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士林區文昌橋墩下的文昌堂,24小時對信眾開放,不時有居民來跟神明說話,也是鄰近居民交誼的場所。
在台灣街頭,什麼事物會特別吸引你的目光?是三兩步就會遇見的便利商店?還是舉目可見的手搖飲店?告訴你一個另類的切入點,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的寺廟超過1萬2千多座,這數字與便利商店不相上下,這些為數眾多,大隱於市的廟,多數沒有顯目的招牌,但有一抹標誌的紅色(廟多以紅色為主色),在城市中庇護各角落的信眾。
這些廟的所在地,或在橋下、河堤外、路中央、水道上、田中央、屋頂上,或被安置在奇特的畸零角落,所處位置可說是「無所不在,無奇不有」,真讓人想暫借問說:「您怎麼在這兒呀?!」

萬華水濂宮位在兩座高架橋加上河堤牆夾出的三角空間內。
台灣特有的廟風景
這是台灣人見怪不怪、習以為常的景象;但長年在國外讀書、工作的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賴伯威,讀出其中的不尋常。2010年他服務於美商AECOM工程顧問公司,駐地上海。有次回到萬華參與國際工作營,在艋舺地區走遊時,他一眼發現萬華水濂宮,「萬華水濂宮是很極端的都市現象,它位在兩座高架橋加上河堤牆夾出的三角空間內。」賴伯威回想著說:「當時看到很震驚,但在我的成長經驗裡,知道還有很多這樣的廟;我想如果有朝一日,回到台灣,想做一個研究紀錄,告訴大家到底有多少種廟。」
2013年他回到台灣,在成功大學兼任教職,也開啟調查的工作,花了四年的時間,尋找寺廟、收集資料,從建築、都市的角度,完成《寄生之廟: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空間圖鑑》,調查的對象聚焦在基地處境曖昧的街廟,較少討論已有正規格局的名門大廟,內容以圖像及建模圖為主體,呈現廟與環境的關係,而非著重在廟體本身。以中英雙語並陳,建築師坦承:「是為國際化做準備,有心要讓外國人更了解台灣。」
這些廟大多早於都市發展而存在,時間可溯及一個世紀之久。在都市化的過程裡,彈性地因應環境變化,與都市共存;而只要這間廟還有人膜拜,台灣的建管單位原則上都會尊重信眾的信仰。
長年在國外讀書、工作的累積,賴伯威解釋,這類型的街廟與都市環境結合的形式十分獨特,雖說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地區也有,不過種類不如台灣這麼多,「不會是獨一無二,卻屬台灣最特別、最蓬勃。」

賴伯威觀察到,台灣這些街廟與都市環境結合的形式十分獨特,儘管在華人地區也時有所聞,但台灣卻是最特別、最蓬勃。

位在濱江市場立體停車場車道迴圈路上的福德宮,保佑市場日夜運作順利。
雙管尋廟:肉搜+科技
找廟的方法,一開始是土法煉鋼的「肉搜」。這原初是賴伯威個人的好奇,卻吸引了許多年輕建築人投入,還包括外國朋友也自主地參與;剛開始各組人馬會相約在週末一起分區考察,拍照上傳到LINE群,由賴伯威確認分類。
拜現代通訊科技之賜,他們後來升級改從民政局網站上找到台灣登記及尚未登記的寺廟資料,有3萬多筆,把寺廟的地址放到Google Earth比對,就可以快速找到值得被收藏記錄的廟。夥伴們再利用工作出差、出遊返鄉等到外地的時機,實地探訪在地的廟宇,回傳照片,等於24小時都有人在幫忙找廟。
談到分類方式,賴伯威分類街廟與環境的共生模式,如與自然界交融共處的樹冠下廟、海蝕洞廟等。
與人造建物交融的情況多見於都會裡,如安置在停車場、市場的角落;或是因應都會空間的不足,改朝垂直發展,成為跨街廟或樓中廟。也有與城市的基礎設施像跳探戈一般的互動,就座落在橋下、河堤旁、人行道上,如讓人覺得有趣的電話亭廟、路上廟、地下廟等等。
廟的屬性也加以註記,類似標籤(tag),如廟的生成時間、廟埕完整性、基地屬性(天/地/山/水)、建築內/外、移動能力、構造材質等等的分類,呈現這些街廟的多重特徵。
「四年多來我們總共找了500、600間廟,但是在第二年後,即使數量不斷增加,但新的品種卻沒再出現,書中挑選其中36個案例來做介紹。」

賴伯威利用建築透視圖,強化呈現了廟與環境的關係。上圖示意圓環廟與周邊的關係。(賴伯威提供)

台北市中山區的生福祠被分類為畸零地廟,但廟方表示早在1914年廟就在這邊了,昔日周邊是農地,隨著都市開發,起了高樓,成為今日的特殊景象。

廟與自然域的結合十分常見,也顯現人們的崇敬。 圖為樹冠下廟。(林旻萱攝)

基隆河左岸的百齡寺,廟體下安裝有輪子,遇水患時可水平移動至高處。(賴伯威提供)
廟與環境的交融
談到這些廟生成的原因,賴伯威舉路中廟為例,「應該是廟老早就在那邊了,基礎設施是後來才有。」賴伯威解釋:「這情況不離幾種原因,其一可能是神明不希望搬遷;其二也可能是信眾找不到合適的地點,」就此交融存留下來。
我們以為宗教建築某種程度是「去日常」的空間,賴伯威卻認為台灣的情況不同,「對台灣人來講,它是一個日常的空間,被使用的頻率很高。」廟不是純然的宗教空間,而可能承擔了如街坊的社區中心,討論公共事務,是老一輩長者的社交空間,不時就去找鄰里友人聊天、泡茶。
信眾希望廟就在家附近,500公尺內,使祖父母輩或更上一代的祖先們會樂意捐獻建廟,讓家附近有一間可以隨時去祈求的廟,喜事可跟神明分享,心中有擔憂也會找祂討論,三兩天就會去找神明說話。
這些廟都是早於都市而存在,在都市發展的空間中適應環境,才有如此多元的交融形式。賴伯威記錄下這個現象,也讓大家理解台灣社會的日常與神明們是如此親暱連結。

基隆河右岸三腳渡區天德宮升降廟內收留了許多落難神明。

為因應洪水,天德宮廟體可上下升降,展現居民的創意與城市的彈性。
常民的生命力與創意
問他哪間廟最有趣?他說起位在大溪頭寮的池中廟,「你知道那邊本來沒有水嗎?」是因為土地公不想搬走,但當地預計闢建為水塘,只好把土地公原地墊高,讓其成為人工島,旁邊挖深成水塘,自此信眾要搭船才能參拜。
還有位在台北濱江市場停車場車道迴圈位置的土地公,「市場裡一定會有一間給神明的廟,讓市場工作者祈拜,通常會位在市場內某個攤位上。」濱江市場的特別在這座福德宮位在立體停車場車道上坡迴圈的路上,開車的人都會看到福德正神坐鎮在車道上保佑平安。
而因應都市水平空間不足,而往上空發展的類型,如大稻埕有名的法主公廟,因道路擴寬而多次改建,一樓更挑高作為巷道使用,是特例的跨街廟。
「這裡面有許多台灣常民的生命力跟創意。」賴伯威舉了各自位在基隆河左右岸的「打帶跑廟」和「升降廟」。在百齡橋下的「打帶跑廟」百齡寺,廟體長出四顆輪子,像活動攤販一般可自由移動,「我們剛開始以為是在躲建管單位或警察的取締,結果發現不是,它是在躲洪水。」當洪水來的時候,它可以水平移動至高處。
位在右岸三腳渡區的天德宮升降廟,則採用高科技的作法,當有大水時,能夠垂直升起廟體,最高可到七公尺堤頂高度。觀察其廟身也非水泥建材,而是用鐵板建造以減輕升降的負擔。基隆河兩岸的信眾,面對同樣的洪水問題,發展出不同的作法,豈不有趣?
「書的出版只是整理跟收集,是儲存這些資料的其中一種形式,並非終極產品。我們其中的一個希望是變成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資訊系統),跟旅遊地圖結合在一起。」如此一來,可以讓更多人自己去尋找這些特殊的街廟。
這些如台灣人街坊鄰居的廟宇,如今仍安身於都市各個角落,庇佑著老少的信眾。人們已熟悉「它」的身影,有「祂」在,「心」就安了。

台北東門聖母宮被稱為防火巷廟,呈現信眾在都會中將空間應用極致的案例。

寺廟是台灣都市的日常風景,是許多信眾每日會去社交走動的日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