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出版史上,最有資格稱為「暢銷書」的,該是中國的「黃曆」。
據估計,它的再版次數甚至超過基督教的聖經。
有這麼一本「書」——
在一般「暢銷書排行榜」中,它顯然不屬「文學類」之列;但將它放在「非文學類」裡,亦不合適。
事實上,它也從來沒有出現在任何一家書店的榜單上過。然而根據最近台灣省教育廳,委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作的一份研究顯示:這本書在全省抽樣訪問的七百八十三個家庭中,家庭的實際擁有率(借來的不算)高達百分之八十三點六,其中百分之廿六點六甚至擁有二本以上;至於實際流通冊數,以七十三年為例,每一百個家庭,就有一百廿本。
同樣是行文明結婚禮,民國初年黃曆裏的結婚儀式圖,新娘禮服的式樣要比現在富有中國風味。(鐘永和)
暢銷民間二千年
什麼書能這樣暢銷?年關近了,你手邊可能也正有一本——黃曆。
黃曆又稱「農民曆」,嚴格說來,它只是一部「日曆」,或許還稱不上是一本「書」。但隨著時代演進,附載內容日漸多樣:除了節氣、農作、漁撈、擇吉,其他如婚配、命相、風水、常用喜慶賀辭,食物相剋圖、計量換算表……,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如今的黃曆,少則廿餘頁,多至百頁,倒像本小型家庭百科全書了。
龐大的發行量固然穩居首位,但統計數字也同時顯示:黃曆的實際「使用率」,則不到六成。換句話說,不少人手邊擁有黃曆,卻可能不曾一顧;尤其對現代都市人而言,翻看的目的,或許只是排排姓名凶吉、算算命中「斤兩」,至於節氣擇吉,五行星宿,即使閒來有心拜讀,也往往莫知所云。
古人可不這樣對待黃曆。
同樣是行文明結婚禮,民國初年黃曆裏的結婚儀式圖,新娘禮服的式樣要比現在富有中國風味。(鐘永和)
黃曆、皇曆,皇帝之曆
黃曆在古時候叫做「皇曆」,由皇帝所頒。所謂「天曆運之數,帝王易姓而興」,「觀象授時」在帝王時代乃是重要國政,象徵皇朝的統治權。
曆數由「太史令」(殷周以下)、或「欽天監」(明清)職掌,編妥呈皇帝批准後頒行天下,民間不得私造;私造者形同造反,是要砍頭的。
在提出「皇曆為啥那麼重要?」這個問題之前,先設想一個狀況:倘若明早醒來,慢說床頭的鬧鐘沒響;連全世界的鐘錶皆停、牆上的日曆俱毀,那會是什麼光景?日子該怎麼過法?
咱們的老祖宗,就曾經這麼一無憑藉地,在茫茫大地中摸索。
總要想個辦法。
於是有人仰觀天象、俯察萬物,發覺奧妙的時間,是一道永不止息的巨流。光陰既不能分割,就只有用盡方法為它找尋「刻度」——經過長久觀測計算,他們根據日、月、地三體運轉的周期,先有了春秋二季的觀念(商代、西周前期),接著有四季(墨子稱之為「春秋冬夏」),然後是廿四節氣、年、月、日、時辰……愈推愈精,人們的生活秩序,就這麼建立了。
為打知名度,擇日館常會編印出售黃曆。(鐘永和)
還可用來「避邪驅祟」
尤其在農業時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時序間,人們必須知道立春下種什麼,雨水時捕啥個魚……,曆造得好,農民豐收碩藏,敬謝天恩;萬一造不好,就要遍害蒼生無以過活了。
皇曆既然有此「威力」,民間於是相信它甚至能夠「趨吉避凶」、「辟邪驅祟」。從前閨女出閣,為免邪魔妖怪藏在花轎裡,就在轎中放上一面銅鏡、一部皇曆,四角各放一個蘋果(蘋、平諧音),以保平安;喪禮時,習慣都會把一面銅鏡一冊皇曆放在亡人胸前,據說可防屍變。
夜深人靜,燈下談鬼,有部皇曆放在桌上,就不會話鬼引鬼,倏忽多個沒有影子的聽眾了。
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上還載有這樣的藥方:瘧疾發作之前,可把去年的皇曆焚化成灰,用米湯揉搓成丸,服下即可不發。
看來皇曆的「使用率」,在古時候非但高達百分之百,還真是「多元化」運用呢!
台灣鄉間村民擇吉日良辰,請來道士拜天公伯,求天庇祐保平安。(鐘永和)
順天行道、依時栽作
皇曆在最初的時候,自是以簡單「曆數」為基本骨幹,此後與時推移,造曆者陸續將長期累積的農業、人際經驗,以「曆」為準,排比上去。舉凡政治行為、衣食住行,生育教養、耕作遊樂……皆附載於上,務使子民的每一件事,都安排在適當的日子下,以「順天行道」,治理萬民。
根據史記三皇本紀記載,先民早在三、五萬年前的「天皇氏」時期,就有紀年之法了。當然,史前傳說,無以為證,但正史中有案可查的曆法。則可上推漢代,少說有二千年的歷史。
對天文曆法有深入研究的圓山天文台長蔡章獻表示,漢代曆法,已經出現了廿四節氣的區分,至於今天沿用的「冬至」、「春分」等名詞,則在唐朝之後確立。
他解釋說,我國一向使用的是以月亮圓缺為準的「太陰曆」。太陰曆的好處是看看月亮,便約略可猜出當天是什麼日子。但農作物是靠太陽的光線和熱量而成長的,要是農民根據太陰曆的月份栽種農物,難免誤謬。
先民想出一個變通的方法——依太陽來定節氣。
民間寺廟擇日建醮,給神祇們焚燒金紙箔,迎吉避邪祈福降民,永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鐘永和)
曆數依太陰,節氣據太陽
廿四節氣的日期和時間,是根據地球在繞日軌道上的位置所決定的。節氣的名稱,代表著一年中氣候寒暑的變化,如立夏、處暑、大寒、小寒等;也暗示了生物在不同節候下的生態,如驚蟄、小滿、芒種等。
古人為了便於記憶,曾經編了一個關於節氣口訣:「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大寒小寒。」能夠熟記口訣、按曆栽植就不致誤了農事。
顯然地當天是個開工安神好日,所以這位菜園主人恭迎土地公坐鎮,望衪保佑來日大豐收。
老外編黃曆?
目前國內所能見到的最早皇曆,是中央圖書館善本室中,南宋理宗寶祐四年(西元一二五六年)的宋曆。
這本曆書中,已有趨吉避凶的「擇日」內容。它依據廿八星宿排比,告知使用者那天宜結婚姻、會親友、裁衣、豎柱上樑……,而不宜出征、栽種……。其中甚至還定有洗頭日、整甲足爪日、遊禍日(出遊遭禍)……,民俗研究者不難從中挖掘到當時風俗民情的線索。
此外,這部宋曆還載有每日「人神」在人體的位置。據說這乃是當天針灸的禁忌部位。此說所本為何?今已難考,但針灸術的普遍,則可由此旁證。
中央圖書館也存有很多明曆,從永樂(明成祖)到崇禎(明思宗)一概俱全。皇曆內容大抵上承宋曆,沒有太大變化。
只有一個現象蠻特別。那是崇禎十六年歲次癸未大統曆,已運用利瑪竇、徐光啟的西法推算曆數。這樣的算法基本上,對干支紀日和以月亮為準的太陰曆不加干涉,只將廿四節氣的時刻推算得更精確,並且能夠預測日月食發生的時間。
明代覆亡,那批編曆書的洋人並沒走,又繼續為清朝順治皇帝效勞了。神父湯若望就當過欽天監的監正。
曆算在此時更為進步,以乾隆十八年歲次癸酉時憲書為例:這部曆書的編法,已知節氣的時刻應按緯度不同有所區分,不能以一地節氣涵蓋全國。因此,這部曆書中先寫都城節氣時刻,再分省詳述,並且加上各地日出、日入時間和晝夜長短。
與時推移、品類繁多
曆書到了民國以後,改由教育部中央觀象台編制發行,內容自然透露了民初人們追求「西學為用」的現代化心願。曆書以陽曆為準,下附有七曜日(星期)與陰曆,剔除宜忌擇日。四時農宜表則編得很詳盡,另外還以科學方法,附註許多天文科學圖說,如行星繞日、行星大小比較、五帶寒熱、日月食、潮汐、晝夜長短區別、年月日時劃分等。
民國既建,皇曆既非「皇帝」所頒,民間亦能「私造」,而人們叫慣了皇曆,就因皇曆多為黃色封皮,改稱「黃曆」相沿至今。
民間黃曆的內容就「精采」多了:九龍治水、芒神形相、牛郎打春……之類的民俗圖說之外,編纂者還參照術士專用的「通書」,簡化其中深奧難懂的術數,供一般人擇日、堪輿、相命……;於是天師祛病圖、九星照命推算法、男女合婚、人生春秋圖……,一一登場。
還有許多教育民眾處世作人的古文,譬如朱子格言、千字文、百家姓、孝經、增廣賢文、三字經等,也隨之跟進。
此時西方的科學新知和生活禮俗漸傳進古老中國,黃曆又成為傳送教化的管道。曆書中,因此刊有有世界萬國全圖、無線電援時圖、各地的火車站名錶、文明結婚儀式圖、甚至健身操的介紹。
台灣民曆、宜忌全除
懸處於海岸另一端的台灣子民,又依何曆行事?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王世慶表示,三百廿四年前,鄭成功率明遺民來台擊退荷蘭人,以台灣作為收復大明山河的基地,所以他仍奉大明正朔,以表對朱姓皇朝的忠心。爾後滿清入主,台民才依清曆時憲書為生活準則。直到甲午戰敗,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後,才由台灣總督府在大正三年(民國三年),交由台灣神苑會統一頒行「台灣民曆」。
早期的「台灣民曆」仍載有擇日事項,但以「取宜捨忌」為原則,到了昭和十三年(民國廿七年),又將一切宜忌全部刪除。至於刪除的原因,自是希望台灣人民捨棄傳統生活方式,早日「皇民化」。也有人表示日本參戰之後,經濟緊縮,節省印刷費用,也是刪減的原因之一。
這樣的「台灣民曆」,當然不符民間需要。於是民間自編民曆春牛圖,印在寬四十公分、長五十公分的淺紅色紙上,七十四歲的陳返老太太回憶說:「當時台灣家家戶戶必備三種東西:一是家甲牌(戶口牌),二為民曆春牛圖,三則是藥商的成藥寄放袋。」可見民曆春牛圖的流傳之廣。
誰在印黃曆?
時至今日,各式各樣的黃曆仍然普遍流傳,對民間日常生活習俗、典禮祭儀、行事禁忌,亦不無影響。省教育廳因此委託中研院民族所從事一項「民間現行曆書的使用及其影響」研究。
這項研究中顯示,目前黃曆的家庭擁有率雖然高,但黃曆的取得方式,則值得玩味。根據調查,目前黃曆發行方式有二種——出售和贈送。後者又為前者的七.五倍左右。而贈送單位層面很廣,有政府行政機關、金融機構、報社、寺廟、民意代表、會社團體及商業機構等;出售本則多數由命相擇日館印行。
發行來源不同,讀者訴求各異,這些黃曆除基本曆數之外,附載內容也各隨所需、琳琅滿目:銀行可能告訴你外幣兌換匯率、寺廟叮嚀你神明生日祭祀;政府機關發行附上社教性資料、商業機構就可能介紹產品了。至於擇日館出售的黃曆,那直與一本命相堪輿大全無異。
如此一來,黃曆版本幾乎有一百種以上;但無論內容如何,「廣告」的意味,是愈顯濃重了。工商業社會的人們懂得如此利用「暢銷書」,也是「現代黃曆」所反映的一大特色。
且看明日黃曆
從黃曆的使用調查中,也顯示了有趣的現象:在超過六百種的所載內容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民間術數類(如相命、堪輿),其次是民俗服務類(如食物相剋中圖表),最後才是曆法產業。
既然現代人只拿黃曆來算命卜運,農民又早有更為精密的農產資訊可依,那麼,黃曆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根據問卷調查,僅百分之一點七的人認為應當停止發行。
很顯然地,流傳數千年之久的黃曆,還將繼續出現在人們的生活裡。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我們無法預知它的內容還將如何變化,但它的「形式」倒不難想見——
或許就在二○○○年,人們想選個良辰吉日,已經不必翻看黃曆,他只消在家用電腦上觸指一按,螢光幕上可能赫然顯示「本日宜祭祀嫁娶出行訪友美容整形移柩安葬開市出貨合約交易☉忌用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