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奇珍
十年間,考古學家在南迴鐵路工程下發動搶救,一個探坑挖過一個探坑;一層一層地仔細清理記錄,一個埋藏千年的古聚落於是呈現眼前。大小黑色石板拼成的地板,礫石疊高的石牆結構,圓形的貯藏石窖,可以想見當時成列的家屋,依稀可見遠古人類起居的生活樣貌。
而再往下的地層裡,聚集成群的石板棺,數量超過兩千多具。量身訂作的石板棺,全部都是東北、西南走向,腳朝著都蘭山。裡面大多安葬著一位仰身直肢的死者,少數的石棺埋藏多位死者,有的多達十五位,可能是先後放入的家族成員。棺木中數量差異相當大的精美陪葬物,顯示死者的不同階級。
卑南遺址的備受矚目,不僅在於它的大與完整。石板的取得與大量精良玉器的製作,更進一步說明這個民族的文明與智慧。
卑南文化公園的考古現場裡,考古工作人員拿著小平鏟、小刷子,蹲跪在一格一格的遺址內仔細地挖掘。現場邊,還有許多工作人員,對挖掘出來的數萬陶片、石器進行清洗。
每一片大小石片,工作人員都小心不放過。「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些板岩碎片,因為板岩並不產於當地,而是來自更遠的中央山脈,是判斷遺址的重要線索,」文化公園研究助理楊淑玲解釋。史前人類,如何翻山越嶺,深入中央山脈,以簡單的工具,取下巨型石板搬運到臨海的卑南來,推測應該是以鹿野溪運送下來。
博物館裡,收藏有一件最特殊的「人獸形玉玦耳飾」,是兩個人形頭上頂著一隻獸,製作精美細膩,傳達著人與神靈動物的溝通,堪稱是國寶級文物。與這人獸形玉玦耳飾一模一樣的文物,在南台灣的墾丁與北台灣的圓山遺址都有出土,可見遠古的史前人類就有貿易或是婚嫁的往來。其他包括玉環、喇叭型臂環、玉管(最長的有二十九公分)、玉鈴、玉簪、各種造型的玉玦耳飾,樣式繁多、造型豐富,是人類藝術的奇蹟。
每一步都是史前文化
站在今天卑南文化公園的瞭望台往下望,一片碧草如茵。「踩在這片土地上,下面可是埋藏了一個二千到五千年的人類聚落呢!」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臧振華希望人們帶點想像力進入卑南文化公園。
出土文物告訴人們這裡曾是一個繁華聚落,卑南人溯溪到上游開採板岩,並以溪水直接運送到聚落儲藏加工。他們到海岸山脈搬取質地較軟的火山凝灰岩,鑿成大石臼。到花蓮豐田取得玉材,磨製成精緻的飾品。
深入地下,上面鑿穿兩個洞的高大巨石為主要柱子,下面舖著石板地面,住屋相連毗鄰的卑南人,種植小米也狩獵,以石頭製成鋤、斧、刀、茅。卑南人在成年後,有拔牙的習俗,因而百分之九十五的遺骨都少了兩顆犬齒。逝去的親人,就葬在住屋附近,魂魄和親人常伴。
對於卑南遺址的台灣先民,文物解讀了若干生活形態,卻留下更多的疑問?他們究竟來自何方?日後為何成為廢墟一片?與數千年後馳騁在這片荒野的台灣原住民有何關連?豐富的卑南文化不僅是台灣史前文化重要的一節,也提供整個南島語系眾多線索,靜靜等待人們來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