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新村
光陰的故事,曾經的美好
興建於1957年的馬祖新村(簡稱馬村),是為安置駐守馬祖列島陸軍第84師在台眷屬的社區,眷區引進了美式花園洋房的概念,房舍並以中央的悅心亭為中心,向外放射狀。紅磚、灰瓦,紅白條門、蘋果綠的窗框,每一戶都有前庭後院,成了眷區的特色。「這個園區目前總共保留44戶,當時候有210戶,範圍是現存的五倍大。」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文創影視科科長陳瑋鴻說。馬村另有「將軍村」之稱,此區住了許多高階將領,許多住家的屋脊上都有泥塑的星星,被暱稱為「星星滿天飛」。
曾經熱鬧繁華的社區,馬村在1996年面臨拆遷,眷村空間則在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由文化局著手進行修復,成為桃園市第一個以文化資產保存的眷村。但與一般獨棟的故事館館舍不同,馬村佔地就有2.6公頃,故以分期修復、開放,期間亦針對原住戶進行口述歷史的記錄,把當年眷村生活記錄下來。
讀著一篇篇關於眷村的訪談紀錄,眷村生活的點點滴滴在字裡行間活靈活現地映演。早期眷村因屬封閉式的村落,村裡住戶多出身軍旅,到哪都能找到同期,拉上關係。家裡的男人要赴前線駐守前,總會到鄰居家中託囑一聲,相互照應。而獨守家園的眷村媽媽,一個人把孩子拉拔長大,在物資不豐的年代,利用手工、裁縫,接一些小活,貼補家用,也是眷村的日常。
在那個治安良好、夜不閉戶的年代,小孩多是野放在路上,他們成群結黨的玩耍嬉戲,爬樹、摘水果、踢銅罐、玩水,不亦樂乎。而你家的孩子也是我家的孩子,闖禍了一起挨打,或是跑去人家蹭飯,眷村的兄弟姊妹情義特別深厚。
除夕夜要背誦中國大陸老家的地址也是許多眷村孩子共有的記憶,日久他鄉變故鄉的現實,每一家每一戶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是時代的印記。
有了這些口述歷史,桃園市文化局嘗試地再現當年眷村的光景,將其一住家裝修成「眷村故事館」,細數眷村特有的時代故事。陳瑋鴻說,曾經來參觀的阿嬤進到室內,聞到明星花露水的味道,看到放在屋子角落的古老裁縫車,想到當初苦過來的日子,眼淚就掉下來。至今仍有昔日馬村的住戶伯伯,每天回到眷區裡散步,他們操著濃重的鄉音話家常,回想他們一生戎馬的歲月,人事已非,但景猶在,或許能成為他們當下日子的安慰。
中平路故事館裡面的展品是王家悉心保存下的真品,留有生活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