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來我家泡湯吧!

來我家泡湯吧!

瀧乃湯裡的百年澡堂文化

文‧陳群芳  圖‧林格立

2024 12月

瀧乃湯裡的男湯浴池是日治時期保留至今,使用在地的唭哩岸石打造,維持著古色古香的樣貌。

不同於新北投捷運站周邊商店林立的繁華,位於光明路上的瀧乃湯溫泉浴場,像是一處與世隔絕的時光寶盒。踏入瀧乃湯,回到百年前的傳統浴場,這裡沒有現代溫泉設施的華麗裝潢,只有質樸的木頭結構和熱氣縈繞,以及庶民泡湯的日常。

在北投的溫泉浴場、旅館尚未蓬勃前,早期到北投泡溫泉其實都是泡野溪溫泉,北投溪注入地熱谷的溫泉暖暖流洩,因地形高低差形成五個溪瀧,「瀧」意指小瀑布,從下游到上游依序是第一瀧、第二瀧……,越往下游溫泉溫度逐漸降低,北投溫泉博物館旁的第一瀧到瀧乃湯旁的第二瀧,就是以前最好的野溪溫泉浴場,文史工作者楊燁指出,這個地方就是台灣溫泉文化的起源地。

百年老湯

楊燁表示,根據文獻,瀧乃湯現在的位置,即是1898年建造的台灣總督府陸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的病院溫泉浴室。而後衛戍病院暫時卸除了軍事用途,病院浴室也改由台灣婦人慈善會接手經營,並找來鐵道部重新建設為公共浴場。1907年浴場對外開放,由於是婦人慈善會經營而被稱作慈善浴場,又因為是委託鐵道部建設,也被叫做鐵之湯,台灣人則以台語稱呼為三仙間,「三仙」音同台語的「三錢」,形容浴場的平價收費。「但不論是哪個名稱,這個地方正式的名字叫做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是北投第一代公共浴場。

這下好了,豈不跟由台北廳興建、現作為溫泉博物館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撞了名?所以當1913年官方的公共浴場完工,原本由民間婦人慈善會經營的公共浴場則改名「瀧乃湯」,沿用至今。

戰後瀧乃湯的經營被官方釋出標售,由原本在台北車站經營旅館的林添漢標得,便從1950年代經營至今超過一甲子,現已傳承至第三代林佳慧和她的姐妹。

對林佳慧而言,從出生就是爺爺奶奶在經營,這裡就是家,是她長大的地方。三代人一起住在瀧乃湯的屋子裡,在林佳慧的認知裡,洗澡就是在住家的小浴池,而媽媽忙的時候,會叫她去大眾池跟婆婆媽媽們一起泡湯,很早就習慣裸裎相見的林佳慧,笑說自己從小就被看光光。「小時候我們會在浴池旁洗漱,有時候還會不小心掉進溫泉池裡。」這些回憶林佳慧仍歷歷在目。

歷經不同時代的經營,瀧乃湯的建築也有著修補的痕跡,2016年時第三代接棒,林家姐妹商議整修,保留屋子的木頭結構,將原本鐵皮補丁的屋頂翻修,老屋新生後,反而更有時代的韻味。林佳慧表示,因為這個地方最早是軍方療養使用,所以早期只有男湯,瀧乃湯的男湯池也一直保持著最古老的樣貌,「所以我不會說我們是百年老店,而是百年老湯。」

瀧乃湯為日治時期的北投第一代公共浴場,圖為它戰後的模樣。(楊燁提供)

澡堂交誼廳

結束一天的忙碌,洗個熱水澡,除卻一身疲憊,很是享受,然而大眾澡堂不僅能洗澡,還是個可社交、忘卻煩惱的異次元空間。

林佳慧表示,瀧乃湯的水源來自地熱谷的青磺溫泉,從源頭流到這裡還有50~60℃,不像有些溫泉水還需要加熱,瀧乃湯要做的反而是降溫。水溫42~46℃,因為是偏燙的泉池,所以對初嘗試的人來說,可能不太習慣,不過瀧乃湯有許多從年輕泡到老的資深湯客,喜歡越燙越好,溫度不夠高還會不開心呢!

這些資深湯客,林佳慧暱稱為老湯客,「有時候來泡湯,還會送我們野菜。」他們一週光顧三次,走進浴室彼此會熟稔打招呼,邊泡湯邊聊著生活大小事,遇到新手湯客還會幫忙提點:進池前要先將身體洗淨;青磺泉的泉質酸對皮膚較為刺激,要避免碰到臉;泡個五分鐘就起來喝水休息一下。林佳慧笑說,老湯客其實就像我們的幹部,會幫忙維持秩序,有時候當天最後一批的老湯客,還會幫忙清掃。這些一點一滴的日常光景,形塑出暖心的澡堂文化,林佳慧比喻,如果溫泉飯店像是百貨公司,那麼瀧乃湯就像是浴場界的雜貨店,充滿人情味。

瀧乃湯庭園裡的紀念碑,為日治時期日本皇太子造訪北投的見證。

歡迎回家

不僅湯客們把瀧乃湯當成自己家般照顧,林氏家族在此生活,對瀧乃湯有很深的情感,在做規劃時,也都是以要讓家更舒適為出發點。像是新增的足湯,起初是林佳慧在日本旅遊得到靈感,覺得平常泡泡足浴對身體好,於是在自家庭院設了個足湯池,後來林佳慧有時間的餘裕,才規劃成瀧萱坊對外開放。

三五好友坐在日式木屋的長廊上愜意地泡腳、聊天,還能邊享用台灣食材製作的點心,南投高山茶、木柵鐵觀音、溫泉蛋、鯛魚燒等。林佳慧說,瀧乃湯有許多遊客,也常被誤認是公家的觀光資訊站,更要準備具台灣特色的餐點,「我想要帶給大家能了解台灣文化的東西。」

泡完湯,到瀧乃湯的庭園看看日治時期日本皇太子裕仁(即昭和天皇)曾到訪北投的「皇太子殿下御渡涉紀念碑」,或是坐在庭院吹著涼風,聽著樹濤聲,彷彿在對旅人說──「歡迎回家」。

瀧乃湯新增的瀧萱坊,遊客可以坐在長廊上愜意地泡腳、聊天,享用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