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東搭飛機約二十分鐘就來到蘭嶼,短短旅程,卻將人帶進了與台灣本島完全不同的時空。
飛魚文化
蘭嶼原住民自稱為達悟族(Tao),是蘭嶼(人之島Pongso No Tao)的簡稱,島上有七個村落,四千多人。達悟人與台灣本島原住民同屬南島語族,由於居地孤懸海中,是全台原住族群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一族。
春、夏之間的「飛魚祭」是最為世人熟知的蘭嶼傳統。洄游性的飛魚,是上天賜予達悟人重要的食物來源,全年歲時祭儀多半配合撈捕飛魚的活動運行,不僅醞釀出獨特的曆法和生活方式,在建築、造船、生活器具上也都發展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每年從達悟族曆二月(陽曆六、七月)飛魚季展開,直到五月(陽曆八、九月)飛魚撈捕活動結束,正是一段完整海洋文化的展現,吸引了許多人類學者前往研究。
根據中研院人類學者的觀察,達悟族將食物中所佔比重極高的魚類,依食用時間不同加以分類,從自然時間來論,魚類分成春天魚與礁岩魚。春天魚即春天時洄游至蘭嶼的季節性魚類,如:飛魚、鬼頭刀、鮪魚,達悟人春季以獵取這些洄游魚為主。洄游魚類被認為平日與天神同住於天界,只有在春天才從天上下來供達悟人捕食,季節結束後又返回天界,因此洄游魚類是神聖的,撈捕、食用上,有許多相關儀式與禁忌。
從社會時間與性別因素上,達悟人又將魚類分成數類,每個人依其性別及社會時間選擇適合的食用魚類。這套分類中主要將魚分為不論性別都能吃的「好魚」、只有男性能吃的「壞魚」,與只有祖父級男性才能吃的「老人魚」。其次還有適合孕婦、哺育幼兒的婦女、妻子懷孕的男子、有哺乳兒的父親、男童、女童等人生不同發展階段食用的魚。
與自然合一
除遵守獵捕與食用魚產的規範,達悟族也由捕魚的最重要工具──漁船,發展出複雜的社會網絡。比如每個男人都必須參加以船組為主的社會組織。而達悟族拼船造型獨特,樣式繁多,裝飾華麗,更展現了達悟人的藝術天分。拼船可以粗分為平面船和雕飾船,船上的幾何紋樣多塗上取自天然材料的紅、黑、白三色。
新船下水亦是蘭嶼整體漁撈文化中的重要儀式。每回新船下水得消耗上千斤水芋、宰殺十數頭的豬和小羊,由此也開出了高度儀式性的水芋文化。比如視親朋好友的多寡決定種植芋頭的數量,新船下水典禮須陳列禮芋於船上;新屋落成時,也須放置禮芋於屋頂及屋側。
籠罩在熱帶海洋性氣候之下的蘭嶼,天氣炎熱,又位於颱風要衝,因此聚落多背山面海,於海岸平坦緩坡地發展出半穴居式的住屋,房屋冬暖夏涼。在蓋屋之前,達悟人更預先就做好排水系統,排水口以石頭遮掩,從外觀上很難看出。主屋入口旁豎著「靠背石」,達悟人常靠坐在石頭前面聊天,一家有幾個人就放幾個石頭,家裡有人過世,就推倒其中一個石頭。
善於利用自然形勢營造舒適、人性生活的達悟人,有說不完的原住民文化故事,由火山組成的大、小蘭嶼更有著豐富的火山地景。作為「人文、自然」兼具的世界雙遺產,蘭嶼當之無愧,但在文建會世界遺產評選委員眼中,近世的人為干擾,包括旅遊行為造成的污染與核廢料儲存,卻成為世界遺產的污點。「必須進行遊客承載量管控、與移除核廢料,蘭嶼才可能符合它世外桃源的美名,」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王鑫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