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灣、中國大陸,以及散居全球的海外華人來說,具有除舊佈新、感念上蒼與家族團聚意義的農曆春節,無疑是過去農業社會中最受重視的傳統節慶。
然而,曾幾何時,「愈來愈沒過年的感覺」,甚至「討厭、恐懼過年」等批評,取代了過去在慌亂、忙碌中期待過年的心情。
「年味愈來愈淡薄」,幾乎已是現代人的共識,從熱鬧到平淡,過年圖像的轉變,是因商業操作、社會變遷、家庭關係解構,更有其複雜的心理轉折……。
2010年與2011年交接前的幾小時,整個台灣都籠罩在歡騰溫暖的節慶氣氛中,從台北街頭到阿里山;從東北角、蘭嶼到墾丁海邊,竟有高達53場的「跨年迎曙光」活動陸續登場。冒著攝氏不到5℃的低溫,總計有超過174萬名民眾走出家門,在寒風中齊聚倒數,一同送走2010年的喜怒哀樂,迎向新的開始。
傳統過年從農曆12月初八(俗稱臘八節)就開始醞釀年味,其後如12月16日的尾牙、12月24日的送灶神都有重要的祭祀及飲宴活動。熱鬧氣氛會至少延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圖為描繪灶神爺與灶神娘娘的木刻版畫。
這種以「舉國同歡」的大場面慶祝跨年,在人們記憶猶新的十餘年前,仍屬聞所未聞的創舉。
1995年,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首次在12月31日晚上將市府廣場前淨空,並邀請多位知名藝人與民眾一起倒數,這場熱鬧繽紛,又具解構政治空間意涵的跨年晚會,從此也引起各縣市政府的仿效,演變至今,「跨年晚會」已如同「中秋節烤肉」一般,成為新興的習俗活動。
十餘年來,在市場操作下,這種結合藝人表演和大型煙火秀的跨年儀式,宛如資本主義搭建出來的都市嘉年華,召喚著個體化的消費者和匿名群眾,連帶也將「跨年」和「元旦」賦予全新的歡慶和青春意涵,影響力與日俱增。相較之下,對華人社會深具文化價值的「農曆春節」,卻在不知不覺中讓人興起「年味愈來愈淡」的感嘆。
「你也不喜歡過年嗎?」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藍佩嘉幾年前的這個提問,想必許多人都深有同感。她指出,男人不喜歡過年,是因為壓歲錢「花錢如流水」,給紅包這件事更象徵了「男性作為父親、兒子的社會位置」,而麻將桌上的隨興對話:「年終獎金幾個月?」無形中成了事業表現與男子氣概的年終體檢。
女人不喜歡過年,則是因大掃除與年夜飯帶來的家事負擔,會使過年前比平日更忙;過年期間必然的回「夫家」團聚,也讓她們沒有選擇地必須回歸「媳婦」的角色扮演,升高婆媳與家庭衝突的潛在危機。
「單身者當然也不喜歡過年,特別在父母辭世或是父母隨兄弟居住者,要去哪裡過年都顯得尷尬;親友聚會時的關心問候:『什麼時候要結婚啊?』更成為焦慮心煩的壓力來源。」
除此之外,不見容於異性戀家庭體制的同志朋友、不得不面對至親離席的單親家庭、經濟窘迫的弱勢家庭,以及隻身去國離鄉、無法與原生家庭團聚的新移民,都可能對農曆春節召喚的親族秩序、社會關係與團圓意涵不存任何好感。
傳統大家族與農業人口聚集的中南部縣市通常較有年味。圖為張燈結綵、浸淫在一片歡喜迎新年氣氛的彰化縣鹿港鎮。
廣東人有句俗話說:「有錢人過年,沒錢人過劫」。對弱勢家庭來說,「年關,就是天下第一難關。」
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秘書長陳佩茹指出,每逢過年前一兩個月,撥打「1995專線」的民眾人數,確實會微幅增加,求助問題則多半鎖定在「經濟」及「人際關係」兩方面,特別是經濟壓力,常會讓人陷入恐懼及憂慮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兒童福利聯盟曾在2009年農曆春節前,針對其服務的近800個弱勢家庭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6成6出現「沒錢過年」的困境;另外有兩成則因家庭主要照顧者死亡、出走、重病和服刑,致使經濟困窘度雪上加霜,「團圓」當然更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分析,穿新衣、戴新帽、領紅包與一桌豐盛的年菜等一般人印象中的過年「俗套」,對這群弱勢家庭來說都是奢求,「偏偏此時街頭都籠罩在『如何過好年』的歡愉氣息中,兩相比較之下,就很容易讓人產生『為什麼我這麼慘?』的不平感受,甚至可能一時想不開而走上絕路。」
王育敏說,數年前,台灣的經濟情況一度跌落谷底,就曾引爆失業者及弱勢家庭在過年前的「燒炭自殺潮」,後來才有包括兒盟在內的多個社福團體介入,在農曆春節來臨前主動提供年菜與包個紅包,讓他們得以在較為平靜的心情下度過年關。
家扶基金會社會工作處主任蕭琮琦則強調,突然遭逢失業、失婚、至親死別等變故,卻又不在政府和社會團體輔導體系的危機家庭,過年前特別容易觸景傷情,此時就必須依靠親朋好友或左鄰右舍多付出一點關懷,才能適時拉這些瀕臨絕望者一把。
除此之外,包括生命線的「1995」專線、內政部與家扶基金會合作的「1957」福利諮詢專線,或是各縣市社會局與其他社福團體都能提供這些需要急迫救難者相關的緊急應變支援。
「路是人走出來的,弱勢家庭及危機家庭大可不必劃地自限,只要願意克服心理關卡尋求協助,還是能順利跨過年關考驗,」蕭琮琦說。
同志族群特別害怕家族聚會時的異樣眼光,為了讓「有家歸不得」的同志朋友過年也有地方可去,西門町漢士三溫暖負責人「余阿嬤」,總會在除夕當晚準備豐盛的年夜飯,讓他們也能享有溫馨的圍爐之樂。
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也讓現代人不愛過年,中國大陸最近幾年甚至出現了「恐歸族」的新名詞,媒體還總結「恐歸族」的5大怕:「一怕飯局車輪戰」、「二怕春運(指交通運輸)壓力大」、「三怕父母逼婚」、「四怕往來人情債」、「五怕節後症候群」。
雖然兩岸民情不同,但華人社會的共通點就是人際關係緊密,因此對岸「恐歸族」的焦慮,套用在台灣似乎也言之成理。在漫長年假躲都躲不開的家族聚會中,除了一般人能想像的婆媳衝突升溫、夫妻吵架的題材增加,還得應付逼婚、催生,以及兄弟姐妹妯娌間無止境的事業、地位、收入與兒女成就等比較。
已婚的黃小姐就曾面臨這樣的窘境,某年過節,因先生出差不在國內,再加上她的手頭較緊,只準備給婆婆3千元的紅包,沒想到那一年旅居國外的小姑跟著夫婿回台,紅包一包就是12萬元,「我覺得自己很丟臉,這麼『薄』的紅包實在拿不出手,後來乾脆就不包了,免得婆婆比較,我的壓力會更大。」
國內知名的詹媽媽婚友社也分享,每逢過年前幾個月,會員相親數常較平日高出兩成,每月可高達400對。「詹媽媽」負責人朱莉莉分析,單身者在雙雙對對出現的家族聚會中常會成為注目焦點,而女性被逼婚的壓力通常會比男性更大,特別是28~35歲的適婚族群,親友團剛開始會以「眼光不要太挑」好意勸說,接下來就會出現「人老珠黃就會更沒人要或生不出孩子」等威脅進逼;而男性未婚者則常會被冠上「不結婚、不生子就是不孝」的大帽子,因此才會出現「過年相親潮」,或是大陸的「租情人過年」等現象。
另一個讓人覺得「過年沒啥意思」的因素,則在於「意義的逐漸消失」。
「過年,不就是長一點的假期嘛,早早規劃好出遊行程,免得到時候訂不到機票、車票和住宿點才是王道;如果天氣不佳,在家裡好好睡覺補眠,再約好麻將咖、KTV咖或囤積一堆好吃的零食配DVD,也是不錯的選擇……,」28歲上班族王小姐輕描淡寫地說。
曾幾何時,過年的意義早已在不知不覺間轉換成「不過只是一個長假」而已。
精研傳統過年習俗、新北市淡水祈福保生宮總幹事蔡瀛分析,農曆春節扣連著深厚的農業社會習性與儒家文化的倫理關係,例如繁複的祭神祭祖儀式,是為了重新確認人神關係,以求來年繼續獲得神靈庇佑;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對晚輩發紅包,則是重申長幼有序的權威與孝道價值;異常豐盛的年夜飯和穿新衣、戴新帽的慣例,更是對平日揮汗工作、勤儉度日生活的一種補償。
當台灣逐步由農業社會轉型至工商業社會後,經濟富裕程度大幅提升,過去受歡迎的眾多「儀式」,也就顯得愈來愈不特別。
以最簡單的「穿新衣、戴新帽、發紅包」來說,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孩子們自然滿心期待,但今日,大部分孩子「隨時都能穿新衣,零用錢充裕」,對過年的期待度,當然也就大幅降低。
除夕豐盛的年夜飯,對於忙碌又營養過盛的現代人而言,在時間與健康上更是絕大的負擔,「如果平常都是大魚大肉慣了,又有誰會特別在乎團圓飯的山珍海味呢?」蔡瀛說。
現代多元家庭型態的興起,更讓過年「必須和家人一起過」的往例,產生意義與型式上的質變。實踐大學社工系主任謝文宜分析,目前台灣社會雖然仍以由父母加上小孩組成的核心家庭為主,但單親家庭、同居不婚家庭、同志家庭,或者兩個單親家庭結合而成的「繼親」家庭也日益普及;以單身不婚人口為主軸的「一個人的家」、「一個人加一隻貓或一隻狗的家」,更成為近幾年新興的家庭型態。
在這種趨勢演變下,除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外,哪些人才是我的家人?在這個大日子,我到底最想和誰團聚?又希望怎麼個「聚」法?這些都是現代人面對過節時不得不一再自問的課題。
舉例來說,同志家庭或男女朋友同居不婚的家庭,除夕夜到底該回誰家去過?是兩家都跑,一起去面對逼婚壓力或異樣眼光,還是各回各的原生家庭?
像同志圈中就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躲得過十五,躲不過初一」。正在推動《伴侶法》與《同志婚姻法》的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簡至潔指出,不管是未出櫃或已出櫃的同志,過年不得不然的「團聚」,都會帶來極大壓力,前者可能擔心身份曝光,後者則是煩惱自己的「不一樣」會不會惹來親友們的耳語。
「過年更是一個被迫必須與伴侶分開的時刻,因此同志不但感受不到團聚的友好互動,還得忍受失依、失落的苦澀。」
簡至潔說,同志害怕和至親家人團聚的現象,並非台灣獨有,國外研究發現,聖誕節前後常會有同志爆發「團聚憂鬱症」,嚴重者甚至還會引發輕生念頭。久而久之,很多同志不是選擇與家人劃清界限,就是乾脆消失在像「煮大鍋飯」的家族聚會中。
同樣的,由兩個單親家庭結合而成的「繼親家庭」,也會面臨「到底該帶孩子跟哪一邊阿公阿嬤過?」的尷尬處境,不管怎麼做,都很難找到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答案。
喪偶多年的朱先生就因為有這樣的考量,遲遲不敢與相交十餘年、同樣來自單親家庭的女友再度步入婚姻。他指出,沒有婚姻的羈絆,過年時他和孩子可以自由返回前妻娘家探視孩子們的外公外婆;女友的小孩也能較無壓力地與親生父親聚會。
「一旦結婚,過年就會變成4個家庭的事,我的女友可能也必須帶著她的孩子一起跟我回老家,情況將會複雜許多。人生在世不過短短幾十年,何必搞得自己這麼累!」朱先生說。
種種因家庭關係解構而衍生的人際關系糾葛,常會讓人興起:「何必非得在這個敏感時間湊熱鬧呢?」的問號,「回家過年」可能也就會轉換成「旅遊避年」,甚至「出國避年」。
針對這種人人「出國避年」的現象,作家胡晴舫曾在「去遠方過年」一文中,提出一針見血的觀察。她指出,家庭本是與血緣牢牢相綁,年節便是一種儀式,讓分散在外的各路遠親近親奔向彼此,然而現代人的家庭關係已漸趨淡薄,回家儀式褪去了神話色彩,年假當然就成為一年之間難得的假期。「結合了19世紀以降的休閒生活概念,工業時代的人們每逢年假就像鬆脫的螺絲釘,渴望從機械化的生活框架出走。」
因此,對於現代的中產階級而言,「以往的過年趕路是為了『回家』,而今的過年趕路是為了『離家』,時間一到,大夥就像被尖銳口哨聲提醒的麻雀般一哄而散,」胡晴舫認為,演變到後來,留在家裡過年甚至可能形成壓力,意即——你家財務今年不夠豐收、你家孩子會長成不識世面的土包子,以及你這個人大概不怎麼懂得生活情趣等等。
雄獅旅行社副總經理林承曄也認同這種一窩蜂出國過年的現象,他指出,最近15年來,農曆過年已取代寒暑假,成為業者眼中「旺中之旺」的旅遊旺季。
「過去人們還常有吃完年夜飯再出國的想法,但近幾年來,愈來愈多北部民眾選擇在除夕前就出國,這或許也反映出以核心家庭為主且自我主義高漲的現代都會人口,更不在乎過年的傳統制約,」他說。
年味真的淡了嗎?具有感念上蒼、除舊佈新與家人團聚意涵的春節,仍是華人社會最重要的傳統節慶,但近年來因社會變遷與家庭關係解構等因素,年味漸趨轉淡。圖為苗栗三山國王廟。
除了出國避年外,飯店餐廳也取代家庭成為現代人打發年假的新場域,台北晶華酒店公關協理蔡惠茹就指出,以前大家習慣待在家裡製作年菜,和親友閒話平靜度過,除夕夜出門街道總是冷冷清清,更別說到外食的餐廳裹腹。但約莫十餘年前開始,趨勢有了轉變,沒有時間、不喜歡或不會製作繁複年菜的年輕主婦愈來愈多,商機動得快的業者,當然也就順應時勢在過年時營業,省時、方便又保證吃到好料的「飯店圍爐」,從此也成為「怕麻煩」家庭的絕佳選擇。
深受歡迎的「年菜外賣」、「宅配年菜」,也是這種風氣下的產物,並在5年前連鎖超商投入戰場後逐年創下高峰,粗估目前的市場規模至少超過新台幣3億元。現代的消費者只要稍微花點時間在電腦前做做功課,不管是名廚手路菜、鮑蔘魚翅佛跳牆、大江南北的手工精緻點心,統統都能輕鬆成為除夕餐桌的盤中飧!
而選擇乾脆直接到飯店圍爐的民眾,除了省時、方便,另一個重要的因素竟然是——「飯店比家還有過年的感覺」!
蔡惠茹說,飯店通常會配合進行「有年味」的相關佈置,像過年那幾天,晶華大廳會舉辦「撈金魚」、「寫春聯」、「捏麵人」和「跳加官」等傳統過年常見的活動,「很多客人都反映,與其在家裡看電視、打麻將,還不如來飯店吃吃喝喝,感受節慶氣氛來得有趣多了!」
過年時往往是單身者最頭痛的「逼婚時刻」,很多人會選擇在此時出國旅遊。
簡便、各取所需的過年,固然已成為現代人的最佳選擇。然而當一切講求速效與個人主義漸成主流趨勢,卻也有不少中、高齡的民眾開始懷念起往昔農業社會的過節方式。
也因此,台灣知名的高齡社區,有「老大人桃花源」美譽的新北市淡水蔡家村,就在數年前以村內信仰重鎮「祈福保生宮」為核心,展開了一項「恢復年節意義」的計畫。
在農曆12月16日的尾牙當日,村內家家戶戶會各自準備一道菜至廟埕與親朋好友共享,敬神祭天之餘,同時也慰勞自己一整年的辛勞;除夕當晚,吃過年夜飯後,村民也會再度聚集在廟埕前,大人們進香拜拜、閒話家常,小孩們則忙著放鞭炮、吃點心,廟方除了會準備熱騰騰的湯圓與大夥共享,還會提供每封美金1元的紅包,由村內長者統一發送給晚輩,熱鬧的拜年景象,將一直持續到午夜12時之後。
祈福保生宮總幹事蔡瀛指出,年節型式或許可以走向簡化,但過節的感恩、團聚迎新等文化內涵,卻不應輕易被忘懷,因此蔡家村才會挖空心思,舉行各種扣連傳統的應景活動來凝聚人心,「畢竟文化才是人的根本吶!」
民俗作家劉還月則指出,過年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結束」與「開始」,若將人的一生比喻為一萬公尺的長跑,那麼過年就如同每跑100公尺後稍稍停下來休息一下,前100公尺不管跑得如何、身體調適得好不好都已經過去了,未來的100公尺才是新希望。
而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搞不清楚新年與舊曆年哪一個才是正確的過年歸屬,因此在跨年倒數後至農曆春節來臨前的一個月,舉國都陷入「等待放假」的空轉情緒中,反而不太健康。
「人需要有『結束』與『開始』的交替,讓自己能稍喘一口氣,才能持之以恆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因此不管是過新曆年也好,舊曆年也罷,過年的意義都不該被忽略,」他說。
時代的巨輪不斷推移,該怎麼好好過一個年,當然也會因個人所處環境、成長脈絡及現實條件而出現變化。不管是固守傳統和力求簡便,新年象徵新希望,如何在未來的一年活得精采,才是最重要的過年課題。
到廟裡上香祈福是國人常見的過年活動。圖為新春開禧,民眾爭相拿著幸運銅錢在台南鹿耳門天后宮「過爐」的場景。
南北貨、乾果、零食、甜點一應俱全,台北年貨大街開賣,年的腳步也近了。
新北市淡水區的蔡家村,在除夕當晚,村內長者會特別發給晚輩每封美金1元的紅包,頗具傳統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