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嶼是澎湖六十四座島嶼中的第二大島,位於澎湖群島西邊。島形狹長,宛若海馬,北以跨海大橋與白沙島相接,南端與馬公相望,合抱成一個圓形的內海。由於是大型船隻進入馬公與台灣的最前端,古來就是軍事要地,留下眾多古堡、地道、砲台,訴說著歷史戰役的傳奇。
近半世紀以來,戰火煙硝散去,遺跡成為觀光景點。近年來備受矚目、台澎第一個國家聚落保護區的西嶼鄉二崁村,在村民的齊心努力下,自力完成了四座特色別具的博物館。生氣相通的傳統建築群,親切問好的宗族鄰里,還有寬闊蔚藍的天空,一碧如洗的大海,吸引離鄉遊子回家,也帶來越來越多的觀光客。
穿過跨海大橋,一座兩層樓高的漁翁塑像聳立,西嶼鄉的古稱「漁翁島」不言自明。一路向南,自然風景、人文景觀串成一條豐富的旅遊線。「要說澎湖的觀光景點,主要大都在西嶼鄉,」鄉長呂政黨表示。
風景名勝眾多的西嶼鄉,總面積為十八.七一四平方公里,人口約八千三百人,總計十一個村莊,古來以漁業為生。
在面積最大的竹灣村裡,供奉關聖帝君的大義宮,闢有深長而曲折的山洞景觀。具體而微呈現澎湖風貌的小門嶼,盡納澎湖天人菊、白沙灘、柱狀玄武岩等特殊景觀,還有以珊瑚礁<=石交叉堆疊、防風用的蜂巢田。小門嶼北端的鯨魚洞,因受季風與海洋的侵襲,形成一個自然相通的洞穴,遠遠望去,彷如一隻靠岸的鯨魚。至於行政中心池東村的大果葉海岸,石柱岩壁巍峨壯觀,節理分明。人口最少的二崁村,因為有傳統聚落保存區與三級古蹟陳家古宅,反而聲名遠播。最南端的外垵村,漁港大,漁船多,是本鄉人口最多、經濟力最強的村落。村民信仰中心的溫王廟,每年元宵,港內漁船都會同時點燈,形成獨一無二的「海上燈會」。村邊的一級古蹟西台古堡與二級古蹟西嶼燈塔說明著西嶼海上戰略地位的重要。
西嶼有戰事
西嶼為澎湖屏蔽,語出《台灣通史》。自三國以來,就有中國經略跡象,元朝末年澎湖設巡檢司,西嶼亦含括在內,開發歷史早於台灣本島。
佔地八公頃的西台古堡,門洞上嵌著李鴻章親題「西台古堡」的石額。穿過洞門,隧道式隱密幽深的營房、彈藥庫等四通八達。隧道上的高地,作為海防砲台,居高臨下,扼守進入澎湖內海的咽喉。
光緒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年),中法戰爭中,法國將軍孤拔率領遠東戰艦攻佔台澎。中法合議之後,有鑑於西嶼之重要,清廷花費萬餘銀兩購置大砲四門,扼守台澎咽喉。
中日甲午戰爭,日軍進攻澎湖,西嶼西台發揮強大火力,與日軍激烈對抗,最後日軍登上西嶼,清軍乃銷毀大砲零件,免為敵用。今天,站在視野寬廣的古堡上,彷彿還可看到船艦行過,依稀聽得砲聲隆隆,歷史幽情油然自發。
「除了西嶼西台,還有另一座東台古堡,因為是軍事要地尚未開放。事實上,西嶼到處都是軍事要地,內垵村前一陣子還挖出日據時代的戰備地道呢,」村長呂正黨表示,如果好好規畫開發,會是一個充滿歷史感又刺激的軍事探密之旅。
站在西嶼尾端,白色的西嶼燈塔是過去往來廈門、澎湖、台灣船隻的指引,現在依然是澎湖西部海域漁民晚上作業的指標,而這裡更是眺望澎湖八景「西嶼落霞」的絕佳位置。由於西嶼西方盡是無際汪洋,夕陽西下,當一輪紅日沒入湛藍大海,五光十彩,氣象萬千,非身歷其境無法體會。
近年來,傳統漁業逐漸式微,然而以漁業為生的漁翁島,反而脫胎換骨,躍上國際舞台。
漁翁島、海鱺鄉
民國八十二年,我國成功以人工催熟培育海鱺魚苗,領先世界各國,並在西嶼鄉內垵及竹灣海域養殖,成為國內最具規模的海上牧場。海鱺是一種肉質鮮美的珍貴魚類,廣受美國、日本老饕喜愛,一年估計有五億元產值,讓西嶼名利雙收,馳名國際。
海鱺生性好食,投餌餵食之際,萬頭鑽動,如千軍萬馬,極為壯觀。西嶼人腦筋動得快,搭配觀光旅遊,還推出海鱺餵食秀、海上箱網垂釣,希望能挽留觀光客在西嶼停留的腳步,增加鄉民收入。
男性出海捕魚,女性則在乾旱、貧瘠的土地上種些花生、高粱等作物,農作中發展出抒發情感的「褒歌」,經現任澎湖文化局秘書的西嶼鄉民洪敏聰收集,並加以編劇,在二崁訓練出一支平均年齡近七十歲的「褒歌團」,年初在台北市政府主辦的「亞太文化之都」藝文活動上,大出鋒頭。
古厝新生
阿媽級褒歌團來自二崁村,是西嶼鄉新興歷史旅遊景點,老建築群保存完整,兼具傳統風情與現代思維,也是第一個國家聚落保護區。
早在民國七十八年,文建會規劃「二崁聚落保存」計畫後,面積約一.四公頃,五十來戶住民多屬陳姓宗族的二崁村,很快就一致贊成整個聚落的保存計畫。
清朝中葉,陳姓祖先自金門來到西嶼落腳。家族開枝散葉,民國前一年,陳領、陳邦兄弟經營中藥材致富。家族合力興建了一棟外門仿南洋風格、內部仍是傳統合院的陳家大厝,建材融合洗石子、花磚等新式建材與澎湖傳統的玄武岩、<=石,可說是澎湖傳統民宅建築史的最佳見證。
民國五十九年,連結西嶼島和馬公、白沙島的跨海大橋落成,意外地,反倒加快年輕人外流的速度。「一半搬去馬公,一半搬去高雄,」二崁協進會理事長、本身也在七歲隨父親移居高雄的陳榮一感嘆,剛開始許多人年節時還會回來拜公媽(祖先),到後來,「連公媽都請走了。」原本就是西嶼鄉最小村落的二崁,從二、三百人走到只剩六、七十多人,許多有前院、水井的房子一棟棟空了下來,乃至傾圮毀壞。
幸而,在國家用心保存二崁聚落建築的同時,二崁鄉親也動員了起來,吸引了不少人回鄉一同打造美麗新故鄉,讓二崁聚落「活」著保存下來,「我們想保存的不僅是房子,而是二崁人與歲時合一的生活方式,」五年前,帶著妻小,從台北天母回鄉定居的副理事長陳進時表示。
家家博物館
首先他們以無人居住的古厝為館,收集村中珍貴的清代公陀、除煞的飛虎旗、古村廟二興宮的建材,並動員全村大小,搬出家中珍藏的燭台、古甕、風鼓機、搖籃等,成立了二崁的「傳統館」。接著,成立的「潮間帶館」,從外觀設計布置到內容展品陳列,全部自己來,「你知道嗎?潮間帶館我們總共花了多少錢?」理事長陳榮一驕傲地表示:「才五萬元不到!」
從潮間帶館門口經過,沒有人不被它吸引。漂流木搭建的圍籬與棚架,掛著寶藍、翠綠玻璃製的漁網浮球。庭院內,遍鋪著海邊細碎的白色珊瑚礁石,上面以玄武岩堆疊成一座心型石滬。「這一個石滬的堆疊,搜索出了二崁人的共同記憶,」陳榮一表示,潮間帶是最好的貝類及礁石魚群的生長地,養活了很多的二崁人。
「為了扛漂流木,有的村民摔得黑青,有的肩膀脫皮,我的收穫最大,去掉了多年來拋之不去的『游泳圈』,整個人瘦了一圈,」五十一年次的陳進時笑著說。
「我們的想法是,家家都是博物館,人人都是藝術家,」另一位秘書長才桂香表示。才姓也是西嶼鄉的「特產」,原是施琅後代,怕人認出而改姓方,後來又改為才,只要姓才,一定都是澎湖西嶼鄉內垵人。
二崁村目前除了已經完成的傳統博物館、潮間帶館、常民生活文化館、多桑(父親)紀念館,正在動起來的還有漢藥博物館、海蟑螂生態館,未來還有小陶館、褒歌館等等。潮間帶館有學問通海的「海博士」仰東伯,精通水族學問。褒歌館有褒歌第一的問婆,每個館雖然規模都不大,卻特色獨具,人味十足。
回鄉逛大街
走進「常民生活文化館」,三房兩廳的古厝,有花園、中庭、天井,還有天台。牆外釘著大大小小各種石臼,分別從前是牛、羊、豬的不同食器。走進屋內,牆上掛著現代油畫,舊式的碗櫥上,精緻的瓶瓶罐罐也像一件裝置藝術。不論坐在哪一個角落,都讓人沈浸其中,不想起身。
「生活品味不需花大錢,只要靜下心來,好好體會,自然可以建構自己獨特的美學,」主人陳進時表示。原來,這常民生活文化館就是他的家,原本是日本懷石料理大師傅的他,回鄉以後,從事水產運輸工作。一旁忙著作菜招呼客人的陳太太也說:「安心,在這裡,我從來就不需要擔心孩子在哪裡。」餘暇經常在小村落散步,和村民聊天的她笑著說:「有朋友問我,住在這裡沒得逛街,會不會無聊?怎麼會,在這裡逛街不必花錢,隨時有親切的問好,經常還有土仁(花生)粿可以吃,收穫更多。」
元宵節的傍晚,二崁村掛起長串的紅燈籠,家家戶戶拿出看家本領,推出中藥熬煮的八珍膏雞湯麵線、南瓜蒸餃、還有海鱺生魚片、土仁粿、炸棗等傳統美食,讓進來的遊客幾乎都在這裡停留大半天,不忍離去。
「過去,二崁人回鄉,都要從台灣大包小包的帶回各種等路(禮物),現在反倒是澎湖的各種特產廣受台灣親戚的喜愛,每次去高雄,行李都要裝得滿滿的,」陳榮一表示。
潮間帶館前,一棵枯槁的木麻黃,最近吐出新綠的嫩芽。從軍事要塞到觀光勝地,從漁翁島到海鱺鄉,從古厝傾圮到老樹新生。靜處海角的西嶼,正以其豐富的人文內在與純淨的自然外在,向遊人與遊子招手。
p.098
風強土旱,西嶼鄉人以珊瑚礁<=石堆疊出特色別具的「蜂巢田」防風,婦女們一擔一擔挑水灌溉,可見澎湖群島堅韌的民風。
p.100
西台古堡附近這一座水泥作的「餌砲」,是日據時代欺敵用的遺跡,訴說著西嶼鄉早期軍事要塞的地位。
p.101
說起澎湖縣的觀光景點,大多集中在西嶼。因為季風與海洋侵襲而形成的鯨魚洞,是聽潮的好地方。
p.102
少小離家老大回,二崁協進會理事長陳榮一(右〉與副理事長陳進時,都是老厝新生的靈魂人物。
p.102
船舵、魚燈、魚錨製造工具……,「潮間帶館」裡的展品,全都來自村民的貢獻。
p.103
漂流木的籬笆,珊瑚礁鋪成的庭園,還有一座小型的石滬。村民自力打造的潮間帶館讓人眼前一亮。
p.104
元宵節,許多二崁村民擺攤招待觀光客,這一攤海鱺生魚片最是味鮮。
p.105
以中藥材為生的陳姓祖先,從金門來到西嶼鄉二崁村落腳。這一個古建築保存完整、文化氣息濃厚的宗族村落,是今天台澎第一個國家聚落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