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建功社區的「夢公園」

建功社區的「夢公園」

文‧蔡文婷  圖‧林格立

2004 10月

鄉居生活步調緩慢,中老年人空閒時候,坐在雜貨鋪門口打打小麻將。

一群留守家鄉的中年男子,一群能文能武的客家媽媽,將傳說中鬼魅出沒的「禁山」之地,化為一個「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的親水森林公園,一同築個花園社區的理想。

屏東縣新埤鄉建功村,一個平凡的客家村落,村子以三山國王廟前的涼亭為中心,與村尾的古城門,一頭一尾地守衛著建功村的兩端。

安靜樸素的建功村,在打造一個專業的親水公園後,將致力讓整個村落變成一個大花園。

農村少人國

社區裡依照興建的先後,有因種香蕉致富的洋房式「香蕉屋」,有西瓜大賣時期蓋出來的瓦房「西瓜屋」,有子弟外出賺錢回來改建的水泥式「外勞屋」,還有回鄉養老別墅型的「退休屋」,建功村村長鍾展雄以他獨特的歸類來介紹建功村。

與一般農村相同,建功村一千兩百多戶人家,五分之四是老人與小小孩,青壯輩不到五分之一。

「現在農村攏嘛是『少人國』,」社區理事長張鏡台表示,中午若不開伙,不少人就會來到村中唯一的「建功大飯店」吃碗粄條裹腹。

這個號稱建功大飯店的小麵攤,也是社區青壯輩聊天的據點之一。飯店的牆上,貼了一張牛皮紙手繪地圖,除了三山國王廟、古城門、村長家,另一個醒目的標誌,就是「建功森林親水公園」。

「過去,真的不知道怎麼跟別人介紹建功村,現在只要說起森林親水公園,大家就知道了,」鍾展雄表示。

傍晚時分,天氣稍涼,血桐林下的「森林童樂園」以樹屋的形式展現,孩子們爬上瞭望台,自溜滑梯滑下,攀爬以檳榔樹幹設計出的遊戲設施,充分發揮探險的想像。老人們坐在椰子樹製成的桌椅上聊天,下過雨後,椰子樹椅子還長出了幾朵木耳呢!

第二生態湖,以自然不規則的大石頭排砌V形河道,兩旁香茅草、椰子樹遍植,「妳聽,這樣的水道不僅水容量大,還有水流過石頭的隆隆聲,」鍾展雄笑著說,他們就是用農家過去的經驗來蓋公園,沒想到原來這就是現在最流行的「生態工法」。

進入今年春天才完工的第三濕地生態池,棲息在浮木上的蒼鷹靜靜佇立,池中水芹菜、水蓑衣等十多種水草隨波擺動。最有趣的是三座造型特別的涼亭,「這三座涼亭,各以原住民、客家、閩南不同族群的斗笠為造型,妳可分得出來?」鍾展雄問道。

傍晚時分,孩子們在生態池裡嬉戲,老人們閒坐聊天,不必外求,世外桃源自己打造。

禁山之地陰森森

整個親水公園總面積達二十二公頃,園內桃花心木、椰林夾雜,還有三座日據時代醫療用的野戰碉堡。

「清朝時代,這一塊地叫做『禁山』,日據時代則是涵養水源的保安林,都是不可以開墾,禁止進入的,」理事長張鏡台細說過去。

由於林木參天,加上濕地的陰濕,鬼怪故事特別多。幾位阿伯述說著童年的傳說:

「據說有一個女人在林中上吊自殺。」「還有一個工人在砍樹時,被樹幹壓死。」「旁邊的新埤國中,還有人拍過靈異照片。」

儘管人們不敢進入,然而保安林中湧泉不斷的池塘,夏天可以吸納雨水,冬天則釋放水源,是建功社區天然的調節水庫。這池水還流進村中,供村民們早上洗衣服,晚上取水,與建功村民息息相關。

國府時代,官方進入保安林開墾,砍掉桃花心木改種當時經濟價值相當高的椰子樹。林地被開墾,加上村民開始抽用地下水,這一個原本存封在禁令與鬼魅故事間的秘境不再,荒煙蔓草雜生,垃圾也開始堆放,變成一個三不管的廢棄地。

麵攤牆上貼著居民手繪地圖,親水公園可是重要地標。

留守的一群人

民國八十九年,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在地方萌芽,建功村藉著社區自強活動參觀了鄰近幾個社造村落,尤其是林邊鄉的河堤整治,百分之九十都靠居民自己動手完成,村長鍾展雄也不禁動心。在「振興社區發展計畫方案」下,他們申請了八十萬元,一群村民開始打造「夢公園」。

理事長張鏡台以他數學老師的專才,埋首量尺計算,設計出「森林童樂園」裡,瞭望台、溜滑梯的角度與所需木頭的長度,取材村子裡最多的椰子樹,整個「森林童樂園」完全由村民一手打造。親水公園施工的前三年,完完全全都由村民一手包辦,直到有「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的人力進來,義工們才改以養護工作為主。

對於這一群平日忙著稻米、香蕉、西瓜種植的中年人而言,夢公園與田間的莊稼事有著很不一樣的意義。

客家村落家族觀念根深柢固,儘管謀生不易,還是會留下一個男丁來照顧父母與田地,「所謂『父母在,不遠遊』,我們這群人,都是留在家鄉的那一個,也是主力義工,」服務於鄉公所的賴超烈表示。

親水公園裡,不同族群斗笠型涼亭,完全由居民親手設計建造,而自己做公園的夢想,也沿著林邊溪,散佈出去。

坐看雲起時

他們這群「四年級生」的義工,儘管好幾位都是大學畢業,但為了照顧父母留在家園,捲起褲管,幹起了莊稼活,心底深處,多少有著一點壯志難伸的情懷。夢公園由發想到逐步完成,讓他們得到了一種很實在的成就感。「我們一直住在老家,動手蓋房子、修亭子,種花種樹難不倒我們的,」鍾展雄表示。

況且,對莊稼人而言,香蕉樹、椰子樹就是工作,儘管農地裡也是一片青蔥,但是從來不曾感覺「放鬆」。「我們這些人,既不會喝酒,也不會唱KTV,我們沒有『休閒』這種觀念,」幾位義工紛紛表示。

「現在當我看見村裡的老夫妻,竟然能在忙完田事後,靜靜地坐在親水公園池邊欣賞風景,就十分感動,他們開始懂得休閒了,」鍾展雄表示。

打造這一座「社區花園」之後,鍾展雄的理想是讓整個建功村變成一個「花園社區」。他們將親水公園花房裡培育出來的玫瑰花、桂花、日日春等花卉,利用辦活動的時候作為獎品帶回家,如今村子裡幾乎家家戶戶的小花圃都開著美麗的玫瑰花呢!

像建功社區這樣自己動手美化家園的例子並非少數。就在建功社區所在的林邊溪右岸,閩南人的林邊鄉、客家人的建功村、平埔族的箕湖村、原住民的來義鄉,四個不同族群社區,組成了「右岸聯盟」。

每一個社區都有一個居民親手打造的公園,林邊鄉有舊電線桿搭建的木橋、涼亭,建功村是生機盎然的濕地公園,箕湖村利用河堤風大,蓋了一個風車公園,排灣族的公園叫「喜樂發發」,是村民婚禮的最佳場地。

每個公園風格別具,大家互相學習、較勁,來自民間「夢公園」的力量,如溪水般流向台灣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