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媒體吹國際風,平面和電子皆然。每週一,國內兩大報「聯合報」和「工商時報」,相繼採取與美國新聞媒體「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合作的方式,推出中英文合刊,讓讀者掌握第一手英文資訊,展現媒體國際化視野。
與這種台灣人和世界接軌的風潮相較,近年電子媒體方面,英語和日語新聞節目紛紛冒出,目的則在於「行銷台灣」,並服務台灣超過50萬的外籍居留人士,讓他們更了解眼前生活的這塊土地。
全球化焦慮,媒體以不同方式反映了現實。然而,環顧亞太各國,英語新聞早已行之有年。即使起步稍晚的台灣,早在1990年代,有線和無線電視頻道也曾經分別製播英語新聞,可惜在收視率不振和缺乏廣告等問題打擊下,這些英語新聞不久就無疾而終。也因此,行政院去年決定以官方力量,推動英語新聞的製作,希望對台灣全球化及外籍人士的在地化,同步產生助益。
對於接下政府委託、製播英語新聞重任的民視團隊而言,近9個月來的不斷變革,毫無疑問象徵著尋找觀眾的冗長、艱辛過程。
農曆年後不久,民視在英語新聞播報時打上中文的新聞標題,小小一個動作,讓收視率上升了25%。
「中文標題吸引的,是把英語新聞當作學習英文管道的本國觀眾,」負責本案成敗的新聞局國內處處長許國能分析。據統計,目前長期居留在台灣的外籍人士(含專案引進的外勞)總數已達50萬,但這些人有多少是國內電視英語新聞的基礎觀眾?其實沒人說的準。
「在台灣的老外分布愈來愈廣,從事的工作、國籍也呈現多樣化,我們還在摸索,」民視英語新聞製作人唐深深說,該節目雖然表面上目標觀眾群──在台灣的外籍人士──十分明顯,製播團隊也不願意把英語新聞經營成全民英檢的加油站,但國內觀眾升高的態勢明顯,令製作團隊無法忽視。
中文字幕嘉惠的是台灣觀眾,但新聞專題的製作,則完全瞄準了老外的胃口:台灣的節慶風貌,美食、景點介紹,甚而台灣特有的高洗腎率專題報導,都讓這些老外覺得自己似乎更瞭解、親近台灣了。
「民視英語新聞的文化報導份量明顯加強,像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改編的《慾望城國》、董陽孜的書法介紹,還有台灣空照展,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報導,」一名在北部大學英語系教書的英國人說。
3月中,民視英語新聞的整體收視率再度上揚20%,製播團隊在大受鼓舞之餘也更確定了,「新聞性」和「生活資訊」兼顧,才是他們的未來方向。
民視英語新聞收視率的上升,捧紅了當家的兩位主播閔傑輝和張嘉欣。
讓世界走進來
和仍處於初生之犢階段的民視相較,於2002年5月開播、這個月即將屆滿3年的無線台華視英語新聞,算是國內電視史上壽命最長的自製英文節目。每天30分鐘的新聞裡,除了時事報導外,也挑選部份內容做為教材,同樣瞄準了英語教學的收視市場。而雖然獨立製播的華視和接受新聞局委託的民視都仍處於賠本的窘境中,但衝著英語新聞營造的國際媒體形象,緊接著也有包括人間衛視等幾家電視台躍躍欲試。
國內英語新聞戰火是否即將點燃尚未可知,但另一方面,來自海外的對手早已是國內英語新聞的最大挑戰。
拜網際網路和衛星傳輸科技發達之賜,包括CNN等國際新聞頻道日益普及,大量國外資訊已是唾手可得。針對在台外籍人士所做的調查也顯示,電視和報紙是他們最主要的新聞來源,依賴比例超過80%。但在電視新聞上,台灣有線電視系統普遍提供美國的CNN有線新聞,無疑是老外們的首選。
CNN挾龐大威勢跨國壓境而來,本土小本經營的英語新聞是否就只能退讓呢?倒也未必。
「來台半年,我一直到最近看了民視英語新聞,才知道發票可以拿來對獎,」南非籍的英文教師蘇西說。沒錯,小自統一發票,大至居留、就業、學中文、醫療到納稅等等,「本地生活資訊」果然是台灣外籍人士最關心的。
「CNN當然是國際新聞的主流,但用心編輯的本地新聞,提供能夠幫助外籍人士在台灣生活的實用資訊,絕對能吸引他們成為忠實觀眾的,」一位在台美籍白領人士建言。
(插圖)
切入在地生活
民視英語新聞從空白中學習,從千分之一的收視率開始成長,滋味雖然苦澀,但從其他電視台也躍躍欲動的態勢看來,成果已經浮現。
不過,英語新聞的精確性要求高,能不能找到中英文俱佳,對台灣的新聞人物和重大新聞事件都有一定認知水準的編輯和記者,往往就是決定節目品質與成敗的關鍵。而回顧該節目開播初期,由於外籍編輯尚未進入狀況,也的確讓報導出現了許多瑕疵。
「就拿五月中旬舉辦的『任務型國代』選舉來說,連許多台灣人都不知道其任務所指為何,我們以外籍人員為主的編譯群卻必須熟悉,而且要用英文做好深入淺出的解釋,」英國籍、國語流利的民視英語新聞代理總編輯李山森舉例。
目前包括編譯及編輯、記者和主播等,民視英語新聞團隊共有20位工作人員,平均具有碩士以上的學歷,素質整齊,在國內電子媒體少見。只是長期看來,如果英語新聞在台灣一直處於沒市場、沒有商業支撐力道的劣勢,那麼人才也不易持續投入。
此外,在國際人才競爭激烈的現實中,比起亞洲各國,我國對外籍人士的「服務」顯然落後一大截。無論是中、港、星、日、韓和東南亞的菲律賓及馬來西亞,這些國家的電視英語新聞或者由官方補助,或者由市場支持,短則幾年、長則數十年的經營,品質甚有可觀,播放的長度也遠遠超過目前台灣兩家電視台的總和。
「許多外國人認為台灣是個人情溫暖而友善的國家,現在我們得更上一層樓,創造『資訊取得』的友善,」新聞局國內處處長許國能說。去年,行政院決定加強「服務在台外籍人士」,每年以6700萬的預算製作電視英語新聞就是其中一項具體政策,也希望能儘速追趕與亞洲其他國家的距離,把全球化發展的「基本配備」整建起來。
擁有無線、有線雙頻道和龐大的新聞團隊,民視製作英語新聞固有其優勢,但經驗的缺乏卻需時間來補足。
提供「國際級」新聞
除了方便外國人取得在地資訊外,作為媒體人,民視團隊還有更遠大的企圖,希望能以「國際級」新聞的深度與嚴謹度為標竿,在台灣電視新聞亂象中樹立一種不同的風格。
5月初,諧星藝人倪敏然自殺的消息攻佔了國內電視新聞多日,從婚外情踢爆、個人情史,一直到種種靈異傳聞,幾乎是24小時疲勞轟炸。相對照下,民視英語新聞前後只有3則報導,除了事發當時和葬禮當天的新聞外,另外一則相關報導則是──「台灣媒體對於這件事的看法」。
「台灣電視的新聞品味,實在讓許多老外不敢恭維,」具有多年中文新聞製作經驗的唐深深指出,為了讓老外留下對台灣、及對台灣媒體的好印象,類似其他有線新聞台走極端,強調腥、色、羶的新聞題材,在這裡幾乎完全看不到,顯見英語新聞不譁眾取寵的專業自主性。
除了題材和風格,落實到執行,每個細節都要仔細推敲。「要不要加中文標題和英文字幕?旁白配音要如何才有真實感?觀眾的設定取向不同,製作上也非常不同,」代理總編輯李山森說。
在國內,電視新聞通常由記者先撰寫文字稿,再依稿進棚剪接影帶;然而,民視的作業方式卻是由編輯和譯者一起看過帶子,再根據帶子「寫故事」,等於是先視訊再文字,翻轉了流程。「特別是台灣一般的新聞都以人物訪問為主,鏡頭看起來很『乾』,」李山森認為。
而為了凸顯民視觀點,目前僅有4位本國籍記者編制的英語新聞也增加了自製報導的數量,每天大約17則的新聞中,三分之一為民視團隊自製。「在外電使用上,也儘量參考使用歐洲來源,以呈現不同於美國的觀點,」李山森解釋。
今年326,台灣的「反反分裂法」大遊行,吸引了國際媒體競相報導,其中包括CNN在內的電子媒體紛紛剪接民視報導,等於引用了民視的觀點。
加強製作新聞專題後,民視每週「投稿」到CNN,從反反分裂法遊行到連宋訪問大陸,甚而台灣特有的媽祖信仰都因而躍上國際主流媒體,在難得的世界媒體舞台上,增加了台灣的曝光度,並得以呈現台灣視角。
「從服務外國人到呈現台灣自主觀點,英語新聞的製作是台灣國際化的必修課程,長遠來看,絕對值得!」從不看台灣電視到每晚準時開機,來自美國的柯強盛這麼總結。
英語新聞,各台大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