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縣的美濃鎮,是一個典型的客家莊,居民95%以上為客家人,風土民情均獨樹一格,係目前保存客家文化最完整的地方。
境內三面環山,對外交通不便,開發較遲;加上客家人生性保守,美濃的進步尤顯緩慢。然而他們仍發揮客家人樸實勤儉的傳統精神,掙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菸業、紙傘與山明水秀的風光,為此地三大特色,不但為鎮民帶來經濟收益,更為未發展觀光事業的豐厚資源。
破曉時分,聽見都市中「久違」了的雞啼。
陽光乍現,四處一片清新、明淨,新的一天,就這樣精神地開始了。
美濃婦女挽著竹籃,籃中裝滿洗衣用具,紛紛往溪邊走去。
早晨的溪水格外清澈,映著晨光,水面波光粼粼、點點泛金。
洗衣婦在溪旁淺水中各自找著據點,她們捲起褲管,立於水中,正待開始搓衣。外來客於此時發現了一個不尋常的現象——一般人在河邊洗衣,總是面對著水流,而美濃婦人卻「反其道而行」。
原來這種面對岸上、背對水流的洗衣方式,是其來有目的:
當年美濃祖先初至此地墾荒時,總會碰到剽悍兇蠻、動輒殺人的山胞,一不小心便性命難保;此外,出沒不定的山豬野獸,也令人膽戰心驚。為提防山胞與野獸攻擊,美濃人戒慎恐懼,連婦女洗衣時都得面向河岸,以便「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一有情況就趕緊拔腿逃命。這種洗衣方式就此傳沿下來,至今未變。
圖2:椰樹映在水田中,景色清新。(鄭元慶)
土地公廟為信仰中心
土地公廟和土地公壇的數目之多,是美濃的另一特色,據說大大小小共有四、五百座,為本地居民的信仰中心。這是因美濃人以務農為主,對土地有份休戚與共的濃厚情感,故視掌管土地的福德正神為守護神,信奉誠篤。
「開莊伯公」土地公壇是美濃歷史最久的土地公廟,只見香爐上插滿一柱柱香,顯見香火很盛。壇旁聳立二棵大榕樹,蒼鬱成蔭。蔭下常有小朋友在玩彈珠和跳房子,夏季也時有居民在此納涼、聊天。
一位身著客族傳統服飾——藍布長衫、頭梳紅線髮髻的老婆婆,自遠處施施而來。她在壇前點燃三柱香,眯著眼、畢恭畢敬地膜拜,口中還念念有辭。
「我從十六歲嫁到這裡,每天都要來拜拜才心安,幾十年來已養成習慣啦。」七十六歲的張友妹說。
圖1:中正湖上有中正亭,是美濃的觀光區。(鄭元慶)
小鎮層巒疊嶂,對外交通不便
美濃位於高雄縣東北隅,面積120平方公里,是高縣三個大鎮之一。它三面環山,東以茶頂山鄰六龜鄉,西以溝溪連旗山鎮,北以月光山、靈山、雙峰山接杉林鄉,南以荖濃溪、高屏溪與屏東平原為界。
這個山明水秀、人口五萬五千的小鎮,有95%以上的居民是客家人,其祖先來自廣東梅縣、蕉嶺一帶,遷臺後原居武洛(今屏東縣武洛村),爾後遷至美濃。
圖2:夕陽向晚,倦鳥歸巢,這是美濃黃昏的景色。(鄭元慶)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話說二百五十年前,這片山谷平原全是荒陬叢林,只有少數山胞出沒其間。鄭成功經略臺灣時,曾帶兵至今日美濃的羌子寮和水底坪。因其形勢險峻、人跡罕至,遂在水底坪設「清風院」,以密藏錢糧文物;在羌子寮建「明月樓」,作為練武場及戰略中心。
清廷佔領臺灣後,便將美濃一帶列為禁區,不准民眾遷入。
雍正十年(西元一七三二年),鳳山吳福生為反清復明而舉事,居於武洛的客家人與之抗衡,事後與吳之餘黨結下深仇大恨。加上武洛地區易遭水患,天災人禍交迫下,居民四散以謀生路。
當時,曾因平亂立下大功的武洛統領林桂山、林豐山兄弟,獲悉美濃土地肥沃,適宜墾殖,便向鳳山縣令申請開發禁地以安頓村人,雍正十三年終得遷入。
林氏兄弟初至美濃,便修建福德神壇以祭祀土地公,並刻石立碑,昭告山川鬼神。文後有「……我等同心誠意祭告山川,懇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奕世而彌濃。」這片新墾荒土,便以「彌濃」為名。日據時代始改成「美濃」。
客家人勤奮努力地開墾這片土地,而土地也沒有辜負他們,「回報」的產物計有:稻米、香蕉、甘薯、玉米、大豆、甘蔗、菸葉……,其中以菸葉最具特色。
圖3:東門城樓昔具防守功能,今成供人憑弔的古蹟。(鄭元慶)
臺灣的菸葉王國
人稱美濃是臺灣的「菸葉王國」。
陽光下,綠油油的菸葉好似被鍍上一層薄金,亮麗耀眼。菸葉田和遠處阡陌縱橫的沃野平疇迆邐相接,織成一大片的翠綠油亮。
戴著斗笠的農婦在田裡迅速、熟練地採菸葉,有的嘴裡哼著小調,有的則和鄰伴談笑風生,顯得十分愉快。
美濃人有句奉行不渝的座右銘——「早起三朝抵一工,早起三年抵一冬」,意謂早起能多幹許多活。可是採菸葉倒毋須早起,最好是在中午工作。這是因清晨霧濕露重,採下的菸葉太潮、不易烘乾;若經陽光曝曬後再採收,可事半功倍。
菸草是此地特產,產量佔全臺四分之一,為全臺之冠。除年有二獲的水稻外,第三獲的菸葉可算農家最重要的額外收入,通常稻米收成供一般日用,而修屋、嫁娶和子女教育費則多指望它。
圖4:農曆春節時,美濃人家除春聯外,還在門楣上張貼五福紙,祈神賜福。(鄭元慶)
菸業是「冤業」,費人心神勞筋骨
種菸葉極辛苦,從菸籽落土後,移植苗床、種植、培土、斷蕊、拗芽、噴藥、摘葉、燻烤、揀選分級、包裝,到賣給菸廠,每個環節都不容疏忽。農忙時,經常得全家老少總動員。由於太費心神勞力,菸農總戲稱種菸事業是「冤業」!
菸葉的發達,使美濃鎮內四處可見別具「風味」的「菸樓」。
「菸樓」是大土磚砌成的二樓建築,專供燻烤菸葉之用。菸樓屋頂有個突出的小閣樓,兩旁開有通氣窗,窗口上有木門可調節溫度、濕度。有些人家把菸樓頂髹漆成漂亮的赭紅色,但大多數都因久經煙燻而呈古雅的深褐色。
據說菸樓曾是財富的象徵,以往美濃姑娘選擇對象時,都以對方有無菸樓來做取捨。
圖5:古厝堂前高懸「貢元」匾額,表示這家的祖先曾做過官。(鄭元慶)
菸樓不再冒煙,將成歷史陳跡
昔日,菸葉送進菸樓燻烤前,須穿線後固定在細竹桿上,然後把一桿桿菸葉置於鐵架上,再用重油燃燒(更早則用柴火),使置於底部的鐵管發熱來烘烤。烘烤過程中,須經常察看溫度以調整火力,並輪流翻置上下層的菸葉,即使晚上也得通宵照顧,以免烤焦。
一周後,菸葉色澤由翠碧轉為澄黃,香味也逐漸濃郁,此時即完工了。
這種做法極費人力,在人工漸貴的現代,行之困難。菸農經農會的專家建議,開始採用現代化的電腦烤菸室,由電腦自動調節溫度,綁菸葉串的竹桿也改用鐵夾……,節省不少人工。
除種植稻米、菸葉等農作外,養殖業也極發達,有毛豬、吳郭魚、甲魚(鱉)……等。
圖1:小朋友在宅院內嬉戲。(鄭元慶)
養鱉、養豬亦帶來財源
美濃四季如春,溫暖的氣候可提供甲魚良好的生長環境。在養殖甲魚的水塘中,常見大大小小的甲魚,一隻隻沿著斜置的長條木板爬出水面,探出頭,靜靜地享受日光浴。聽到人車聲,小甲魚就一縮頭,害羞地鑽入水中;老甲魚則無動於衷,穩若泰山地繼續曬太陽。
和規模不大的甲魚養殖相比,養豬業可謂「大企業」了。豬仔是美濃養殖業最重要的項目,養豬戶約五千餘戶,年產量約六萬隻,並且有企業化的經營者。
萬豐畜牧場是目前美濃最具規模的養豬場。老闆黃萬洪為提高毛豬產量、改良品種,除與「臺灣養豬科學研究所」保持密切聯繫外,還不斷閱讀有關豬品種、飼料、保健、產銷……等專業知識的書籍,以吸收新觀念、新方法;此外,亦經常至美、德、英等國家考察,引進新穎的設備、技術及優良品種。如今他共養有毛豬三千多頭,除供本地所需,亦銷往彰化、臺南等地。
圖2:許多美濃人不懂得保護古物,這戶人家把雕花瓜筒用來擋門,真是可惜。(鄭元慶)
莫非男主內、女主外?
許多人參觀菸葉田、養殖場時,發現大部分的工作均由婦女擔任,不禁困惑:聽說客家婦女多「拋頭露面」下田工作,男人則在家煮飯帶孩子——莫非是事實?
「那會這樣?!」美濃鎮長溫彩光聞後哈哈大笑,隨後鄭重聲明:「客家婦女特別刻苦耐勞是真的,她們都會下田工作,但只負責除草、割稻、種菜、採菸、養豬等細活;至於犁田、翻土、噴藥、搬運、修補房屋之類粗重的工作,還是由男人全權負責。」
溫鎮長自己就是一個例子,他是中興大學園藝系畢業的,畢業後從「政」卻未棄「農」,目前家裡有好幾畝水稻田供他「學以致用」。每天清晨他都先至田裡巡查或耕作,然後再到鎮公所上班。「懶人在美濃是會被瞧不起的。」他說。
勤勞之外,節儉也是客家民族的特性。
民以食為天,吃的藝術向為中國人所重視。美濃人卻因生性儉省,三餐只求溫飽,所以此地並無精緻的名菜與點心。一般說來,釀豆腐、冬瓜盅、薑絲炒豬腸、蹄膀、牛肉芹菜等菜餚,就是美濃人心目中的珍饈了。至於點心,則以「粄條」最受重視。
圖3:古厝磚牆上的雕飾,至今風采猶存。(鄭元慶)
粄條、水果亦屬當地人心目中的「珍饈」
粄條又叫「面帕粄」(面帕即毛巾),是美濃風行的小吃,極富地方特色。粄條的來源典故現已不詳,做法是把在來米磨漿後,加水、蕃薯粉攪拌,注於塗上沙拉油的鐵板容器內,上下左右搖晃使其均勻後,放在大鍋裡蒸熟。熟透的粄條晶瑩剔透,令人垂涎。將一張張四開圖畫紙般的粄條對折成小長方形,披掛在竹竿上置冷,看來就像一條條白色的毛巾。
吃粄條時得將它切成麵條般粗細,放入滾水燙過,再加韭菜、豆芽、肉臊、高湯和二片瘦肉,就是一碗香噴噴的美濃點心。
除粄條外,價廉物美的水果也是美濃人既得意又愛好的食品,鎮上時見滿載水果的小貨車四處兜售。
「來喔,甜滋滋的甘蔗便宜又好吃,大家緊來買……」甘蔗攤老闆洪亮高亢的吆喝,招徠許多顧客,做了不少生意。胖嘟嘟的老闆開心之下,決意「附贈」一曲客家甘蔗歌:「二支甘蔗平平長,不知那隻較有糖?二個小妹平平高,不知那個情較濃?……」過往行人都紛紛回顧,露出會心的一笑。
圖4:一家民宅的新房門前垂掛著竹簾。(鄭元慶)
敬天法祖,不忘本源
勤儉誠然是美濃人的優點,而敬天法祖更是他們的美德。
美濃人宗族觀念很重,同宗聚居一處。為感念祖先建立家園的艱辛,每一姓氏宗族多有共同祖祠,富有而子孫眾多的人家則自設家廟。
祖祠的大門上有堂號和對聯——堂號是先祖發跡的地方,對聯則標榜祖先的功德。其目的不外是鼓勵子孫效法先德、不忘根源。姓氏不同,堂號、門聯亦有別,例如鍾氏堂號為「潁川堂」,門聯是「高山流水新世第,飛鴻舞鶴舊世家」;彭氏堂號「隴西堂」,門聯為「隴畝養心,年高八百;西園翰墨,筆掃三千。」
美濃最多見的房屋叫「大夥房」,就是以祖祠為中心向兩側延伸的三合院。以往大夥房人口眾多,每逢用餐還得鳴鑼集合;現在因年輕人多外出求學、工作,往日熱鬧已不復見。而三合院隨時代的嬗衍變更,多半只餘一側廂房住有老弱婦孺。
我們在靜寂、古舊的陳家庭院參觀高懸「貢元」匾額的祖祠,窗櫺、磚牆上的雕刻紋飾,繁複細緻,令人神往。屋宅門窗雖因歲月的洗禮已呈斑駁,但仍可揣出當年的彩姿風貌。神龕上的香火依舊嬝嬝,顯見留守古厝的老人家敬祖的虔誠。
美濃人除每月初一、十五和年節時祭拜祖先外,結婚時更須由族內長輩帶領新人,至祖祠行跪拜禮,同時將婚禮特別準備的喜燈高懸在祠堂橫樑上,以敬告列祖列宗。
濃厚的家族觀念在結婚儀式中也可看出。當婚宴舉行時,新娘須攜帶一籃由雞冠花、扁柏、千日紅紮成的小花束,替男方家已婚的女眷一一簪上。這種儀式叫「認親」,透過它使新娘認識夫家親友,此後她便是夫家認可的一份子了。
圖5:美濃國中設有客家文物館,展示各種客家人的傳統用品。(鄭元慶)
民風保守,生活純樸
美濃人充分保留傳統習俗的特性,流露在生活上的是極其保守。多少年來,此地居民無視於外界的繁華與發展,始終堅持著極其樸實的民風。連鎮上最熱鬧的商店街也是一張「素臉」,每個店面都「脂粉不施」,既沒霓虹燈,亦無繽紛的巨型招牌。
「什麼店是誰開的,大家都清楚極了,閉著眼睛都能找到,根本不需掛大招牌。」鎮公所總務課員齊彩盛說。
美濃人的娛樂不多,農閒時大多看電視、品茗、聊天、唱山歌。老一輩的客家人極愛唱山歌,他們一聚在一起,就返老還童起來,又唱、又跳、又扭的,開心極了。客家山歌極具鄉土情趣,譬如:「日頭落山一點紅,莊頭莊尾點燈籠;燈籠雖好要蠟燭,阿妹雖美要笑容。……」
6:昔為農具的牛軛,如今成為案上「古董」。(鄭元慶)
歲時節慶歡樂多
山中無歲月,美濃居民過慣了平靜、規律、純樸的日子,歲時節慶就成為生活中歡樂滿溢的高潮。
我們到美濃時,正好碰上其中的一個高潮——元宵節。
這天傍晚,向來寂靜的小鎮有種蠢蠢欲動的氣氛,人們熙來攘往地忙碌張羅著。
到了晚上,辟哩啪啦的鞭炮聲、震天價響的鑼鼓聲,使寧靜小鎮搖身一變,迅速換上鮮活、熱情的風貌。
夜空燃起璀燦的火樹銀花,和地面上各式各樣的燈籠相互輝映。敲鑼打鼓、舞龍舞獅、踩高蹺、耍關刀、放鞭炮……的遊行隊伍,浩浩盪盪地在窄窄的中正路緩緩移動。頑皮的小男孩尾隨其後,手舞足蹈地竄來竄去;害怕鞭炮的小女生掩住耳朵,興奮地又吼又叫;大人們則興味盎然地佇立街邊看熱鬧,當神轎經過時,紛紛雙手合十虔誠膜拜。
「遊行之外,過年貼年紙、元宵作福,也是我們美濃的傳統習俗。」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公公告訴我們。
圖1:農婦頭戴斗笠,頂著太陽採菸葉。(鄭元慶)
貼紙與作福,蘊涵深義
農曆春節時,美濃鎮家家戶戶都要「貼紙」與「作福」。「貼紙」就是在祖祠、廚房、臥室……的門窗上貼黏「門前紙」、「五福紙」和「紅紙」。
門前紙有驅邪之用,據說某年除夕,有位廣東老鄉欲至美濃探親,中途卻因病暴斃。主人家的男丁全至客棧料理後事,由女眷留守家園。婦人認為大年夜發生凶事十分不祥,內心恐慌,於是想出用象徵吉利的紅紙包住喪葬用的紙錢,外用紅紙條包紮,貼在門楣上,燒香拜拜後再予焚燬,以除去晦氣。這項風俗就此流傳至今。
五福紙與紅紙則為祈福之用。五福紙繪有福、祿、壽、財、喜的圖案,意謂祈求五福;為表慎重,只能貼在祖祠,其他廂房不可亂貼。紅紙沒有紋飾,形式較簡單,可貼於任何房間,以求吉利。
至於「作福」,則是求一莊之主宰——福德正神保佑之祭典,分為新年福、伯公福和滿年福三種儀式。
新年福在元宵節前後舉行,為祝禱當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伯公福在土地公生辰時慶祝;滿年福在農曆十一月舉行,以感謝上蒼一年來的保佑。
作福時由數名公舉或輪流擔任的福首主其事,以豬羊等五牲隆重祭祀,盛大的還要演布袋戲或皮影戲。作新年福時,添丁的人家要辦牲禮到廟裡告祭,還要做「新丁粄」(類似紅龜粿)奉神祭拜,然後分贈親朋好友、街坊鄰居,讓他們分享添丁的喜氣。
圖2:菸農將採下的菸葉用鐵夾夾成串,送進自動化的烤菸室烘烤。(鄭元慶)
保存完整的古風與古音
美濃除保留許多客家傳統習俗外,語言的保存亦是一大特色。非客家人到美濃,常能強烈感受到語言不通的「異國情調」。
對鎮內風土民情知之甚詳的美濃國小老師張琴龍說:「本地客家話保存了最完整的古音,實有其文化背景。」他指出,客家人在魏晉南北朝以前,原住在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是文化水準極高的士族。五胡亂華後舉族南遷,陸續定居於贛南、閩西,後又轉往嶺東一帶。元朝時戶政單位將閩西、嶺東地區的土著稱為「畬民」(未開化且懶怠的土人),將新來的移民列為「客籍」——這便是「客家人」名稱的由來。
客家人移居臺灣後,部份至山陵聳峙、環境閉鎖的美濃安家落戶,與外界幾近隔絕。美濃人聚族群居,極少外出發展;加上他們自視文化水準高,故事事尊古,擇善固執。老一輩的人除客家話外,不屑學習其他語言……。因此美濃的民情、風俗和語言,都一直保持自己的特色。
然而,時代變遷,社會發展趨於多元化,固執保守的習性,已與時代環境不合。美濃人的新生代多已體認到這一點,亟願在觀念和生活習性上有所改變。當然,數百年來的傳統,要改變必非一蹴可幾之事,必須在教育中點點滴滴下功夫。
圖3:傳統的菸樓是美濃的特殊建築,屋頂開有氣窗,今多已廢棄不用。(鄭元慶)
當地人極重視子女教育
好在美濃人對子女教育非常重視,讀書風氣之盛,其他鄉鎮實望塵莫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仍深植人心。
客族祠堂窗戶的橫聯,常見「晴耕雨讀」四字。耕田與讀書,就是當地居民生活的重心。
美濃父老以農作所得,鼓勵支助子女出外讀書。鎮上得到博士、碩士的子弟頗多,每為地方父老所津津樂道。
接受高等教育的新生代羽翼漸豐後,有不少已不似先人那樣願意固守祖業,出國或定居大都市的大有人在。
然而,一批人離去,另一波人潮卻因美濃的山光水色而被吸引前來。雖然他們只是過客,但經常人來人往,亦使沉寂已久的小鎮熱鬧起來。
圖4:經過乾燥處理的菸草,由綠轉黃。(鄭元慶)
東門城樓曾經氣象萬千
遊客抵達美濃,都會去東門裡看看鎮內碩果僅存的古蹟——東門城樓。這座城樓於乾隆廿年建築完成,是昔時開莊用以禦敵、防獸的軍事工程。原來城樓高三丈五、佔地五方丈,龍閣鳳椽、雕樑畫棟,氣派雄偉。
閣樓上奉有文昌帝君、太白星君、武聖關公的石雕像,據說奉神之用意,是期全莊青年「學文能安邦,習武能定國」,更盼村民有太白星君的睿智。
城樓門楣「大啟文明」四字,據傳是道光年間有位居民黃金團高中進士,在返鄉祭拜東門時揮毫而就,並囑人鐫刻成碑。門聯則由一位福建名僧所題:「旭日迎門早,春風及第先。」
後因戰火洗禮,幾番改建,今日的東門城樓已非當年原貌,亦失去實際功用,然而它卻仍是美濃父老心中巍然聳立的精神堡壘。
圖5:油紙傘是美濃的特產,這是一家家庭式工場的一角。(鄭元慶)
彩蝶飛舞,山河肉香
黃蝶翠谷位於廣林裡雙溪上游,是新興的觀光勝地。
黃蝶翠谷的蝶季有周期性,通常三至五月是盛產期。每逢此時,彩衣滿天舞,蔚為奇觀。遊罷翠谷,還可在山腳下小憩,嘗嘗美濃的「山河肉」。
炒山河肉通常加薑絲、豆豉、蒜頭、九層塔同炒,是下酒好菜。
什麼是山河肉呢?
「就是山鼠肉啦!」小吃店老闆朱貴榮說:「客家人吃山鼠肉由來已久。當年客家人渡海來臺,富饒的平原已被漳、泉二州人捷足先登,只好在山坡丘陵地開墾耕種。丘陵土質貧瘠、不宜種稻,只有種蕃薯、山芋。但這些作物都是山鼠最愛吃的,它們大肆掃掠,隻隻吃得肥又壯。客家人眼見辛苦耕作的糧食被洗劫一空,非常痛恨,便佈下天羅地網,把山鼠捉來吃掉洩恨。沒想到它們肉質鮮美,十分可口,老饕食髓知味,口耳相傳,這道菜就一直流傳下來。」
圖6:紙傘設計、製作日趨精巧,上品已臻藝術境界。(鄭元慶)
鍾理和紀念館與中正湖
在黃蝶翠谷入口附近,有個新近落成的「鍾理和紀念館」,也是遊人必訪之處。
紀念館是紀念美濃作家鍾理和而設,館內除存有這位被喻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的手稿和遺物外,還有光復後許多作家的著作和手稿。每逢假日,當地學生還至此讀書或找資料。
步出紀念館往東北走上一段路,便可到達中正湖。
中正湖原名「中圳埤」,是美濃的名勝之一。湖上建有小涼亭可供休憩。湖岸垂柳搖曳,湖水明淨如洗,景色極佳。
湖邊還有座鍾家墓園,範圍大、景緻幽。墓門上對聯寫著:「聽靜寺鐘聲喚醒夢中夢;觀澄湖月影已覺身外身。」淒美蒼涼,令人低迴不已。
圖1:甲魚是美濃主要的養殖項目之一,天氣好時,甲魚會爬出水面曬太陽。(鄭元慶)
美濃紙傘名聞遐邇
中正湖畔的紙傘廠櫛比鱗次,遊人每愛參觀選購。其中以最具規模的廣榮興紙傘莊生意最隆。
踏進廣榮興,入眼而來的是撐放在架上的各色紙傘,像一朵朵綻放的花朵,展露迷人的笑靨。
老闆林義雄一面貼傘紙,一面解釋著:「油紙傘不但實用,也是我們客家人風俗、宗教上的精神象徵。」
他指出,在客家人的習俗裡,油紙傘是吉祥的象徵,嫁女兒時需備二把傘當嫁妝;男孩子十六歲的成年典禮上,父母也要送他一對紙傘。
珍好味飯店」的豬腳,是美濃的特產之一。(鄭元慶)
紙傘寓意吉祥
因「子」與「紙」同音,送給兒子表示成年;當做嫁妝則有「早生貴子」涵義,且「傘」中有四人,代表「多子多孫」。此外,紙傘張開後呈圓形,有「圓滿」的吉祥寓意,贈送紙傘代表父母對子女的深摯祝福。
「在宗教儀式和慶典遊行中,紙傘也是主角哩。」從十幾歲就開始做傘的林義雄解釋道:「傘與『閃』同音,眾妖魔鬼怪見傘則『閃』,百姓便能趨吉避凶保平安。」
過去美濃紙傘因製作慢、手工貴、攜帶不便,難敵新式洋傘的競爭,而一度中落。近年來,在業者的潛心研究改進與人們返璞歸真、鍾情手工藝品的心態下,油紙傘再度成為「寵兒」。
美濃紙傘的傳統製法與創新,本刊曾於七十年十一月報導過,此處不再贅述。
紙傘的售價由小至大,從新臺幣四、五百元至千餘元不等。但傘面若係名家所繪,則身價高至萬餘元。紙傘價錢雖高,但它古樸典雅,別具傳統風情,無論撐在手上遮陽避雨,或當作室內擺飾,都「值回票價」。
圖3:粄條也是美濃的特產,蒸好後掛在竹竿上晾乾。(鄭元慶)
妥為發展觀光資源
當地的特產與寧靜、純樸、幽美的風光,應是美濃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美濃要急起直追,就得好好發展觀光。」鎮長溫彩光說。
「美濃對外交通不便,也無充裕腹地與資源來發展工業,因此除原有的農業外,我們應另行發展『無煙囪工業』。」
獨特的山光水色僅需保持其明淨即可,人為的規畫、設施則可增加觀光價值。目前中正湖風景區特定計畫,已由內政部核定高雄縣政府公告實施;黃蝶翠谷也將進行規畫;客家民俗文物館更將充實展覽物品與內容……。
雖然現代化的建設能帶來許多方便,新的觀光區規畫能滿足遊客的需要,但規畫方式與執行步驟亦得審慎處理——千萬別為除舊布新而拆毀年代久遠的古厝;莫因建立旅館、休息站,而破壞黃蝶翠谷的生態環境;別因迎合觀光客,而破壞了保存中原傳統的美濃文化……。
美濃小鎮的特質就如它的名字一樣,極具淳美、濃郁的地方風情,在發展的同時,千萬別失掉它才好。
圖4:漁民在魚塭捕魚。(鄭元慶)
圖5:鵝爸爸和鵝媽媽領著鵝寶寶,在池塘中悠遊戲水。(鄭元慶)
田間紅花為綠野增添顏色。(鄭元慶)
圖1:身著客家傳統服飾的美濃老嫗。(鄭元慶)
村童在田野造窯烤甘薯,這是都市兒童難以享受的樂趣。(鄭元慶)
圖3:村童在田野造窯烤甘薯,這是都市兒童難以享受的樂趣。(鄭元慶)
圖4:元宵節到了,小朋友到商店選購花燈。(鄭元慶)
5:作「新年福」時,添丁的人家須做「新丁粄」祭神,並分贈親朋。(鄭元慶)
圖6:阿公哄乖孫入睡。(鄭元慶)
圖7:小朋友幫忙把高麗菜剝開曝曬,做成菜乾。(鄭元慶)
圖8:受傳統習俗影響,美濃婦女洗衣都面對河岸,而且要站著洗。(鄭元慶)
圖9:美濃婦女十分勤勞,多半黎明即起,拎著洗衣用具,前往河邊洗衣。(鄭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