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對海洋的熱情
夏曼藍波安在太平洋航行時,發現島嶼民族都面臨傳統文化受主流文化衝擊,即將消失的危機。蘭嶼島上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此問題,因此成立組織進行研究與推廣,像是夏曼藍波安與幾位朋友成立的「島嶼民族科學工作坊」、由金曲獎年度專輯獎入圍歌手謝永泉創立的「Iraraley(朗島)部落文化教室」,以及深耕當地多年的蘭恩文教基金會與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等等。2017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椰油國小與蘭嶼高中轉型為實驗學校,開始推動民族教育課程。
椰油國小有一支「小飛魚文化展演隊」,希望透過傳統歌舞的表演,讓全世界看見達悟族的精神及文化。這支隊伍不僅在2016年獲得國內原住民兒童母語歌舞劇的總冠軍,也是描述蘭嶼的電影《只有大海知道》中重要的情節,2019年更受邀到波蘭的國際兒童藝術節表演,與各國的孩子們交流。
領隊的老師顏子矞,來到蘭嶼已經16年,不像《只有大海知道》中的老師急著「積分」調回本島,他深愛蘭嶼人的單純與真摯情感,而他也見證了族語凋零的過程。「1997年,我到蘭嶼帶營隊的時候,學生彼此都講母語,我感覺好像在國外,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但是,不到十年,我回到蘭嶼教書,發現學生不太講母語了。年輕一代的父母,只會聽,不太會說母語。」
顏子矞深刻感受達悟語正快速消失,而每週一次的族語課顯然不足,於是有音樂背景的他,將過去在台灣各部落教書時觀察到的歌舞元素,結合他在蘭嶼聽到的故事,創作出現代歌謠,再請族人翻譯成母語。會以自創曲教學的原因,是因為傳統歌謠對孩子而言,困難度太高:「達悟族老人吟唱時,很滄桑,當場聽很感動,但對孩子來說,音調很低、歌詞很長,也還沒有歲月累積的情感。」
「Yama(達悟語:父親)的大船」是小飛魚文化展演隊經常表演的曲目,這個創作來自顏子矞從學生家長聽見的家族故事。對達悟族而言,建造拼板舟是榮耀的事情,那位學生曾跟著阿公到山上,在家族的樹木上做記號,期待長大後造舟。但家族後來發生變故,造好的大船在飛魚季只能放在海灘,沒有足夠的人力能推船下海。這樣的悲傷與遺憾,讓顏子矞當場落淚,決定以此為主題創作,當他將錄好的歌曲唱給該學生聽,學生也流淚,想起自己的阿公。
對於傳統文化傳承,顏子矞認為:「不是要回到過去的生活方式,而是不能失去與海的連結。」透過學習歌謠,孩子能學習祖先的智慧,使用族語。每個月的成果展演,當家長看見孩子表演,時常會感動落淚,想起長輩也是這樣唱歌。顏子矞分享:「當孩子回家與家長分享、詢問,年輕一代的父母也有機會學習傳統文化,這就是我們的期待。」
部落耆老到課堂上教導學生小米的文化。(顏子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