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容旅行城市
外國人將傳統理髮廳當作台灣文化的體驗,城市洗頭文化實驗主理人曾敬淳,則致力推廣老理髮廳的文化故事,鼓勵大家以理容院作為旅行的線索,重新牽起人們與理髮廳的連結,讓理容院成為更多人的日常。
身為台南傳統理髮廳二代的曾敬淳坦言,雖然從小在理容院長大,卻從未想過深入認識。直到2015年,曾敬淳以美娜士理髮廳為起點,而後踏入了美樂士、偉群、新男美、大平洋等台南的傳統理髮廳,在師傅們的不吝分享下,她逐漸摸索台灣理容文化的輪廓,才得以回頭認識這個養育她長大的行業。
曾敬淳表示,每間理髮廳都乘載著一個地區的微歷史,於是她以一間理髮廳遊台南一區為概念,策劃了理容院城市旅行展。她架設網站,放上各家理髮廳的歷史、師傅們的故事,還有社區古地名、好吃好玩的私房景點。同時也作成導覽手冊《從台南老理容院出發,重返昔日老紳士的日常》,近期更推出「理容院城市旅行展探險團」,邀請大家換個角度認識台南。
許多師傅的生命經驗是,小學或初中畢業便踏入理髮這行,一做就是一輩子。以曾敬淳的媽媽黃碧霞為例,14歲學理髮,25歲開了華谷理容院,人生大半光陰就在理髮廳裡度過。店內的裝潢、擺設,成了反映師傅興趣的場域,讓每間理髮廳各有特色。曾敬淳笑說,「我媽是個曾經有開咖啡店夢想的人」,所以華谷設有飲料吧台,黃碧霞會用心調製迎賓飲料。喜歡裁縫的曾媽媽,連理髮椅套也都特別訂製,再加上挑高的天井、大理石地板等,都讓華谷顯得氣派非凡。
理髮廳是人情流動的場域,常會看到客人帶著自家種的水果、自製小菜與師傅分享。小時候曾敬淳不理解,為什麼客人上門消費,還會帶上伴手禮,但她在其他理髮廳也觀察到同樣的現象,顧客與店家不單是消費關係,更像是一段時間便會見上一面的老朋友。就像我們在台南昭安理髮廳遇到一位剪了十多年的客人,問他為什麼每三個禮拜就特地跨區從永康來中西區理髮,大哥回答地精妙,「當然是習慣了,就像你回家吃飯一樣,時間到了就要回家啊。」
曾敬淳認為,以理髮廳作為旅行的觸媒,傳統理髮廳裡的生活感,讓遊客不再是陌生城市裡的他者,而能有更深刻的在地體驗。曾敬淳的二姊曾怡嘉,是華谷的理髮師,就曾經服務過一位來自比利時的旅客,閒聊間得知喜歡烹飪的他很想買把台灣菜刀,曾怡嘉便帶他上傳統市場尋寶,還帶他去品嚐香菇飯湯和蚵仔煎。專拍老理髮廳的日本YouTuber,在台南大內區的光明號理髮廳體驗台式理容,結束後,理髮師伯伯熱情地邀請他們到自己的果園採酪梨。這些溫暖的人情往來,想必成為旅客的美好印記。
在理髮廳裡,可以同時做頭髮、修指甲等,享受尊榮般的服務。
黃碧霞(左)創辦華谷理容院,拉拔孩子長大,二女兒曾怡嘉(右)承襲理髮手藝,三女兒曾敬淳(中)推廣理容院的城市漫遊,一起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