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必須在全世界最高的台北一○一大樓頂樓工作一個月,所需的食物、飲水必須自己徒步揹負上樓,所有現代化的享受都付之闕如,這樣的工作,你願意接受嗎?
在玉山氣象站工作,就必須具備螞蟻負重般的體力與耐力,而且玉山北峰的高度是台北一○一大樓的七•五倍,部分路段崎嶇陡峭,就連手腳並用也還是處處驚險,不由得讓人對這群長年在此服務的台灣氣象站尖兵,致上最高敬意了。
春暖花開的季節,記者隨玉山氣象站人員上山,已服務十年的技士謝新添表示,每次上山輪值,通常是三個人一組(一名技士加兩名工友,同事間以「助理」稱呼工友),技士每個月輪調一次,助理則半個月輪調一次,輪到上山當值時,就必須把半個月所需的食物、氣象記錄紙、儀器以及私人物品,三個人分配後揹上北峰。基本上每個人要分擔三十到四十公斤,體能狀況好的原住民助理,則可以揹到五十公斤。
一九九五年,剛滿三個月的「小雄」被帶上山,由於物資不充裕,同事間有時還會為了小雄的食物起爭執,第二年賴主任才將小雄納入編制,每個月有五百元薪資,用來購買狗食。平常小雄威風凜凜地巡視玉山站,也是工作人員寂寞時的最佳玩伴。
螞蟻負重,迢迢上班路
在隨高度遞減的稀薄氧氣與寸步難行的腫痛雙腳拖累下,謝新添解說的語音夾雜在記者的喘息聲中,聽來有點失真,「應該快到了吧?」這不知已是多少次的詢問。好不容易走了八•五公里的山路抵達排雲山莊,稍作休息,隨即又動身前往四•三公里遠的目的地──玉山北峰氣象站。
癱坐在玉山氣象站前的空地上,我們必須非常努力地呼吸:與平地相比,山區高度每升高一千公尺,空氣中的氧氣量就減少百分之十;北峰標高3858公尺,空氣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地的百分之六十二,即連坐著,也感到缺氧頭暈。
「如果需要補給的東西很多,無法一次揹上山,兩名助理在休息個兩三天後,會再下山添補;通常清晨五點從北峰出發,約莫上午九點到達塔塔加鞍部,收取了由阿里山辦公室同事運載來的補給品後,又馬不停蹄上路,在當天回到北峰。」謝新添卸下裝備後說。
由於所有的補給品都必須靠人力一步一步地揹負上山,因此助理的人選會優先選擇熟悉山路、體能較佳的原住民,又因考量儲存問題,菜色的選擇相當有限,遇有偏食習慣的人,看到不喜歡的菜色,難免嘀咕,但長年下來,對粗茶淡飯也都甘之如飴了。
一九九七年直昇機運補木炭到玉山站後,助理才免去上下溪谷撿拾柴火的辛勞,同事間也不必為了燒幾塊木柴而劍拔弩張了。
取暖動肝火
火爐裡點燃幾塊亮黑的木炭,一面燒開水一面取暖;五月下旬,平地溫度有時高達攝氏三十度,但入夜後的北峰只有四、五度,寒風呼嘯,因此毛衣、毛帽、毛襪都成了四季常備的基本裝備,「直到一九九七年十一月,才有直昇機吊掛第一批木炭到玉山氣象站,在此之前,我們可都是自己去撿拾柴火的喔,」謝新添說。
平常隨手一按就能打開電源,瓦斯也不虞匱乏的現代社會,很難想像,一九九○年代的玉山氣象站,為了點燃一塊柴火竟會引起爭執。原來氣象局每年都編列預算,僱工將一年份十二桶瓦斯揹上山,每組工作人員每月只能用一桶二十公斤裝的瓦斯,因此大多拿來炒菜,至於煮飯、燒開水,以及冬天禦寒所需柴火的準備工作,就落在助理身上。
兩人一組的助理,通常會到距離觀測站約兩百公尺,垂直坡度達六、七十度、落差約一千公尺,全程近兩公里的山谷中鋸枯木、撿枯枝,由於雪季時根本無法出門,因此雪季前助理們就必須勤於囤積柴火,否則到了冬天挨起凍來手腳長瘡,那可真是苦不堪言。
再說,每組助理只能使用自己撿拾的柴火,因此每燒一塊木柴都要斤斤計較,摩擦、爭執時有所聞。為了減少因柴火引發的「火氣」,最後經由長官裁示,明定開爐、熄火的時間,最後再改為訂購木炭上山,這才免去劍拔弩張的衝突場面。
除了烤肉外,一般人很少有機會使用木炭,也不清楚木炭的價錢,現在不妨讓我們精算一下:一公斤木炭市價約十元,一年份三千公斤總價三萬元;用直昇機一次吊掛上山,每七百公斤要價二十二萬元,三千公斤就將近九十五萬元;加上事前運輸等費用,一公斤木炭運到北峰後,「身價」已高達三百多元,因此直到今天,燃燒炭火仍須精打細算,一塊都不敢浪費。
東亞最高峰的玉山主峰,讓人想起日籍探險家鹿野忠雄在攀登玉山後寫下:「我最大的快樂是:在與世隔絕的原始森林中,被森林溫柔地擁抱著,享受森林永恆的寂靜和溫柔的觸摸感。」圖為玉山北峰氣象站遠眺一景。
秉燭夜讀,苦中作樂
在玉山氣象站任職二十幾年的技士李台軍回憶:「早年氣象站沒有電力,只能利用汽油發電機,為傳送電訊用的電池充電。到了晚上就依賴月光、燭光,當時我還在空中行專進修,每天晚上都秉燭夜讀到深夜呢!」
直到一九八九年,中央氣象局為推動測報業務自動化,委託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評估並規劃、承製了一套高山用的太陽能系統。為了運送龐大的太陽能光電板,交通部特別商請國防部指派空軍四五五聯隊,以S-700直昇機協助運載各項器材達兩萬餘公斤,計飛行三十九架次,在一九九○年底建置完成。
由於當時的太陽能光電系統並不穩定,所儲備的電量供氣象儀器優先使用,民生用電次要,工作人員連電視也是看一段新聞後就趕緊關機。太陽能光電系統除了得看老天爺陰晴不定的臉色外,到了冬季,駐守人員還得忍受低溫,清除太陽能板上的「霧淞」。
所謂「霧淞」,是指濃霧中的水分遇冷凝結,碰到固體時會黏附在固體的迎風面上,如果不及時加以清除,就會不斷堆積,小小一根鐵絲甚至能凝結成冰柱。而太陽能板表面只要覆蓋一層薄薄的霧淞,就無法收集陽光、儲存電力,所以冬天遇上濃霧時,駐守人員一天至少要清除三次以上,氣象站主任賴景祥表示:「清除霧淞非常辛苦,濃霧季節風速相當大,在室外體溫降得很快,雙手常凍到僵硬不聽使喚。」
二○○○年玉山氣象站整建工程完成,原本三十坪的木造房舍擴建成五十坪的鋼骨鐵皮屋,又增添了一些新儀器如即時影像系統等,太陽能光電板和儲電瓶也增加,電力供應獲得改善。但長年處在資源匱乏的情形下,駐守人員已養成節約能源的習慣,偏偏很多前來借住、考察或研究的人,進了房間順手就開大燈,離開時又不隨手關燈,工作人員也只能在客人走後扮起「管家」,一一善後。
一九九○年,中央氣象局委託工研院能資所,在玉山氣象站設置太陽能光電板系統,經多次增設,儲電量勉強能供應日益增加的現代化氣象儀器設備。左圖前藍色面板即為太陽能光電板。
省水大作戰
在玉山北峰逛完一圈,喝下工作人員盛情端來的熱湯,倦意也席捲全身,在走了八個多小時的山路後,只想好好洗個熱水澡上床睡覺,但是在北峰,洗熱水澡也是種奢望。
玉山氣象站位於北峰頂端,水源幾乎完全仰賴降雨和降雪,日本人於一九四三年興建氣象站時,在地下室砌有可以儲存十噸水量的水泥槽,無奈槽體已老舊龜裂、滲漏嚴重,儲水量一度只剩下兩、三噸。
儘管儲水槽滲漏問題嚴重,但總算是儲水的專用設備,不像設在屋外的蓄水池,雖然加蓋,還是經常有翻找食物的黃鼠狼或老鼠不慎跌落,看著池裡的動物浮屍,駐守人員也只能忍著噁心將屍體打撈上來,把水煮沸後繼續食用。
這樣的窘境直到一九九六年賴景祥主任上任,才撥款買了十二個可以裝一噸水量的白鐵桶,僱工揹上北峰,總算實際改善儲水問題。其後玉山氣象站整建時,儲水槽也更新擴建,勉強達到安全儲水量,但工作人員仍然不敢大意。「儲水槽再大,萬一半年沒雨沒雪怎麼辦?」謝新添還記得有一年除夕夜,氣象站只剩一桶六十公升裝的礦泉水,助理只得連夜下山揹水,因此迄今他對於用水仍堅持要嚴格管控。
在北峰,每天個人衛生必用的水就是刷牙、擦臉,偶爾洗洗腳,至於洗澡,通常一星期一次,到了秋冬枯水期,甚至一個月才洗一次,而且是三分鐘就結束的「戰鬥澡」,一來缺水,二來也是捨不得耗用炭火燒熱水。
東亞最高峰的玉山主峰,讓人想起日籍探險家鹿野忠雄在攀登玉山後寫下:「我最大的快樂是:在與世隔絕的原始森林中,被森林溫柔地擁抱著,享受森林永恆的寂靜和溫柔的觸摸感。」
睡前「心理建設」
夜深了,當記者忍著一身汗臭,拖著累得幾乎張不開的雙眼,在打開房門的那一刻,卻有誤闖「冷藏室」的錯愕──這麼冷的地方,應該是冰箱而不是房間吧?
睡前助理們就半開玩笑地提及,曾有申請到玉山作研究的學者借住在氣象站,夜裡進入房間後隨即氣急敗壞地衝出來大叫:「棉被都是冰的,這叫我怎麼睡?」駐守人員面面相覷,無言以對,「棉被是冰的?我們每天都是這樣睡的啊,習慣就好了嘛!」原來這聽似不經意的話語,正是睡前的「心理建設」。
好笑的是,去年底文建會邀請藝文界人士登玉山,某位知名女作家抵達山腰排雲山莊時就嚷著要住「套房」,還有人要求洗熱水澡、吃火鍋。
「這幾年在媒體報導下,親近玉山幾乎成了全民運動,但大多數人想的是悠閒浪漫地徜徉山林,完全不瞭解高山生活的艱困,」謝新添還曾收過友人送的咖啡豆,可惜山上哪來的磨豆機、咖啡壺?他只有苦笑的份。
玉山國家公園警察隊塔塔加小隊的隊員,更曾遇過開著高級吉普車,腳穿名貴休閒鞋的民眾,下車後優雅帥氣地問:「警察先生,請問到玉山主峰開車要多久?」
中央氣象局為推動測報業務自動化,增設了不少高科技儀器。圖為暮色中的玉山GPS衛星定位接收器,與天邊的上弦月遙遙相望。
十八般武藝樣樣來
氣象觀測人員的一天,是從清晨五點開始的,平常負責紀錄的技士會在清晨四點五十分左右起床,到了冬天要提早半小時,因為要用熱水清理被霧淞覆蓋的氣象儀器。試想,棉被內的溫度約攝氏四十度,清晨五點走到零下十幾度的室外做紀錄,溫差高達五十度以上,難怪每天早上起床都是一番天人交戰。
根據國際氣象觀測的通例,人工觀測每三小時進行一次,但玉山站屬於編制最小的「四等氣象站」,只在早上五點到晚上九點間進行八次人工觀測,其餘時間則由儀器自動觀測。
賴景祥主任表示:「所有的觀測資料都先輸入電腦,再由無線數據機發送到中央氣象總局,局裡的預報中心匯集全國各觀測站的資料後,便可進行氣象分析和預報。」每天單純而固定的工作內容,唯有在颱風侵襲期間有所改變,「颱風來的時候必須二十四小時警戒,每個鐘頭觀測一次。」
為了確保高山氣象的資料不會中斷,工作人員還要懂得基本維修。謝新添表示,玉山屬於「雷區」,夏天經常打雷,最嚴重的一次是二○○三年四月,轟然一聲春雷,百分之九十的電力、通訊、儀器都遭雷擊毀壞,這時駐守人員的基本維修技能就派上用場,讓設備勉強維持運作,再通知廠商上山搶修。
屬於四等氣象站的玉山站,因觀測人員配置較少,只在早上五點到晚上九點間進行觀測,每天有八次氣象電碼傳送編報時段。圖為技士謝新添正在日照儀前做例行記錄。
山巔留影,聊以寄情
未上北峰前,就風聞氣象站裡有幾位攝影高手,李台軍談起自己的拍照歷程,源於一九九○年,當時的中央氣象局局長蔡清彥到玉山站視察,適巧遇到絕美的夕陽雲海,蔡局長興起了出版月曆的構想,並責成玉山站負責拍攝,為達成任務,李台軍才開始投入攝影。
至於謝新添,則是一九九六年在站上輪值時遇到來此拍照的山岳攝影家陳炳元,驚嘆於自己日常所見竟可以化作相紙上的鬼斧神工,就此與攝影結緣;尤其駐守人員大半時間都是孤身在此,沒有家人陪伴,連工作伙伴都因輪值而無法常聚,因此寄情山水也成了抒發心情的好方法。
站在玉山氣象站的陽台,更能體會按下快門的樂趣;玉山主峰近在眼前,東、西峰各據一角;清晨,側身向東,就可迎接日出;傍晚,轉身向西,就可欣賞夕照雲海;若從北北峰遠眺北峰,玉山主、東峰聳立兩旁,彷彿護衛著氣象站一般,若再飾以各種季節的容顏;杜鵑嫣紅的玉山、流星雨殞落的玉山、大雪覆蓋的玉山......,「如果天氣晴朗,用肉眼就可看到台中火力發電廠的四根巨型煙囪、澎湖馬公的萬家燈火、北海岸、東海岸的夜景盡收眼底。」
下山時,山徑兩旁的玉山杜鵑含苞待放;高山繡球藤的白色花朵在陽光下格外亮眼;聳立路旁的台灣冷杉冒出鵝黃色嫩芽......,令人不由得想起約翰•繆爾(John Muir)所寫的:「當一個人獨處於這寒林中時,寂靜立即令人感到敬畏與莊嚴。每片樹葉似乎都在說話。」轉彎處,一朵雲彩緩緩飄向玉山氣象站,山,於是變得神秘難測了。
為了因應日益增多的登山客需求,這座號稱「台灣第一高」的公廁在去年底正式完工,採鋼構支柱、木板牆,外觀為深咖啡色,坐落在山嵐雲霧間,遠看還以為是渡假小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