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基地──劍南蝶園
蝴蝶復育與棲地維護,需要持續投入心力,才有機會看見成果。台灣的民間機構「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簡稱蝶會),從2003年開始,在林務局與台北市政府建設局指導下,推動劍南路蝴蝶步道的棲地復育,原本曾經受颱風摧毀的環境,經過志工團隊的整理與植被培養,現在園內有超過160種蝴蝶,是台灣指標性的蝴蝶生態教育園區。
這天,理事長張榮華帶著採訪團隊,觀察這座都市裡的開放式蝶園。蝶會志工在園內種植原生種寄主植物、蜜源植物,分別提供蝴蝶的幼蟲與成蟲食用。為了避免蝴蝶競爭食物,志工也適度地調整園內植物分布,將食草移植到蝴蝶族群多的地方。每次種下新的食草,志工會定時記錄蝴蝶在此棲息、覓食的狀況,了解各種食草對蝴蝶的吸引力,藉此調整園內植物的種類與數量。
在蝶園內,每隔一小段距離,就可以觀察到蝴蝶的生物現象。入口處附近的水金京樹上,異紋帶蛺蝶幼蟲用糞便形成偽裝物,保護自己不被天敵攻擊。異色尖粉蝶在魚木上徘迴飛舞,逗留好一陣子,仍不願在葉面停下,堅持尋找適合產卵的地方。香蕉樹上,一處的葉子被捲成螺旋狀,那是外來種蕉弄蝶幼蟲的家。
在坡地上,不停有蝴蝶從身邊飛過,「蝴蝶是變溫動物,溫度越高,飛得越快。」張榮華解釋。這裡有一溜煙就消失在眼前的花鳳蝶,那是都會區常見的蝴蝶,還有同樣出沒在低海拔的遷粉蝶,那是美濃「黃蝶翠谷」的主角。接著一抬頭,一隻有豹紋花色的白裳貓蛺蝶停在樹上,翅膀一開一闔在休息。
「曾經有一位澳洲女孩到蝶園,表示台灣人很幸福,在一個地方就可以看到很多種類的蝴蝶。」張榮華回憶。實際上,澳洲的面積是台灣的215倍,但台灣跟澳洲一樣,擁有超過400種蝴蝶。
除了棲地保育,蝶會也透過園區設置來教育民眾蝴蝶生態,例如:樹冠觀察區,從樓梯旁往下看,剛好是樹的頂層,「從這個角度,民眾可以看到蝴蝶停留在頂層花苞,吸食花蜜的樣子,那是平常比較難觀察到的區域。」張榮華熟悉地介紹園內每個細心的設計,接著指向休息區前的一棵大樹說:「那是我們的『寶樹』──臭娘子,許多蝴蝶都喜歡在這吸花蜜,而且它的枝葉與花冠向上生長,方便民眾觀察與拍照。」
最近,志工在園內開闢了一條新的小徑,兩旁的樹叢林立,形成天然的隧道。隧道內遮蔽了陽光,陰暗涼爽,「有些喜歡待在陰暗處的蝴蝶就可以來這裡。」通常向陽性的蝴蝶顏色鮮艷,向陰性的蝴蝶顏色單調、陰暗,當張榮華如此說明時,一隻黑色的蝴蝶正好飛過,已迫不及待造訪這處新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