……等等。
來到頂樓,我們想像當年在平房之中鶴立雞群的新州屋,可一路遠眺至南寮漁港的遠方。沈婷茹分享,後來回到老屋的戴家後代提及,他們小時曾在養著魚的半月池旁玩盪鞦韆;還曾開放頂樓,舉辦公開對外收費的舞會,吸引到200多人入場。當時台灣的大戶人家,竟曾有過如此風雅且富饒的花樣年代!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經過完整的文史考察、建物調查,修復後散發著時髦氣息的新州屋,小角落不時可見到與舊昔時光互相對話的痕跡。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墊高的玻璃土台下,可見到老屋過去的磨石子地面。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強調「完全修復」的正立面,上頭方、圓交錯的窗框、燈柱與欄杆,均是舊日設計的手筆。
讓世界看見台南的一扇窗:林百貨
新州屋的修復與開張,甚至召喚了遠從美國、瑞典等地的家族成員回到祖厝。老空間的修復與營運,填補了一度空窗的歷史記憶,而這一份過去,不僅僅屬於屋主家族,對於曾在此留下回憶的在地人而言,同樣寓意深重──且,不僅是台灣人,日本人亦然。
如同大獲好評的日劇《獨活女子的守則》。特地到台南體驗「昭和懷舊之旅」的主人翁五月女惠,她所走訪的其中一站,也包括了由來自日本山口縣的林方一所創辦,並委由日籍土木技師梅澤捨次郎(為台南市美術館、嘉義市立美術館等知名公共建築之建築師)所建造的林百貨。
開幕於1932年的林百貨,屹立在當時台南市區最繁華的末廣町。因作為少數的高樓層建築,而被稱作「五棧樓仔」,是當年可與菊元百貨互別苗頭,全台唯二有電梯的百貨公司。
雖然到了戰後,隨著日治時代告終,日本人相繼離去,百貨宣告歇業。被政府徵收的偌大空間,一度作為公家單位的辦公室、空軍宿舍等用途,最後荒廢棄置長達數十年之久。直到1998年,被指定為台南市定古蹟,老屋經大幅整修,並在2014年,委由台南在地企業「高青時尚股份有限公司」以文創百貨的名義重新開幕。
目前,作為全台「最老」同時也「最小」的百貨公司,複合了歷史建物的林百貨與其他由財團經營的大型連鎖百貨相當不同。好比如,呼應著在1930年代流傳於台南的俗語:「天下第一倯,戴草笠仔,穿淺拖仔,坐流籠。」當時視為時髦象徵的電梯,其復古的電梯指針、電梯井的透氣窗,都被悉數留下。另外,全台唯一位於頂樓的日本神社、昔日必須以人工操作的手搖式鐵捲門等,都是頗具歷史特色的細節。
與往昔不同的是,當年的林百貨,專售各種新奇的舶來品;如今的林百貨,則轉為大台南文化、產業的展演平台。比如,三樓刻意採用台南老品牌明林蕾絲製作的鳳凰花絲緞作為裝飾。櫃上也陳列著大量具台南特色的產品,如:相當具台味的時尚茄芷袋;百年布莊錦源興出品,印有烏魚子、藍白拖的帆布包;更別提,如水果乾、椪餅、百年老茶行販售茶葉等觀光客喜愛的伴手。品項豐富,應有盡有。
「當年的林百貨,是台南人看見世界的一扇窗;重新開幕的林百貨,則要成為世界看見台南的一扇窗。」林百貨行銷企劃課股長蔡緯蓉告訴我們。這也說明了,為何外籍旅客到台南,他們決不會錯過林百貨的理由。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新州屋供應的下午茶,嘗試與老屋空間相互對話。圖為與地磚相互呼應的錦玉,搭配桐花蜜,以及店自製的透明感可樂一同享用。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新州屋強調「右進左出」的門面,可感受到時髦簇新的氣息。
貯存市民生活記憶的所在
百貨公司,是邁向現代消費社會,市民生活的重要記憶節點。溯及1930年代台灣的百貨公司,建物的位置,坐落在當時最繁華的街區;位於十字路口的建築體,常刻意設計出視覺焦點的立面;還有總是裝飾繽紛得令人嚮往的玻璃櫥窗,引發消費的渴望。而踏入百貨公司,除了購物,人們往往也會記得,搭著電梯通往頂樓眺望風景的興奮雀躍,或者到高樓層餐廳用餐……種種行徑,至今仍有著一脈相承的相似。
雖然,由於戰後歷史的改朝換代,造成空間記憶多有斷裂。好比如當我們閱讀《北城百畫帖》中的榮町,隨著日本人的離去,與1980年代後商圈中心的轉移,不比有著本島台灣人長期居住、耕耘的大稻埕與艋舺等地區,故事中的城中風景,竟令人感到陌生又異國氛圍重重。
但這卻也解釋了,這批象徵著台灣邁往現代消費社會的百貨公司,為何值得特別留下。除了留存著當時代的建築工法與風格特色,這裡更是市民消費、休閒、社交的重要場域。如素來積極關注菊元百貨動態的凌宗魁所說:「蓋一個新百貨公司的機會太多了,但是留下一個有歷史的卻是機會難得。我們只剩下三家了,而它又是第一家,這不是很有意義嗎?」它們之所以值得存在,無非是能讓所有在此生活過的人,其記憶與歷史「有所承載安放之處」。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興建於日治時代的林百貨,頂樓保留有當時建成的日式神社,全台罕見。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竭力尋求新舊對話的林百貨,店內仍可見落成當時製作的磨石子地磚(左下角處),與後來新作的地板相互拼貼、融合。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再開幕的林百貨,為在這裡生活的人們,提供了一處可以貯放記憶的所在。(高青時尚股份有限公司_林百貨提供)
-new.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