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建築保存與再利用,已是許多國家的社會主流,台灣的老房子熱潮也從台南開枝散葉至全台,帶動了許多城市的觀光。
老屋改建的咖啡廳、民宿、文創小賣店在街頭巷弄處處可見,當這股「風尚」逐漸變成了一門「好生意」,其背後關於城市的文化記憶卻似乎逐漸讓人淡忘。
為使老屋精神重回理想與公益,源自台南的民間力量提出了「老屋欣力」宣言,致力維護老屋保存與再生的多元價值。
老房子之於一條街、一個社區、一個城市,能夠串連起什麼樣的意義?
歷史建築是社會生活的累積,也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經年累世才得以建構成形,一旦遭到破壞,也形同城市文化的加速消失。
不同於法定古蹟建築受到法律保障,在大小巷弄之間有許多一般的老房子,經過時間長河沖刷洗鍊,有些散發時空交融的韻味,有些卻因年久失修變成閒置空間,但其實花點心思,就能發現它們的故事各自精彩,而這些故事,都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歷史的基底。

配合「老屋欣力」新宣言,基金會推出老屋學校系列課程,提供經營者正確的再利用知識。(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提供)
台南老屋文化自覺
在台南,這類的建築特別多,並不是因為城市發展得早,而是面臨快速開發的衝擊相對較少,但情況並不會一直維持這樣,任何城市都必須面臨新的發展與建設。
一群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系與歷史學系的教授們發現,台南擁有眾多老空間文化資產,但是建築系的學生們研究歷史建築物保存,卻得大費周章跑到日本、歐洲等其他國家才能夠找得到實際案例,十分可惜。
為此,這群學者開始思考該如何以民間的力量來守護歷史建築,也希望為台南老房子的保存、利用與教育意義盡一份心力,於是成立了「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在他們的推廣之下,老屋價值在台南逐漸受到民眾的重視。
民間自發性的老屋再利用風潮,在八、九年間延燒全台,為老城保留相當多可玩味的記憶空間,甚至帶動觀光熱潮。
基金會也自2006年起辦理 「老屋欣力獎」,踏察府城大街小巷,尋找優質的老屋案例,推介給社會,藉此引起共鳴。
只可惜伴隨著近幾年台灣觀光的快速發展,當初發起老屋保存的文化自覺精神,卻已經悄悄變了調。
「歷史環境與老房子的保存,最核心的價值應該是『人』,缺乏以人為主體的保存,就像失去靈魂的空洞軀殼。」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說出了這個目前令人憂心的現象。他認為在整建利用的過程中,如果只做為功利性的用途,只注重觀光的發展,加速促成投資或商業的行為,反而會造成原本街道風貌的消失,對居住生活產生影響,如果不加以控制,將形成生活文化上的反噬,甚至加速城市文化的消失。

老城市是文化的本體,保存原始街區生活,是世界上所有城市進步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課題。
老屋學校登堂入室
眼見越來越多商家,打著老屋改建的旗幟,大量複製變成符號化的利用,卻不自覺的過度利用老建築,「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希望能再次傳遞當初推動老屋保存的初衷與理想,特別在「歷史保存與再生的推動」、「在地文化特質的延續」、「經營理念的傳遞」、「老屋再利用的責任」、「老屋再利用的限制」、「歷史環境的願景」等方向上,提出新的「老屋欣力」宣言,第一個訴求,就是改建老屋的專業上需要再教育。
「翻新整建的層面上,如果對老房子構造特徵不夠了解,技術認知不足,將造成不健康的利用,影響結構的安全。而日常維護更重要,不小心做了錯誤的判斷,過度超限大膽的利用,也有可能會加速房子的破壞,造成安全上的疑慮。」本身是建築系教授的顏世樺表示,改建所帶來的傷害令人憂心,他認為需要從教育面再著手,於是基金會開辦「老屋學校」系列課程,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分享整建上的專業知識。
除了翻修、補強和日常維護,老屋學校也指導學員關於產權、租賃上的法律規範,內容還包括建築法規的認識、消防安全如何施作、建築材料分析與估價。課程安排不僅是紙上談兵,還包括優質案例的走訪,提供老屋經營者重新學習的機會。
台南市國華街上知名的「林檎二手書室」老闆林柏齡就表示,雖然利用老房子經營書店已經超過3年,「老屋學校」的課程讓她再次學習到永續經營的價值,對於該如何維護書店所利用的老屋,也有進一步的認識。
顏世樺表示,老屋系列的活動與課程,甚至得到中國、香港與馬來西亞等國老屋經營者的共鳴與詢問,他說,「保存原來的街區生活,以及老城市文化的本體,是世界上所有城市在進步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課題,先從物的保留、再到內涵的保留,進而到活用與如何持續下去,需要不斷注入新的詮釋,才能夠在當代能夠發揮它的價值。」

「連晟旅行社」使用1950年代老街屋,保留歷史元素,牆上寫著「臺南府城文化」,落款人為長期彩繪電影看板的顏振發師傅。
十八卯茶館老文化匯流
位於台南公會堂旁側有間八十多年歷史的木造老建築,西元1929年時這裡曾經是日人柳下勇三設立的料理食堂,取名為「柳下屋」,亦稱「柳下食堂」,後來又稱為「柳屋」,全木造日式建築至今保存完整,前幾年曾做為旅遊諮詢與展售中心。3年前由台南「奉茶茶坊」的老闆葉東泰先生接手經營後,變身為「十八卯茶屋」。除了推廣台灣在地的茶文化,葉東泰更希望藉此據點,把府城的人文特色介紹給從各地前來旅遊的朋友。
就如同「奉茶茶坊」進駐老屋餘二十載,葉東泰為了讓「十八卯」永續經營,費了不少苦心。他說自己一直在實驗、找路,想方設法在茶館的2樓舉辦讀書會、藝文沙龍,以台南在地的歷史故事做為背景,將台灣的茶會與茶席文化帶進相關活動,三年下來,茶館意外的為在地文化活動闢出一個全新的場域,也讓他感受到「人文價值」才是老屋經營的王道。
「城市的魅力來自於這些老空間的新發展,我們當然有營運壓力,但是借力使力,發現這裡的空間可以讓文化藝術的活動進來,新舊夾層在老建築匯流,我們希望更多『人』喜歡台南,這種事台南人就要站出來,施一點力。」葉東泰說,如果老城、老屋故事夠好,那新不新、舊不舊,都不是問題。
當初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花了600萬修復這棟老建築,白灰壁的部分特別請專業的老匠師手做完成,須由蚵殼煉成「蚵灰」或以礦物石灰和水,拌入麻絨纖維以利附著,再花數個月的時間「養灰」才可使用,能有效保持乾燥及調節室溫,是一種天然的活性材料。
這樣的老屋交到葉東泰手裡,賦予它新的靈魂,現在不僅可看,還是可摸的活博物館,更是台南文化同好的聚集場所,被2015年「老屋欣力獎」遴選為十大經典案例之一。

老屋再利用可與過去互動對話,並帶著一種「款待人」的心意。圖為「慕紅豆」老闆唐大可。
連晟旅行社老味瀰漫
另外一個案例是位於民權路上的「連晟旅行社」,使用1950年代落成的街屋,這棟深長型老屋曾歷經數次翻修,每一代使用者均刻意保留建築的歷史元素,木質窗框與獨特天井設計維持舊式氛圍,本身就喜歡老東西的老闆呂偉正說,「天井上方的透明採光罩年久失修,會漏水,為了不破壞原始風貌,我在上層加上一個透光的遮雨棚,刻意保留老屋的老味道。」
老街屋「照顧」了歷任屋主,也在他們的珍視維護下,保存了跨越時空的生活態度。如今,呂偉正秉持著「款待」台南的心意,提供客製化的遊走老台南文化行程,儘管行事風格低調,卻是真真實實的傳達了在地文化,也保存了老屋歷史,讓更多人藉著旅行感受到老味瀰漫的台南。
自2015年開始,「老屋欣力」優良案例的評選走出台南,希望將友善環境的正確理念擴大範圍推廣至全台灣,基金會認為這也是文化公益的傳承,從一開始著眼於建築歷史上的關注,如今更深層的轉進生活文化的延續與保存,每一個層面都與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期待老屋的正確保存,可以讓我們的城市、國家,展現出更深邃的人文厚度。 □

林檎二手書室的老屋建築為兩層樓雙併透天厝,老闆一手打造出鬧中取靜的社區書屋,融入街區居民生活。

葉東泰賦予老屋新的靈魂,「十八卯」茶屋成為可看、可摸的活博物館。

台南的老味道,因老屋保存而展繹出新的歷史脈絡與生活紋理。

老屋欣力優良案例的評選,自2015年開始走出台南,將友善環境的正確理念推廣至全台,這也是一種文化公益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