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魚子好吃的祕密
同樣是歷史悠久的海鮮醃漬食,台灣的烏魚子卻有著跟鹹膎截然不同的命運。
每年冬至前後,當寒流來襲,烏魚群便會順著親潮往南游至台灣西岸海域,彷彿信守與漁民誓約的一年一會,所以又被稱為信魚。明朝時,台灣便有捕烏、製作烏魚子的風潮,甚至有學者認為,許多漢人便是因為來台捕烏,而逐漸在台灣定居,形成村落,將烏魚視為移民台灣的引航者。到了荷治時期,當局還向來台捕烏的船隻收取烏魚稅,可見烏魚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自日治時期台灣便不斷精進烏魚子的製作技術,許多地方還組成水產團體、聘請專家研究、舉辦講習會,推動鳥魚子的改良,直至今日,烏魚子仍是年節送禮的珍品,也是台灣代表性的水產品。為了探究烏魚子好吃的祕密,我們來到台灣烏魚子重要產區之一的雲林縣口湖鄉,拜訪連續四年在全國烏魚子評鑑中獲得首獎的莊家兄弟──莊國顯、莊國勝。
一片片橙黃剔透、像琥珀一般的烏魚子,晾曬在加工廠外,沒有一般印象中烏魚子的暗紅,空氣中也沒有想像中的魚腥味,順著海風吹拂而來的,是清新的海味。這其中的關鍵,是莊國顯在捕撈烏魚上岸前,就會在池裡為烏魚畫上一刀放血,避免血液汙染魚卵而產生腥味。撈上岸的烏魚隨即低溫運送至加工廠,富含油脂的魚卵,容易腐壞,為了保持烏魚子的新鮮,跟時間賽跑是必須。由居民組成的取卵大隊早已等在現場,當大批的烏魚從車上傾巢卸下,現場自動組成多條小生產線,一人劃開魚肚,另一人再將魚肉與魚卵分離,交給下一位取出魚卵,每個人各司其職,默契十足。
被取下的魚卵,接著還要手工刮除血管裡的血液及多餘的黏膜組織。不過,這時的魚卵還不能用來製作烏魚子,必須冷凍個幾天,增加表面黏膜的韌性,讓它耐得住後續製作的重壓,方可製作。
漁家在廣場上晾曬烏魚子,是台灣西部沿海的迷人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