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恆春半島,除了海岸礁岩、陽光沙灘外,你還想到什麼?
愛鳥人士說,這裡有九十六種留鳥加上一百九十種候鳥,是賞鳥天堂;地質學家說,這裡的新生代「海相沉積岩」值得研究;生物學家說,這裡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宛如大自然寶庫;考古學者則在這裡發掘出五千年前的人類遺址;更令人興奮的,是琳琅滿目的海洋生態,一座「海洋博物館」正在籌備中。
而歷史學者怎麼說呢?
十九世紀中葉,當漢人及西方旅行家陸續來台時,恆春半島就如台灣中央及東部山脈地區一樣,被視為未開發的「番山」。
但一百二十年前,日本在這裡發動「牡丹社事件」後,卻將半島拉進中國的歷史舞台,成為國防上的邊城。從此,半島開發,改變了「原住民」數千年來的生活形態;而日本在一窺台灣堂奧後,竟在日後發動甲午戰爭,導致台灣被割讓的命運……。
本期的深度旅遊,我們帶您以懷古尋根的心情來認識恆春大地。我們不走海線,而往山裡去!因為在荒山叢林不起眼的角落裡,先民留下了前朝歷史的蛛絲馬跡。
車過南台灣的枋山,洶洶的海風迎面撲來。道旁的魚塭乾涸見底,筆直的屏鵝公路上,沿路盡是一攤攤紅泛紫的特產蓮霧「黑珍珠」。時節近深冬臘月了,耀眼的陽光仍曬得大地暖烘烘。
一艘近萬噸的巴拿馬籍貨輪突兀地擱淺在沙灘上,「這是前年八月颱風從台灣海峽上吹來的」,枋山鄉公所一名職員抱怨:「真是麻煩!」拖走的耗費太大,又無法就地拆解,船主更耗著不來解決,成了枋山海岸的「大垃圾」。但遊客可不這麼想,好些人在路旁停車,穿過防風林攜家帶眷到船腹的陰影下野餐,成了公路旁愜意的一景。
站在公路旁眺望閃亮碧藍的海面及細白沙灘,這具巨大的船骸令人悚然想起海洋的摧壞力與危險性!恆春半島海域素以美麗的珊瑚礁聞名,但這對海面上來往的船隻而言卻是潛伏的致命傷;再加上夏天颱風、冬天落山風的興濤鼓浪,自十九世紀中葉,歐美船隻到南中國海航行開始,船難事件就在這一帶接連頻傳,糾葛出恆春半島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命運。
一百二十年前(西元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奉命踏上半島,面山是尚有獵頭習俗的排灣族及少數阿美、卑南、平埔族人待招撫,面海則是連串船難事件造成的國際糾紛待善後。除了泉漳人士及一些平埔族墾植的西海岸狹長平地外,一大片深密的山巒冷冷地對他凝視。這片山巒,當時居住在沿海的漢人稱之為「番山」。
早在明朝末年,墾丁海岸就發生過荷蘭船隻擱淺、船員遭「原住民」殺害,引發荷蘭人率艦屠殺番社的事件,接下來的百年間,格鬥與殺戮的復仇故事在這裡輪番上演。
咸豐五年(西元一八五五年),紐約的快速船「高飛號」連同船長瓦達曼夫婦與三百名以上的中國旅客在這塊海域神秘失蹤;咸豐八年,一艘英國商船遭風險觸礁,船員逃生登陸,卻被出草的「原住民」殺害;咸豐十年,普魯士的水手從恆春上岸,與「原住民」發生格鬥;同治五年(西元一八六六年),英艦羅武號為測量水深,在潭仔灣受到襲擊……。
沈葆楨抵達半島的前七年(西元一八六七年),一艘三檣帆船「羅妹號」的船難事件,才引起美國海軍兩次遠征,迫使半島的上下十八番社簽訂友好條約;而這年,又發生日本藉口三年前琉球人在八瑤灣被殺的船難事件,派遣二千五百名海軍登陸屠殺牡丹社「懲凶」。
這座多事的半島嚴重威脅著清廷的東南海防,在賠償五十萬兩銀子平息戰爭之後,沈葆楨奉命前來設立縣城,鎮保邊疆。十二月天的暖冬恰如內地的初春,於是他將設城所在地、排灣族語稱為「琅嶠」之名改為「恆春」,接著開山撫番,將半島的歷史從「番山」帶入「恆春」。
車過楓港,正式進入恆春半島。屏鵝公路貫穿的主街道上,椰子累累串在攤棚樑柱上,招喚遊客來顆清涼的椰子水解渴。賣燒烤的小攤上,偶爾可發現焦黑的伯勞鳥,令人怵目驚心。
恆春半島的交通幹道簡單俐落、主從分明,一條屏鵝公路縱貫西岸沿海,連接起開拓史上的重要聚落,直達南端鵝鑾鼻。遊客順著大道,再留意公路上的支道指標,不管穿山或尋海,很容易就能找到目的地。
車城,是四重溪入海口附近的最大市集,特產洋蔥在路旁堆積成座座小山。三百多年前,鄭成功的部隊自這裡登陸,驅逐排灣族人據以屯田墾荒,是恆春建城以前半島上的最大聚落。
據說,退居山林的排灣族人心有不甘,常下山突擊滋事,居民便以柴木豎立成牆防範,於是而有「柴城」之稱。排灣族人在不易攻克的情況下,便聯合十八番社大舉來襲,此處居民擔心火燒柴城,便又在柴城外圍以數十輛牛車堆疊成牆,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將排灣族人趕回山上。
當年的「柴城」與「車城」已經消失無蹤,市街上的新式建築也淹沒了歷史的陳年價值,漢化了的排灣族人與閩客人士同操著閩南語做買賣。車城,如今只是遊客奔赴墾丁的中途補給站。
從車城市街上車城農會旁拐入指標「四重溪」的一九九號縣道,沿路可見木麻黃、洋蔥田、椰子樹、錯落的民舍,以及徐徐前行的牛車。不遠處正值枯水期、水流緩慢的四重溪,交織出慵懶的南方田園風光。
台汽客運「統埔」站牌所在的民宅旁,一條長滿雜草的羊腸小道引人探密。穿過椰子樹叢視覺豁然開朗,一片農田在望,曲徑引向左轉,盡頭竟是一座墓碑:「琉球番民五十四名墓」,是引發牡丹社事件的琉球人之墓!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年),琉球宮古島六十六名居民進貢琉球王後,在回途的航行中遭到逆風,飄流到半島東海岸的八瑤灣口,五十四人遭牡丹社土著殺害,其餘十二人被漢人所救,這裡埋藏的便是遇難者的骨骸。
當年灘頭的殺戮之聲已遠,如今只剩唧唧蟲鳴伴著寂寥的田園。沈靜肅立的墓碑讓人忍不住去揣想,這些異邦人臨死前的驚恐神色……
四重溪是日據時代南台灣知名度極高的溫泉區,當年因為沈葆楨四度涉溪才到達此地而得名。清光緒年間,日本憲兵屯所曹長高橋愛上這裡清澈的水泉,於是開始築小屋、建浴槽;過了兩年,又有位日本人來此種植咖啡兼營浴場,溫泉鄉之名於是漸漸傳開。
在四重溪幽靜的坡道上散步,不時可見日式別館隱身綠蔭中。日本昭和天皇的弟弟渡台蜜月旅行時,就曾在此建立了一座清泉別墅,如今小橋庭園已青苔斑斑。
一度鼎盛的溫泉商業聚落,曾撫慰許多日本人的鄉愁,但隨著日據時代結束,繁華開始走下坡。儘管這裡的溫泉據說能治胃病、關節炎、神經痛及皮膚病,但在偏高的食宿費用下,台灣遊客的精打細算更勝興致,如今的溫泉鄉顯得寥落蒼老。
近年也有一些財團想重振四重溪盛況,新建的豪華旅社陸續興工,但新舊雜陳的街景更道出了風華老去的寂寞。
往四重溪的上游前行約三公里,可看到四重溪從東方虱母山與西方五重溪山對峙的斷崖間穿過轉彎,形成一處隘口,排灣族人自古便稱此地為石門。
乾枯的廢河床上叢立著野生灌木,遠方傳來咩咩的羊叫聲,十二月本是旱季,再加上落山風乾刮,大地一片蕭索。這裡,就是一百一十年前日本以琉球人被殺為藉口,派遣二千五百名士兵進攻牡丹社「懲凶」的古戰場。
當年,日軍在半島西海岸保力溪口的射寮村登陸紮營,由於不耐熱帶夏季的灸烤,熱病和瘧疾開始流行,據說百日內死亡人數達五百五十多人。孱弱的日本兵重新整編後,兵分三路進攻番山。
「日軍涉四重溪而來,但是遇到山胞伐木阻擋去路,又在草叢襲擊,所以第一次沒有攻過隘口」,熟悉恆春歷史的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薦任技士陳世行指著地勢描述:「為了對付埋伏在隘口雙側山坡叢林裡的山地人,日軍兵分兩路,攀石門後方包抄過來,打得很慘烈」,在這場戰役裡,四百名牡丹社戰士對抗一千三百餘名日軍,雖然有天險的屏障及游擊的地利,但因人數懸殊終究大敗。牡丹社頭目阿祿父子的頭被割下示眾,日軍直驅牡丹社燒毀全村,哭聲震野。
就是這一役,改寫了半島日後的歷史。清廷開始感受到東南海防的重要及日本軍國主義的威脅,而前來駐軍設立恆春縣城,開發番山設立學校、並勸止殺人。
石門古戰場的景緻,由縣道旁的一座山頭眺望最為清楚。
登三百九十四階石梯爬上這座山丘頂,迎面矗立著巨大的紀念碑,上題:「澄清海宇還我河山」。這是台灣光復後豎立的,一旁另有一座斑剝的大塊石碑,已不見字跡,黑黝沈寂,仿如遠古的廢墟。據說是當年日軍統帥西鄉從道豎立的遺碑。
攀上碑座眺望,頂著風的勁道,山形地勢溪水都在眼下。想來當時這座山丘應是排灣族人的眺望台。
落山風從隘口山谷間呼嘯穿過,奔向遠方,草木與衣衫都振翅鼓了起來。這片空曠大地沒有任何聲音、沒有任何煙跡,彷彿,也不曾發生過任何故事。
如今的牡丹鄉,過去的牡丹社,令外國船員與平地漢人顫慄的「番山」,從古戰場再往深山去,就是排灣族人生息的山林。必須向恆春分局申請入山許可證方可進入。
牡丹社事件的次年(一八七五年),由於之前的「羅妹號事件」,美國與日本均要求半島南端設置燈塔,於是清廷委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的畢齊禮來此尋找建塔地點。當時他在番山看到的「攜著弓,箭與長刀,肌筋浮突,幾乎全裸,只在腰上繫一塊小藍布的土著」,現在已經平地化了。一卡車一卡車的廢土建材在山地管制哨口開進開出,山林被剷成黃砂大地,牡丹水庫正在興建中,村中一片塵灰彌漫。為因應大批外來工人的娛樂,近年路旁新開了兩三家「酒坊」、「休閒中心」、「土雞城」。
在山地管制區中,數十戶人家就是一村。男人出外幹活了,剩婦孺老人依照傳統背扛揹包,將便當、菸、檳榔、米酒頭往裡一擺,在村莊鄰近幹點輕活。牡丹英雄的後裔已不需要參戰,生活態度閒適多了。
婦人趕著牛群放牧,白鷺鷥繞著輕躍。一群孩子在山溪上游以古老的網罟方式等魚入網,「下午再來看!」帶頭的三年級男孩指揮得有模有樣。
沿著山路,五色鳥的叫聲不絕於耳,恆春半島特見的大冠鷲凌空翱翔,鳳頭蒼鷹、紅嘴黑鵯、紅尾伯勞……等候鳥、留鳥,不時從枝頭振翅起飛。
「我們現在位於福爾摩沙最南端的半島中央,攀抵一處山頂後,首度看到太平洋……一條溪谷與高山山巒接界,穿過高山的隙縫,可更接近過去讀到的或聽說的大洋。許多高大的山聳立左邊,那是島上的部分分水嶺,右邊的山是南端的岬角,一座非常單一、削尖的山峰……」這是畢齊禮旅行報告中關於牡丹山區視野的一段描述。
站在山峰上,左觀連綿的中央山脈南方餘脈,右眺半島南端的大尖山,而前方,太平洋海岸已隱然在望。當時畢齊禮走的是牛車路,而今天,從車城經四重溪沿著山脈蜿蜒來的寬闊縣道,可直達東海岸邊的旭海村。
從旭海村沿廿四號省道南行不久,是海防軍事管制哨,必須持入山許可證方可通過,這裡是中山科學院的飛彈研究基地,來客只能通過、不許停留。管制哨從九棚漁村出口,沿著海岸線(即南仁路)下行,進入南仁山生態保護區。
面臨太平洋的南仁山腰,一群六百年前的排灣族石板屋隱藏在某個叢林深處,是半島上著名、卻很少人涉足的史蹟保護區。
從南仁路十一號白牆紅瓦的民宅屋後,沿著崎嶇小徑往上攀爬,林間樹木雜錯、蔓藤茂盛,若沒有熟悉路況的嚮導引路,極容易迷失在森林中。
在森林中行進約五十分鐘,爬上山腰上一片及膝的長草坡,可俯瞰浩瀚的太平洋。接著再進入上方茂密的叢林,為避免驚擾虎頭蜂,人們必須緘默前進。進入一片蔽不見天的九芎木林中,大蝴蝶在四周飛舞,身軀斑斕的大蜘蛛掛在樹枝間,驚見一堆堆傾圮的板狀鵝卵石厝,陰濕而詭秘地廢棄在此。
根據台大人類學系的研究,這個遺址共有房屋卅八間,分成四列,厝後溪谷中的砂岩板就是建材,聚落的中央是司令台,並有數個石臼。而根據《恆春縣志卷》記載,這裡原來應有兩百多間房屋,相傳是身長不滿四尺的「羅佛番」聚落;排灣族人更傳出「魔咒」的傳說,認為凡隨意移動遺址的人將遭詛咒。也有故事指出,這裡的族人被其他土著騙到山下海岸邊屠殺滅族,而留下遺址陰森森地等待主人歸來。
回到九棚,從兩百號縣道蜿蜒上路,這裡的山地隸屬滿洲鄉,沿途經過的排灣村落同樣平地化了,車輛馳騁近一小時,在東門橋下的荒地上,由於蘊藏天然氣,造成奇異的出火景觀。一八六七年美國「羅妹號」事件後,十八番社大頭目卓杞篤曾率領兩百名人馬與廈門英國領事李仙得在此談判訂約。歷史的紛擾已經遠去,「出火」如今以天然烤肉場聞名。
距出火三公里處,就是縣道的盡頭──恆春城的東門。
沈葆楨來到半島的次年,建材與工匠也從福建運到,恆春城正式動工。五年後,城垣建成,為防土著及外國軍事侵擾,東西南北城門上均置有砲台,內外城牆各厚達兩丈,外有護城河,成為中國最南端的縣城。
附近村落的人陸續遷入,一些築城的工匠也留下來定居,後續渡海來做買賣的閩南人逐漸聚集,閩南文化迅速成為半島的主流。當時,許多渡台男子娶了土著女子,番社與平地接觸日益頻繁,通婚貿易加速了漢化。
但這座城垣並沒有鞏固多久。三十年後,一場颶風毀去了大半,民國卅四年又毀於盟軍的轟炸。民國四十八年,一場大地震更將殘存的城垣完全震垮,僅留下四座城門,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城,被列為二級古蹟。近年,省民政廳撥款重建,環城八百八十丈的仿古城牆即將完工。
站在東門城樓上,牆內是錯落的住宅區,牆外則是蒼茫的郊野,此去通往山地部落。城牆下綿綠的草地上,農民放牧著羊群,新建的城牆成了當然的羊圈;還有農舍建立豬圈、飼養雞鴨,田園風味十足。
恆春古城是半島交通的輻射中心,往車城可穿西門,過東門則通佳樂水及山地,而穿過街道從另一端的南門出去,便又銜接上屏鵝公路,可直驅南端岬角鵝鑾鼻。
畢齊禮把台灣比喻為一條魚,魚吻朝向日本,南方的岬角是尾巴。而尾巴外巴士海峽上的「七星岩」暗礁群,是船難最常發生的地點。
「羅妹號」事件以後,李仙得要求清廷在龜山設立兩座砲台保護海上遭難者免受番人殺害,但要避免遇害事件的根本措施,則是在南端設置燈塔。一八七五年,清廷向排灣族人買下鵝鑾鼻岬角,並於同年開始興建燈塔。在不斷的土著滋擾下,燈塔歷經七年才完工。
為了防止土著攻擊,燈塔週邊建成砲壘形勢,塔基就是砲台,圍牆上裝有槍眼,牆外還有壕溝,並有武裝士兵守衛,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紛擾近半世紀的船難事件也在此告一段落。
但是,這座燈塔的壽命並不長,啟用了十三年以後,在光緒廿一年,台灣割讓給日本、中國撤軍前夕被一併炸毀,三年後再由日本人重建。現在的鵝鑾鼻燈塔就是當時留下來的,至今仍以一百八十萬燭光照耀二十海浬,為台灣光力最強的燈塔。
當時燈塔週邊土著出沒的原始森林,如今已被優美的綠蔭草皮取代,一般遊客雖無法登上頂端眺望,但從乾涸的壕溝、殘留的槍眼砲基,可窺番山歲月的開拓艱辛。
三百年來,從「番山」到「恆春」到「墾丁國家公園」,半島代稱的轉變,象徵從蠻荒經歷開拓到文明的過程。
潮來潮去,山巒不語,輪轉的太平洋朝霞與台灣海峽夕陽亙古如一。咿呀月琴伴著新填詞的老調「思想起」,輕描淡寫地吟哦:「思啊想啊起,車城出名四重溪,溫泉設備真好勢,石門內底古戰地,姑娘歌舞頂頂會……」大部分的先民故事都隱身在熠熠發光的國家公園背後,乏人追問了。而口操閩南語,在大街上經營民宅旅社、擺小攤的排灣族人,也多半忘記了他們百步蛇崇拜、刺青、狩獵的傳統。
逐風踏浪之餘,只要你細心,山水會鮮活起來,對你娓娓道出半島的滄桑開拓史。
〔圖片說明〕
P.42
(左)落日餘暉下的恆春城,只剩歷史遠去的寂寥。
P.43
這艘被颱風吹到枋山海岸的巴拿馬籍貨輪,已陷入沙灘兩公尺,彷彿為恆春半島的船難史代言。
P.44
四重溪是日據時代著名的南方溫泉鄉,如今新舊建築雜陳的街景已不復當年盛況。
P.45
這群遇難的琉球人,點燃了台灣開發史上重要的「牡丹社事件」。
P.46
圖中左右山巒包夾溪谷,形成難攻易守的隘口,是牡丹社排灣族人與日軍發生血戰的古戰場。
P.47
在古戰場不遠處的山丘上,只剩這座石碑紀念著消逝的歷史。
P.47
排灣族人是山林的民族。在牡丹山地管制區裡,不時可見孩子在大自然中悠遊。
P.48
大尖石山是恆春半島的地標,山腳下曾經茂密的灌木林,如今成了牧場。
P.49
往南仁山石板屋的叢林裡,必須一邊伐草一邊前行,讓人身歷其境地領略到「番山」路的艱辛。
P.49
傾圮的石板屋遺址,不只遭受大自然的摧壞,還有遊客在牆上題字,難怪相關單位不願開山整地,寧可讓古蹟埋在深山裡。
P.50
在「出火」荒地上,隨處一挖、點個火,火焰就冒個不停,附近居民不時來此烤蛋、烤蕃薯。
P.51
恆春南門是四座城門中最熱鬧的一處,今古夾雜、人車川流。
P.51
恆春古城門上的手印,讓古蹟維護單位對國內遊客的素質憂心忡忡。
P.52
鵝鑾鼻燈塔曾是世界上唯一的「武裝燈塔」。
P.53
一箱箱鮮紅欲滴的恆春特產「黑珍珠」,令遊人垂涎。
P.54
恆春半島旅行指南
車城有全省最大的土地廟「福安宮」,相傳為明朝永曆年間所建,內有許多清代的石碑匾額。
四重溪為日據時代名的溫泉村。
石門同治十三年「牡丹社」戰役的現場。
牡丹排灣族聚落,沿山路可看山地風光及欣賞恆春半島特有的鳥類。
旭海溫泉區,但僅有男女兩個浴池。過去為人熟知的「旭海草原」已列入軍事管制區、遊客不得進入。
九棚海岸為石磧沙灘,造成奇異神秘的沙漠景觀。
南仁山有六百年前排灣族留下的石板屋遺址。
出火地下蘊藏的天然氣造成火焰奇景。
恆春清光緒元年所建的古城,至今仍有四座城門保存完好。
佳樂水海岸地質大部分為珊瑚礁或風化岩,形成各種奇形怪狀的岩石,有「海神樂園」之稱。
風吹砂為季風造成的沙漠景觀。
龍磐為一片充滿崩崖、滲穴、石灰岩洞、紅土等地形的遼闊草原,在此可眺望太平洋海景。
鵝鑾鼻公園內有初建於清光緒年間、後經日據時代改建的世界唯一「武裝燈塔」。
墾丁國家公園森林區包括墾丁公園與社頂公園,前者為台灣第一座熱帶植物林,以植物景觀為主;後者以各種珊瑚礁岩,及熱帶草原景觀為主。
南灣古名「大阪埒」,為台灣最南端的港灣。據說到本世紀初,這裡還有千噸貨輪停泊,由於其砂質細白,如今成為南台灣最美麗的海水浴場。
貓鼻頭位於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交界處﹐海蝕作用特別強烈。據說在崖下的南海洞中藏有早年荷蘭船員的頭骨。
關山山頂有一座百年歷史的福德宮,前有眺望台可眺望海景及貓鼻頭,在此欣賞夕陽最好。
白沙灣長達數百公尺的白色沙灘,及瓊麻、椰子叢等熱帶植物,構成悅目的海灘景緻。
射寮為「牡丹社」事件日軍的登岸口。
恆春半島的西海岸主要縱貫幹道為屏鵝公路貫穿,東部海岸則有省廿四號線,但從南仁路到佳樂水為海岸步道,車輛無法通行。橫貫道路則有車城到旭海的一九九號縣道及恆春到九棚、港仔的二百號縣道,均是蜿蜒山路,路況良好。
整個恆春半島只有台汽客運行駛,總站在恆春。從恆春經車城走一九九號縣道到旭海路線,一天有五班車,全程約一個小時十分鐘。從恆春走二百號縣道經滿洲到九棚路線,一天只有早中晚三班,全程約一小時。從恆春走屏鵝公路經南灣、墾丁等旅遊點到鵝鑾鼻路線,一天有十一班車,行程約為廿五分鐘。由於班次少,遊客可事先與恆春台汽站查詢發車時間,電話:(08)889-2085
遊客除了自備車輛外,恆春鎮上及墾丁街上有許多租車行提供車輛。恆春鎮上有加油站,遊客在四重溪及滿洲則可以自礦油行補給。
半島的兩大食宿中心為恆春鎮及墾丁沿岸。恆春有小夜市;墾丁沿岸除了「教師會館」、「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及幾家著名的觀光大飯店外,就數當地居民開設的民宅旅館最具特色。遊客在詢問價格之餘最好先看房間,貨比三家再決定。沿岸也有許多海產店,可供挑選。
車城到旭海路上有四重溪溫泉旅館,牡丹有一兩家小吃店;九棚有一家度假中心;滿洲也有少數度假中心及小吃店。但山區中飲食難找,遊客最好在恆春先備妥乾糧麵包再上路。
恆春半島區域不大,旅遊路線可隨個人彈性調配。以下分「歷史之旅」及「歷史&墾丁國家公園之旅」兩種路線,搭乘客運者須注意客運的班次時間。建議行程如下:
(一)歷史之旅:兩夜兩天或兩天一夜
第一天:前夜宿四重溪、一早出發,先回到車城看福安宮、到統埔尋找琉球人之墓,再經四重溪、到石門古戰場,經牡丹村、山地管制哨、往上牡丹、旭海,沿途可欣賞山地風光。再經海防崗哨,於九棚順道欣賞海濱沙漠奇景,接著可以驅車往南仁路,尋找石板屋,再經由八瑤、滿洲、出火回到恆春夜宿。
第二天:參觀恆春古城,遊南灣,到鵝鑾鼻看燈塔。
(二)歷史&墾丁國家公園之旅:三夜三天或三天兩夜
第一天:同上。
第二天:參觀恆春古城,出北門上二百號縣道轉甲線,往佳樂水走濱海步道遊覽海蝕地形景觀;沿廿四號省道參觀「風吹砂」、龍蟠風景區、鵝鑾鼻公園,夜宿墾丁。
第三天:沿著屏鵝公路欣賞沿途海景及海岸地形,赴墾丁森林遊樂區遊覽,登貓鼻頭、欣賞關山落日。
(備註)以上行程較為緊湊,遊客可隨個人興致自行調整或延長行程。
1.進入牡丹山區必須在恆春分局申請入山許可證,入山理由必須為探親訪友、工作需要,或登山健行。若要路經旭海到港仔、九棚的海防管制哨區,必須在申請時先向恆春分局報備。但此線的審核很嚴,遊客須有心理準備。
恆春分局聯絡電話為:(08)889-7897
2.石板屋位於南仁山生態保護區中,探訪者必須是學術研究單位,且須先向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申請。申請要件如下:研究名冊、研究計畫。
墾管處電話為:(08)886-1321
3.墾管處遊客中心一天有八場解說,遊客若要解說員隨隊,必須為二十人以上的團體,可事先向墾管處解說課提出申請。
四重溪是日據時代著名的南方溫泉鄉,如今新舊建築雜陳的街景已不復當年盛況。(邱瑞金)
這群遇難的琉球人,點燃了台灣開發史上重要的「牡丹社事件」。
圖中左右山巒包夾溪谷,形成難攻易守的隘口,是牡丹社排灣族人與日軍發生血戰的古戰場。(邱瑞金)
在古戰場不遠處的山丘上,只剩這座石碑紀念著消逝的歷史。(邱瑞金)
排灣族人是山林的民族。在牡丹山地管制區裏,不時可見孩子在大自然中悠游。
大尖石山是恆春半島的地標,山腳下曾經茂密的灌木林,如今成了牧場。(邱瑞金)
往南仁山石板屋的叢林裏,必須一邊伐草一邊前行,讓人身歷其境地領略到「番山」路的艱辛。(邱瑞金)
傾圮的石板屋遺址,不只遭受大自然的摧壞,還有遊客在牆上題字,難怪相關單位不願開山整地,寧可讓古蹟埋在深山裏。(邱瑞金)
在「出火」荒地上,隨處一挖、點個火,火燄就冒個不停,附近居民不時來此烤蛋、烤蕃薯。(邱瑞金)
恆春南門是四座城門中最熱鬧的一處,今古夾雜、人車川流。(邱瑞金)
恆春古城門上的手印,讓古蹟維護單位對國內遊客的素質憂心忡忡。(邱瑞金)
鵝鑾鼻燈塔曾是世界上唯一的「武裝燈塔」。(邱瑞金)
一箱箱鮮紅欲滴的恆春特產「黑珍珠」,令遊人垂涎。(邱瑞金)
恆春半島旅行指南。(邱瑞金)
外商看中國內黃金的消費市場,紛紛來台。其店面擺設和飾品設計有很大改變。(邱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