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機轉型,中藥行的未來
踅在迪化街上,陳仕哲教我們分辨,店內講究、裝潢不惜重本者,多為店面自有;裝潢較為簡單,則為承租店面的業者。但所有的商家都有著一個明顯共同特色,那就是,它們都是手腕靈活,洞見時局及早轉型的先行者。
這樣的特性,呼應著老街的發展歷程。當1996年,呼應著大稻埕每逢春節前夕自然有的「結市」現象,經過台北市政府的大力行銷,以迪化街為主,結合民俗節慶與行銷宣傳的「年貨大街」一炮而紅。對外,老街從此華麗轉身;對內,原本一度因產業式微而開始討論都更的街區,對傳統街屋的留存與歷史文化的認同逐漸凝聚起了共識。
懷抱著來自大稻埕的榮譽,以及復振傳統產業的使命感,隨著街區走向觀光化,加上消費市場的轉變,以及新世代的陸續接班,還有台北市政府的老店改造輔導,以及本草派對催化的創新動能的挹注,種種因素,讓目前在此營業的店家,莫不使出渾身解數,除了固守原有的客源,也積極地開拓商機。
故此,更鮮明、有系列感的品牌設計包裝競相出爐;日語、英語、中文等多語並行的產品說明時有可見;主打小家庭、單身族群的小包裝產品愈來愈普及;可以打開加熱即食的藥膳調理包、風行於年輕客群之中的紅酒香料包等各種產品,隨著生活習慣、飲食風潮更迭不斷推陳出新。與此同時,不只是線下服務,每家店鋪幾乎已邁向虛實整合,同步拓展電商網購業務。
這些合縱連橫的經營策略,也讓人發現,漢藥跨出國界藩籬後,與異質文化的對比與呼應處處;以及在當代生活中具備的文化、商業潛力,仍不容小覷。
舉例而言,不少外國客人認明,包裝袋上有著鮮明的台灣圖像,商標結合了日出與水波的聯通漢芳,將中藥材媒合西洋香草、藥草,除了販售起花草茶包,也提供細粉,專供手工藝業者製作藥皂。
店面輝煌大器的六安堂,專售高單價的鮑魚、燕窩、花膠、藥膳包,留日歸國的第四代當家也以其人脈優勢,培養起不少日本熟客。
至於黃裕生藥行則將老字號經營得時髦又清新。與插畫家合作的系列包裝,常被年輕人選為婚禮小物;店內也販售牙買加煙燻香料、肯瓊粉等異國香料,並結合南北貨的果乾,推出各種水果香料水配方。
女性當家的黃長生藥行,則有不少母嬰產品,好比專攻產婦或寶寶使用的入浴劑、哺乳茶等。
「能在大稻埕活下來的,都有自己的特色與客群。」陳仕哲說。中藥產業就如大稻埕走過百年的興衰起伏,卻仍屹立不搖至今,在未來,也將以更寬廣、多元的角度,持續守護著台灣人的日常。
被稱作「活的老街」的大稻埕,古老的中藥產業在此轉身,找到與當代人、與跨國文化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