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縣麻豆鎮位於嘉南平原中心,當地水源豐富、日照充足、土壤肥沃,農產極盛,素有「富鄉」之稱。在它眾多的物產中,以文旦最為知名。
秋節前夕,往訪麻豆。
車過官田,轉入麻豆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意盎然的果園,豐實飽滿的文旦,纍纍成串,紛紛從短籬竹圍間探出頭來。
這是小鎮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
鎮民一反平日悠閒緩慢的生活步調,快手快腳地採摘文旦,然後分級、包裝、裝簍,忙得頭也不抬、汗水滴滴落。
郵局前,寄送包裹的人大排長龍。裝滿文旦的大小紙箱,帶著鎮民的祝福與厚意,將寄達遠方。麻豆人中秋時節送禮,都採用當地盛產的文旦,且素來很受收禮者歡迎。
麻豆文旦聞名全臺,被認為是品質最好的:果肉軟、甜、多汁、無籽,清朝時就屢被敕封為「御果」,專供皇室享用;日據時也被日本天皇指定為「御用文旦」,聲譽極隆。迄今,「麻豆文旦」仍是秋節時國人最喜愛的應景水果。
麻豆也因此遠近知名。
圖2:麻豆是典型的農鄉,居民家中也多少種有果樹或瓜藤,入眼盡是青蔥翠綠。
農產豐饒,素有「富鄉」之稱
臺南縣麻豆鎮位於曾文溪上游,東接官田鄉,西鄰佳里、學甲兩鎮,南連西港鄉,北界下營鄉,居嘉南平原的中心。境內高速公路貫穿,並設有交流道,北上、南下交通均十分便捷。
曾文溪豐富的水源、南部充足的日照、嘉南平原肥沃的土質,加上交通方便,利於物產運輸,……麻豆的農業從明朝有漢人進入開墾後,一直都很發達,居民生活富裕,素有「富鄉」之稱。
當地全境都是平原,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中,耕地佔了93%。居民約47,000人。
鎮民幾乎都務農,作物種類與產量都很可觀。
主要農產有:稻米、玉米、蔬菜、甘蔗、洋菇、蘆筍、瓜仔瓜,及文旦、白柚、酪梨、芒果、蓮霧、柑橘等水果,其中以文旦最負盛名。
文旦為柚子的品種之一,原產於閩南。相傳最早是一姓文的小旦所種,因以得名。
乾隆年間,文旦傳入臺灣,先是種在臺南縣安定鄉,不久麻豆人郭廷輝引進當地栽植。後來發現,麻豆所產的文旦,果肉特別柔嫩、甜美,籽粒小、甚至無籽,十分受歡迎,居民乃大量栽植。
圖1:文旦是麻豆最負盛名的產物,秋節前後堆積如山。(鐘永和)
文旦對麻豆情有獨鍾
有人把麻豆文旦的樹苗移植他處,所結果實卻不若長在麻豆的甜、軟。為什麼文旦樹獨鍾情麻豆,在此繁衍出最優良的子孫?
「可能是麻豆地勢低窪,又距海不遠,土性鹹濕,且氣候溫潤,剛好適合文旦的『胃口』吧?!」
「以前麻豆種了很多甘蔗,日據時代又設有糖廠,榨糖後的蔗渣,多以掩埋方式處理,使土壤含有特殊成分,麻豆文旦因此特別甜。」
…………………
麻豆農民眾說紛紜,就教於專家,卻也難找出確切的答案。
曾專門研究過麻豆文旦的臺大植物系教授李學勇指出,文旦原是有籽的,只有種在麻豆的無籽,可能是麻豆種文旦的歷史久,花粉雜交後產生了小籽、甚至無籽的突變種;且它的生命力較正常品種強,在「適者生存」的情況下,原品種逐漸淘汰,突變種得以保留,且日益繁衍。
但何以同樣品種在別處——即使是麻豆隔鄰的鄉鎮栽植,籽粒就會逐漸變大,也沒有那麼甜嫩、多汁,是否麻豆的土質、水源等有特殊之處?則迄今未明。
圖2:以文旦汁製成的文旦糖,也是當地特產。(鐘永和)
種文旦相當費工
文旦園主要分佈在小鎮邊緣,包圍著中間的市集及住宅區,由空中俯瞰,整個麻豆就像個林木四合的宅院;加上幾乎家家戶戶的宅院中多少都種有一、二棵文旦樹,因此麻豆人稱文旦園為「宅仔」。
文旦樹相當嬌嫩,照顧起來很費工,除了要不時除草、除蟲外,果實成熟前須一個個套袋,採摘時全靠人工,採下後還得「消水」——使果酸退去、果皮由青綠轉黃,才會好吃。所以農家多建有專供貯存的倉庫。
入秋後,各果農的倉庫內盡是堆積如山的文旦,煞是壯觀。(但在秋節前一周內採收的文旦,為趕時間上市,多不經「消水」,直接運銷。)
麻豆文旦原來年產約四百萬臺斤。民國六十六年六月時,連著卅天的大雨,使三分之一的文旦樹得了「立枯病」,由根部腐爛、樹葉枯黃,終至整株萎亡。
麻豆文旦產量自此驟降。
「鎮內人口日增,許多原種文旦的土地已轉為社區;且種文旦實在費工,因此許多農民改種其他較易照顧、收益也不低的果樹。現在每年的產量多只維持在一百萬臺斤左右。」麻豆農會總幹事潘春霖說。
圖3:白柚體積比文旦大,麻豆也栽種了不少。(鐘永和)
市面上多麻豆文旦的「仿冒品」
因此市面上真的麻豆文旦不多,許多都是臺南縣其他鄉鎮,如大內、善化、安定、佳里、下營、山下等地,引進麻豆文旦果苗,栽植而成,但也貼著「麻豆文旦」的標籤。
「真正的麻豆文旦頭尖底肥,略呈葫蘆形,皮薄、色黃,體積約只一巴掌大,但因為含水量多,所以拿在手上沉甸甸的。」種了六十年文旦的麻豆果農郭阿璘說。
取代部分文旦樹,在「宅仔」內佔有一席之地的,主要是白柚及酪梨。
白柚也是柚子的一種,體積比文旦大,呈橢圓形,果肉亦十分柔軟、多汁,不過略帶酸味。
文旦的產期約從八月初至中秋。白柚則在秋節過後,直到冬初都可收成,產期長、產量分散,因此通常能賣到比文旦高的價格。
圖4:老人家搞些自家園裏的菜葉上街販售,打發時間的用意超過賺錢。(鐘永和)
酪梨是新興水果
酪梨原產於中美、墨西哥、南美,近年才由農業機構在國內推廣,目前以麻豆種植的最多。
酪梨成熟時呈鮮綠色,採下後會逐漸轉為棕色,形狀就像一個大梨。由於吃起來像蛋黃,在南洋也稱「蛋黃果」。
酪梨含高量脂肪、蛋白質,在國外多用來拌沙拉、夾漢堡;麻豆人則蘸糖粉、美乃滋或醬油膏等調味料食用,或加鮮奶、煉乳打成果汁。
無論中外,酪梨都是一種高價水果。目前國內酪梨每斤售價約四十元,大點的,一個就要百元左右。
麻豆另一項特產是:瓜子,以籽實飽滿、調味佳、殼酥脆易咬開又不會斷裂等優點著名。
當地在清朝時就有瓜子製造業,現在全鎮有12家瓜子工廠,是臺灣南部的瓜子製造、批發中心。
瓜子是以「瓜仔瓜」堛漸吨l製成。瓜仔瓜形似小玉西瓜,但肉少、籽多,剖開後,取其種子,稱為「生瓜子」,曬乾,加上調味料,以大火快炒,待冷卻、風乾後,就能包裝上市。
製造瓜子的技術,最重要的是調配味料及炒工。以醬油瓜子而言,調味料的主要成分是:八角、甘草、醬油、茴香、糖、鹽……等;其他如玫瑰瓜子、甘草瓜子、南瓜子、葵花子等,調味料另有不同。
炒瓜子用的大鐵鍋,一次可炒數十公斤的生瓜子。爐下是熊熊的炭火,火勢極旺,師傅手執大鐵剷,快速翻炒。
生瓜子是白色的,在炒熟過程中,逐漸轉變為棕色、黑色。有經驗的師傅可從瓜子殼的顏色判斷它的熟度。
但為什麼要用炭火而不用瓦斯或其他燃料呢?美豐瓜子行老闆江元財解釋:「炒瓜子的火要旺,瓜子殼才會酥脆;炭火可以加旺的程度比瓦斯、電爐等來得大,且成本較低。」
圖5:當地農家很喜歡嘗試新行業,圖為李國杉用籠子養的火雞,成就可觀。(鐘永和)
生活富裕,消費大方
麻豆土壤肥沃、物產豐饒,鎮民生活頗為富足。麻豆農會存款逾新臺幣17億元,居南部各縣市之冠。有「海仔」(轎車)的人家,在麻豆亦十分普遍。
因此,比起其他農村,麻豆人家花錢可算十分「大方」。鎮上許多裝潢華麗的海鮮樓、西餐廳、飯店,經常座無虛席。
街頭林立著牛仔屋、服飾店、委託行、電器行、高級音響店……等高消費的商店,生意也都很興隆;幾個企業化經營的連鎖店,如食品業的「統一」、兒童用品業的「愛的世界」,也都看上麻豆人的荷包,紛紛在此設立分店。
麻豆大部分街道都很寬闊平坦,少見坑坑窪窪的路面,或行將作廢的水泥橋,「這是因為鄉民都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鎮公所一名職員說。
一般說來,當地居民由於生活富足,多很熱心地支持地方建設。
圖6:當地也有人養羊,圖為一位農夫趕羊去吃草。(鐘永和)
麻豆人重視教育,老師特多
麻豆人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當地向來文風頗盛,鎮民都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因此麻豆的「讀冊人」(讀書人)特別多。
據統計,歷年麻豆鎮民榮獲博士學位(不包括旅居海外者)者有142人,碩士者256人,大學生更不計其數。
麻豆最老的學校——麻豆國小,創於清光緒廿四年,在許多鄉鎮仍混沌未開時,就已開始教化民族幼苗。
麻豆現有曾文中學、曾文家商、黎明中學、麻豆國中四所中學,及九所小學,學校數目之多,居臺南縣各鄉鎮之冠。
當地人敬重知識,對老師特別尊崇,因此麻豆人投身杏壇的特別多。
臺南師專每年招生三班,約有一班的學生來自麻豆。家長也很鼓勵子女投考師大。
這些師範院校生畢業後,多數返鄉任教。因此麻豆各級學校的教師幾乎都是當地人,連鄰近大內、學甲、佳里等鄉鎮的師資,也多來自麻豆,所以有「麻豆出老師」之說。
由於學生多,鎮內書局林立,最繁榮的幹道之一——興中路,長不及500公尺,卻有五家規模頗大的書局,各類圖書及雜誌相當齊備,每天下午放學時間,總吸引許多學生佇足翻閱。
圖2:古厝屋簷下的木雕長嘴巨鶴,寓意長壽。(鐘永和)
農民觀念開放、進取
由於文風盛,麻豆居民觀念頗開明、進步,在農業經營上也樂於接受新觀念、採用新技術。
麻豆鎮內絕大部分是肥沃的良田,唯有北邊北勢里一帶是荒草蔓生的沼澤地,土中又含有大量鹽分,農作收成很差。這也是當地發展最差的區域。
北勢里的農民,曾嘗試改變作物種類、施肥方式……,成效都不彰。後又試作魚塭,小規模的養殖淡水魚,然因技術及經驗不足,產量亦不豐。
七年前,該區農民聯合向農會請求協助。經農會技術人員研究後,認為當地實在不宜耕種,不如由農會提供貸款及技術支援,發展漁牧綜合經營。
漁牧綜合經營區佔地約600公頃,有625戶農家參加。畢業於臺大農推系、曾任省農會第三科科長的農會總幹事潘春霖說:「這堛犖悚的謢X區,從籌畫、說服農友參加,到整建完成,所花時間不到一年,足見麻豆農民對新觀念與新作法的接受程度相當高。」
圖1:因房子正對路口犯沖,鎮民在門牆上嵌上刀、劍、斧及八卦,用以鎮宅。(鐘永和)
善用土地資源,促進地方繁榮
漁牧綜合經營的做法是:飼養豬隻,以其糞便與飼料混合,做為魚的食料;魚塭廣大的水面,則可養鴨;鴨的糞便,亦可養魚,以充分利用資源。
如今北勢里漁牧綜合區的生產量,淡水魚(包括吳郭魚、鰱魚、草魚、土虱魚等)年可獲360萬臺斤,肉豬75,000多頭,鴨300萬隻,年生產金額達新臺幣9億元,約佔麻豆農業生產總額的10%。
此項成果,使原為麻豆鎮最窮的北勢里身價大增,地價漲了一倍以上。該區也被視為充分利用土地的成功實例,常有國內外農業專家到此參觀。
麻豆東南角的小埤里,近年來推廣黃帝豆頗有成果,是另一個善用土地的例子。
小埤里的農地約有50公頃,原為蔬菜雜作區,主要作物有:絲瓜、花椰菜、甘藍菜、黃帝豆等,偶亦兼作玉米和稻作。
在一次全鎮的農產運銷會中,潘春霖發現小埤里產的黃帝豆果實碩大、甜度極高。進一步向農友探詢後,又得知該區黃帝豆的單位面積產量很大,遂交代農會推廣人員研究原因。
原來,該區土質屬黏性壤土,最適合黃帝豆生長。農會遂說服小埤里的53戶農家,將當地規劃為專業區。
現在小埤里的黃帝豆,年產百萬臺斤,除內銷外,還銷到港、日、星等地。
圖3:古宅屋簷下的石獅雕像,稱為屋角獸,亦用以鎮宅安家。(鐘永和)
鱷魚養殖前途看好
麻豆農民積極進取,勇於嘗試各項新興行業,邱錫河養鱷魚和李國杉養火雞又是好例子。
邱錫河於民國六十八年開始養鱷魚,「鱷魚的經濟效益很高:皮可制皮包、皮夾、皮鞋等高級服飾用品;肉味細嫩可供食用;整隻出售時,可作標本。國人愈來愈講求生活品質,真皮用品及鱷魚料理,今後應會更受歡迎。鱷魚養殖業遠景看好。」邱錫河說。
現在他擁有一個佔地約1公頃的鱷魚場,養了3,000多隻鱷魚。
鱷魚場的中心是個大池塘,池邊遍佈雜草,四周沙土環繞,外圍則是高高的柵欄。
他決定養鱷魚時,家人曾因害怕有危險而反對。「其實鱷魚分鹹水性及淡水性兩類,前者多屬野生種,攻擊性強,十分危險;後者個性較溫和,正常情況下不會傷人。養殖業者都養淡水鱷,其實沒什麼危險。」邱錫河說。
鱷魚是卵生、水陸兩棲的冷血動物。母鱷魚產卵前,會先擇一近水處挖掘洞穴,將卵產入洞內,上面覆以枯枝、樹葉,在陽光照射下,約70天可自然孵化。但如此鱷魚卵的孵化率不高,且常被來來往往的鱷魚踏破,或在雨季時被水沖失。
邱錫河在魚塘兩側,用木料蓋了許多間「生蛋屋」,其內鋪上沙土,放置豐富的食物,引誘母鱷魚至屋內生蛋。待母鱷產後離去,再取蛋以人工孵化。約67天後,幼鱷會破殼而出。
邱錫河培育的幼鱷,除供應國內養鱷業外,也銷往日、韓各國。
圖1:古厝內雕工細膩的瓜筒。(鐘永和)
嗜食火雞肉者日多,養火雞也很有發展
李國杉自幼就對養殖家禽深感興趣。從農校畢業後,他向農會申請了新臺幣20萬元的「農村青年創業貸款」,作為資本,設置火雞養殖場。
為什麼要養火雞呢?李國杉以為,雞、鴨、鵝都已有許多人養,市場已達飽和;而他經四處打聽後,發現喜食火雞肉者愈來愈多,便決定養火雞。
佔地1公頃的火雞園裡,擺著20幾個火雞籠,每籠可養百餘隻火雞。籠外則有好幾具大風扇,不停地唰唰作響。「與一般雞隻相比,火雞較怕熱,高溫時易得瘟疫,因此須加強通風。」李國杉說。
火雞肉較有韌性,烹調後嚼勁十足,嗜食者因其肉帶野味而喜好。
嘉義、臺南一帶的餐館,將它製成雞肉飯、脆皮烤雞、八寶火雞、火雞排等「火雞料理」,是李國杉火雞的最大買主。
創業五年,李國杉養火雞的規模迅速擴大,由最初僅100多隻火雞,增至目前的2,000餘隻。他也不斷研究改進養殖技術,今年更因養殖成績優良,而當選麻豆地區的農村傑出青年。
圖2:木門上的彩繪仙桃,經歲月洗禮,具古樸之美。(鐘永和)
文旦風光不再,新的嘗試與努力源源不絕
麻豆文旦曾為小鎮帶來風光無數,雖然如今產量少了,重要性也不若當年,但麻豆人已在過去輝煌的成績裏站穩了腳步。
新的努力,如籌建漁牧綜合區、規劃小埤里示範區、農民勇於創新與嘗試發展新行業……,正為麻豆下一波發展扎下堅實的根。
圖3:陽台上的小盆栽透露出小鄉鎮的實樸趣味。(鐘永和)
圖4:古宅的脊頭墜,獸頭下銜八卦,亦是用以安家避邪。(鐘永和)
圖1:紀安社區活動中心牆上的耕牛。(鐘永和)
2:昔日總爺糖廠榨甘蔗汁用的石磨。(鐘永和)
圖3:夕陽照入一家民宅,室內呈現奇特的光影。(鐘永和)
圖4:鎮童結伴騎小單車嬉戲,他們活動的空間可比都市院子大多了。(鐘永和)
圖5:老糕餅店正在製做傳統喜餅。(鐘永和)
圖6:熱鬧的菜市場,賣的都是自己家種的。(鐘永和)
圖1:當地一戶人家以各色木板搭成的屋牆,也有著一份拙樸的趣味。(鐘永和)
2:學童騎單車經過教堂附設的幼稚園,園牆上的卡通圖樣十分可愛。(鐘永和)
3:小鎮的一天即將結束,學生亦「踏」上歸途。(鐘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