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把小米種回生活裡

把小米種回生活裡

蓋亞那的保種之路

文‧鄧慧純  圖‧林旻萱

2024 12月

布農族的一年日常依據小米而作息,沒有小米就沒有文化,保種因之成為部落重要的議題。 

來到台東海端鄉的崁頂部落,一群布農族青年蹲踞在小米田裡,疏拔雜草。蓋亞那工作坊主理人Ibu(胡郁如)打了招呼,我們也跟著蹲下學習辨識超級相似的小米與雜草,小米的莖是紅色,要小心別誤拔,她看我們拔得戒慎恐懼,幽默的說:「不小心拔掉小米沒關係,再把它種回去就好。」

小米是文化,復育是傳承

「當然最重要呀!一切的文化就在小米。」Ibu的父親,大家暱稱天國爸的胡天國,剛好到田邊來巡視,跟我們說起小米與布農族的故事。布農族的一年日常是依據小米種植的作息,二月播種,四月疏拔,五月射耳祭時,族人會圍著吟唱八部合音,音色和諧的話,小米就長得好,六月收成,八月舉行進倉祭。

昔日布農族的三餐都是小米,被日本人從中央山脈遷徙下來後,才改耕作水稻,小米因此逐漸消失在田間。天國爸是部落小米復耕重要的推手,2011年,他和妻子劉金蕉將第一批復耕的小米煮成小米飯,與大家分享時,這懷念的味道,讓部落族人都感動落淚。

在沒有機器碾米的時代,小米收成後,會束成一把一把曬乾後,「吊掛」在天花板上,這動作在布農族語稱為「Kaiana」,這也是「蓋亞那工作坊」名稱的由來。每天早上要準備好今天吃的小米份量,在竹篩上用腳背搓磨脫粒,再放進木臼裡,以杵槌擊使其脫穀,那是全家動員的景象,家家戶戶凌晨四五點就「蹦!蹦!蹦!」地忙得雞飛狗跳,天國爸栩栩地描述當年的情景。

Ibu指出,慢食強調的精神,其實就是部落生活的精神。

食材、食器都取自大自然

以接近1:1的比例,Ibu將小米與水一起下鍋,開始煮小米飯,一邊聊起參與慢食是從產地餐桌計畫開始;一直以來工作坊主力推廣小米體驗,帶遊客認識小米文化,設計小米餐桌,「剛好就很適合,因為我們家本來就是在做產地到餐桌。」自然而然的加入了慢食運動的行列,這主題對Ibu來說一點都不難。

等鍋裡的水稍微收乾後,要用攪拌棒不時的翻動,煮小米飯是Ibu跟媽媽學的,「動作是先拍再轉,拍是為了讓小米黏稠,變成糊狀。要很有力,有點像在搗小米,吃起來才會像麻糬的口感。」小米飯被設計成產地餐桌的套餐,配上花生粉、五花肉,還有媽媽拿手的醃菜,在慢食節中端出,成為人氣料理。

響應慢食節不使用一次性餐具,Ibu說這也很容易呀!部落早期在作低碳旅遊時,就常用月桃葉當食器。她示範取過一片月桃葉,像要包粽子一般彎折,再用牙籤固定,盛裝小米粥的食器就完成。她笑稱:「慢食節要出餐,不辛苦,是找葉子比較辛苦;找完葉子,還要清洗、折葉子,大家都說慢食節來了,這個地區的葉子都空了。」

餐桌上的裝飾也不假他人,Ibu在家庭菜園中種植著各種可食的花草和蔬果,依著季節布置上桌。她順手摘下薑黃的花,吃來脆脆的,適合作生菜沙拉;金銀花和茉莉則是夏天的花,採來點綴餐桌風景,「這片土地就是我的菜市場,如果離開這片土地,我就不會做餐了,因為我的食材都在這裡。」

玉米的品種種回來,可以跟媽媽學做玉米飯,傳統的滋味得以保存。

保種是生活,是未來

今(2024)年夏末,Ibu到義大利慢食年會分享台灣小米保種主題,「國外的小米是經濟作物,但台灣原住民的小米可以聊的是卻是豐厚的文化深度。」說起小米,Ibu家裡就收藏多達80種之多的小米品種,她告訴我們,市面上的黃色小米多是國外進口,白色小米才是部落的原生種,屬於非糯性的,是布農族真正的飯,另一種則是拿來造酒和麻糬,每一種小米有不同的用途。

除了小米,還有豆子,金蕉媽媽的家庭菜園種了許多原生種,她什麼豆子都愛,種得五花八門。以前Ibu不解為什麼一定要保種,後來才了解,保種之於傳統文化的重要,她舉先前想跟媽媽學做玉米飯,但是媽媽不答應,媽媽說沒有原生種的玉米不能作玉米飯,「所以要學傳統料理之前,要先保種,把傳統食材種回來,媽媽才會教你傳統的料理,才能做出傳統的味道。」Ibu說慢食的精神亦在其中。

Ibu端出的小米套餐,好看又好吃,且有說不完的故事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