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旅客,往淡水的火車就要開了……」廣播小姐甜美的聲音在空中飄蕩著。
八十七年來,我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也帶動路旁鄉鎮的繁榮。今年六月一日,我就要功成身退了。今後,火車不再開往淡水,親愛的朋友,謝謝你們熱情的惠顧!
「一路送君到車站,雙人情甜不甘放,依依難捨心情重,煞來目眶紅……在軍中就要保重,阮是你的人。」
像台灣歌謠「送君情淚」裏這款信誓旦旦的話,我是聽多了。從出生(光緒廿七年)到今天,可是數也數不清。看過人類幾千幾百回悲傷或歡喜的眼淚,連我這從台北到淡水的支線都感受深刻,想必縱貫線的老大哥經驗一定更是豐富了。
不知道人家是看上我已經有「一點」年紀,還是因為兩排對坐的車廂和沿線車站都舊的可以——講好聽點,就是很具懷古氣氛,所以只要是拍攝那種回想從前初戀啦、熱戀啦、失戀啦之類的電視、電影還有現在流行的MTV,都常會選我為場景。不信的話,各位可以去問電視導播黃以功或電影導演侯孝賢、柯一正他們。
北淡線捷運系統。(鄭元慶)
自撰、自傳
我的身長從淡水到台北是廿一點二公里,有雙連、圓山、士林、石牌、北投、忠義、關渡、竹圍等「嘴巴」可以吞吐乘客,是沿線學生到台北上課、職員到台北上班的主要交通路線。
隨便舉個例子吧:一位住在石牌車站邊,即將參加今年大專聯考的北一女學生和她姐姐都是我的老主顧,只不過兩人「背道而馳」;一個到台北念書、一個到淡水教書。
好多乘客都是老遠望見火車進站,才沒命似的一路奔來。以前搭車的人少、又多半是熟面孔,只要看見這種情形,站長及一車子的人都會伸長脖子等呀等,直到上氣不接下氣地跳上車,站長揮旗,車才開動。你瞧,多有人情味!
哎呀,話說了半天,還沒正式自我介紹哪。在下是條鐵路,小名就叫「北淡線」。自從接到因為配合台北市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施工的拆除公文後,不免有點傷感,就一直想著要寫一篇「北淡線的自傳」,免得事過境遷,說了多少當年勇也沒人相信。其實也不是炫耀,只是想留個紀念。
瞧,假日人們還這麼熱烈光臨,可見我雖然年歲已大,還是寶刀未老。(鄭元慶)
帶你們去遊玩
我從台北起站,不消片刻可到雙連站,鐵路恰恰把舊式的雙連街和現代化的中山北路隔開;再往下到圓山站,它是沿線車站中唯一的新式建築,斜前方的臨濟護國禪寺,是建於日據時代的禪宗道場。
下一站來到人文薈萃的士林,這裡有個台灣規模最大的夜市;賣什麼呢?舉凡衣食住行、育樂所需,應有盡有。大餅包小餅、蚵仔煎、花枝羹、蜜豆冰等小吃,不僅吸引臨近銘傳商專、實踐家專、東吳大學、文化大學、淡江大學的學生,更有許多中南部甚至國外慕名遠道而來的遊客。
我聽過一個候車乘客和他同伴聊起:「我住淡水的時候,就常常搭北淡線來士林吃大餅包小餅,這東西其他地方沒得吃,在美國的那幾年我連作夢都夢到了。」
我和人類的童年有很密切的關係,你看!像這位坐在車廂地板上看連環漫畫的小朋友,保證他長大後還記得北淡線。(鄭元慶)
溫泉鄉裡獨缺楊貴妃
列車緩緩停靠北投站,由此通到新北投的鐵路支線是我的同宗兄弟,車程一分半鐘,專為到新北投洗溫泉的遊客而設。北投位於大屯山麓,以溫泉著名,「每次洗溫泉,就聯想到楊貴妃。沒到台灣前,震於北投溫泉的盛名,還聽說北投的楊貴妃很多;既到北投之後,一見滿地都噴溫泉,卻很難遇到一個楊貴妃。」作家易君左曾對北投這麼「抱怨」過。
過了北投站,是王家廟及忠義廟進香信徒所設的兩個臨時站——王家廟和忠義。忠義廟建築雕樑畫棟,講經堂內不斷傳出梵唱,依稀可見香火鼎盛時的風貌。這個站只是一道面臨公車站的柵欄,沒什麼車站的架勢,所以一路上按圖索「站」的小男孩,才會直嚷著:怎麼少了一個站?!
由忠義再往前行,火車停靠在一個山洞之前——關渡站到了。關渡曾是淡水河畔風光一時的港口,儘管已隨著淡水河的淤淺而歸於平淡,但是來此膜拜關渡媽祖的善男信女依舊絡繹不絕。順著廟內樓梯往上走,煙波渺渺的淡水河口、橫臥的觀音山稜、關渡水鳥保護區、紅樹林都在眼前。
穿過山洞是台北縣界,好似長虹臥波的關渡大橋就在眼前,這座亞洲首度以電銲銲接的鋼骨拱橋,將三重、蘆洲、八里、淡水的交通連成一線。
下一站是竹圍,它的景觀延續關渡的紅樹林區,這裡常有各種鳥類棲息,常見有人手握高倍數望遠鏡來此賞鳥,不管人或鳥,都悠哉遊哉。
這批從我的「嘴巴」下車的旅客,聚精會神地在淡水的天后宮裏看什麼。(鄭元慶)
北台灣開發最早的地方
經過竹圍後抵達終點站——淡水。世居淡水,在火車站前經營宜美香麵包店的老闆周清標總喜歡說:「台北的都市人假日就近到淡水騎協力車、吃海鮮、搭渡船、看夕陽,他們比較『厶ㄨㄟ』(倒楣),很少有機會坐火車,當然要溫習坐火車的樂趣回味一下!」
淡水先後曾遭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和日本人入侵,因此淡水的舊建築也展現多種風貌。如淡水基督長老教會的禮拜堂是哥德式建築,淡江大學全採中國宮殿式。淡水工商紅磚砌成的馬偕博士資料館則中西合璧。
至於重建街和清水街這兩條保存早期住民遺蹟的老街,街道曲折迂迴,兩旁商店的門面窄小、屋身狹長,被愛好攝影者或電視、電影、MTV的攝影人員視為取景的最佳地方。
紅毛城雄踞山頂,面對觀音山,眺望淡水河口,它俯視淡水居民晨作夜息三百五十八個年頭,「做淡水都市規劃、設計時,要尊重、延續、活用的就是紅毛城對整個淡水所具有的真實活力」,那位憂心忡忡的建築師王鎮華在報上說。
紅毛城西邊約半公里有一處砲台遺址,城門上劉銘傳題「北門鎖鑰」四個字,更證明昔日淡水扼守台灣北部的險要地位。再沿中正路往西直走到沙崙海水浴場,或搭渡船、換車可到八里海水浴場,都是弄潮看海的好去處。
「北淡線不僅促成沿線鄉鎮的繁榮,對淡水鎮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如今客、貨運都衰落了,連鐵路都不能不服老哦!」家住楊梅富岡,每天通車到淡水的站務員曾安寧說,他和我是相識卅三年的拜把朋友。記得他剛到淡水時只是個年輕小夥子,而加油站那裡還是稻田,一路上平疇綠野;慢慢地,這些風景被一片片的公寓和冒著黑煙的工廠取代了。
這是我的終點站——淡水,火車常常在這裏過夜,隔日清晨再到台北,可惜淡水站將和我一起消失。(鄭元慶)
都是平交道惹的禍
最不幸的是民國六十年、六十三年間相繼在我經過南京西路、長安西路的平交道發生數起大車禍,因此有人在報上罵我是「台北市的盲腸」。
我還陸陸續續聽到一些風聲,台北市政府建議將我拆除,交通部也曾在六十四年擬定三個方案以解決我闖下的「大禍」(其實我不是禍首):其中甲案是鋪設雙軌,乙案是改建為捷運鐵路,丙案是原地改為雙線公車專用道;民國六十六年,行政院合併「大台北地區大眾運輸系統規劃」及市區鐵路改善問題通盤檢討,最後的結論還是將我拆除,改建為現代化的捷運系統。
「也許再過十年,住在士林、北投、淡水的居民,可以不再擠公車,而改搭兩三分鐘就有一班、舒適方便的火車。」這是民國六十七年時「台北市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發展計畫」所描繪的美麗遠景。十年過去了,我卻還是「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懷著矛盾的心情等那一天來臨。
我相交八十七年的親愛朋友,再見了!(鄭元慶)
憂喜參半
沒想到,甫成立的台北市政府捷運局宣稱暫定民國七十七年動工、八十一年完工。他們打算以兩節一組的軌道式電聯車行駛,有三種形式:台北至圓山段在地下(地下鐵)、圓山至復興崗段採高架、復興崗至淡水段在地面。此外還要在北投設修車總廠,將來所有車輛集中在此修護;至於交通控制中心則設於圓山車站南側,是整個捷運系統的行政管理總部。
就在前不久,消息傳出,七十七年元月一日就是我告老隱退的日子。一時之間,聽到這個消息的老朋友,都紛紛回來看我,並在報上發表紀念文章,回憶從前我們相處的種種往事。後來因捷運局準備不及,將日期延為六月一日,據側面打聽的結果,大約不會再有變化了!這一天我將向八十七年的鐵路生涯告別,也象徵台北市交通邁入一個新紀元。
你問我的感覺?唉——真是又喜又傷感哪。看到大家能乘坐更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我滿心歡喜;但想到自己就要退休,成為一段「歷史」,總難免有些不捨。
其實,好漢不提當年勇,我不該婆婆媽媽的了。如果我曾在某些人的心中留下溫馨或甜蜜的回憶,那一切就值得了。對於這麼多年來的工作和任務,我真的無怨無悔。
雖然,我知道我們不會「再見」,但是我還是要輕輕地向你們說聲——多保重,再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