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曾與蘇淮一同在澳洲打工度假的陳芃諭回憶著,澳洲的生態保育不僅是全球典範,但令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地人對海洋抱持的開放態度。
「他們相當歡迎人們下海,但海域哪邊安全、哪邊危險,可以做哪些活動,又有哪些規範,在告示牌上都寫得清清楚楚。」陳芃諭說。
相較於台灣,雖然四面環海,也許加上過去戒嚴時期,由於岸邊不少軍事重地,限禁民眾靠近,導致多數人對於大海總是戒慎恐懼,也常見只要溺斃事故發生,鄰近海域便全面禁止下水。
就如同你我一般,在這樣的環境成長下的他們,也不是天生親水。
北部都會出生長大的金磊,「以前去海邊,聞到海水、藻類被烤乾在岩石上的味道,就忍不住想吐。」在台南安南區長大的蘇淮,頂多是在海邊烤肉的記憶,「那時候,長輩通常都會叫你不要靠近海邊,因為很危險。」
然而,親近了、認識了,才曉得美麗何在。金磊說:「如果問我和蘇淮對於台灣海洋的想法,那就是,台灣真的很厲害!」他進一步解說:「世界各地的賞鯨勝地,通常去了都只為了看那特定的1種。」但全世界近90種鯨豚,據紀錄,台灣海域就曾經直擊1/3的品種,遊客搭一趟由花蓮港出海的賞鯨船,常見的種類動輒超過10種,其中又好比生活在深水海域,相當罕見的花紋海豚,受惠於東岸的陡降地形,目擊率也相當高。
至於海龜,目前統計共有7種,台灣有機會目擊到其中5種,小琉球除了最常見、列為瀕危物種的綠蠵龜,另有列為極危物種的玳瑁,高達9成的目擊率,套句金磊的玩笑話,「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像這樣,隨便都可以踩到海龜。」
因此,那一張張水底造像,除了為作為攝影師的他們帶來成就,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此傳遞出一般人所不知的海洋。
固然看不到、不知道,對人類來說並沒有額外損失,「但常發生鯨豚纏網的問題,還是有少數不守法的漁民,直接把鰭割掉,讓牠們直接陳屍海底。」金磊說。
這些問題,若非有人關注,那麼鯨豚斷鰭的浩劫,同樣沉寂無聲,不予人知。
但不知道,並不等於不存在。蘇淮則show出了一段水下錄影,一隻畏人的海龜,誤食海洋廢棄物的牠,居然拉出了塑膠袋的糞便,情況苦不堪言,幸而他出手相助,重獲新生。
海洋保育、海洋塑化等問題,誠然迫在眉睫,但他們並沒有像許多自詡正義的環保人士,咄咄逼人,影像是最直接也最貼近真實的方式,蘊藏著善意,想要你我都從中上一堂無聲的環境教育課。
海底有美麗,也有殘酷,蘇淮以紀實攝影,喚起更多人的海洋保育意識。(蘇淮提供)
從水底到水面一條龍的實踐,蘇淮與陳芃諭共同經營,以推動海洋教育為主的獨立書店「小島停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