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晶池水月熬煎 近午鹽花似雪妍 看到晚來堆積處 幾疑是玉出藍田 ──王大俊(南瀛北門詩人)
2002年台灣鹽田全面廢曬,338年的曬鹽歷史從此劃下句點。如今除了少數再經復育的鹽田外,往昔西南沿海「玉出藍田」的美麗風光,已不復見。
既然不再曬鹽,那麼我們吃的鹽又從哪裡來?這是不少民眾心中的疑惑。走一趟台灣唯一產鹽的台鹽實業,深入瞭解台灣一頁鹽史的況味。
可曾想過:「如果生命中沒有鹽?」它看似不起眼,卻能調味、提味,而且不可一日或缺。
鹽,氯化鈉的純白結晶,向來是攸關民生的重要物品。
放眼全球,有海鹽、湖鹽、岩鹽和井鹽4種不同來源的鹽。身處四面環海的台灣,自然是要「向海爭鹽」。

天時配合地利,台灣西南沿岸是少數適合曬天日鹽的場域,全盛時期共有 五大鹽場。(布袋嘴文化協會提供)
向海爭鹽
海洋遼闊無邊,海水源源不絕,但向海爭鹽必須要天時、地利等諸多條件配合,並不容易,正因如此,海鹽產量僅占全球鹽產量的四分之一。
早期台灣先民以海水煮鹽,滋味苦澀。1661年鄭成功驅荷領台,從中國大陸進口的鹽源中斷,鄭成功重要軍師陳永華於是在台南開闢鹽田,1665年台灣第一口鹽田(重建荷人瀨口鹽田)在現今台南鹽埕里南側以「淋鹵式鹽田」曬鹽,開啟了台灣的天日曬鹽史。現今台南市的「永華宮」紀念的就是這位台灣天日曬鹽的創始者。
台灣的鹽田有瓦盤和土盤兩種形式。所謂的瓦盤,是將大水缸、酒甕碎片鋪在鹽田裡,以石輪壓平。日據時期,日本人因戰爭需要用鹽,將許多魚塭改為土盤鹽田。台鹽退休製鹽技術員凃丁信指出,瓦片傳熱較快,水分蒸發也較快,結晶的鹽顆粒細又乾淨,可以作為食用鹽;土盤水分蒸發比較慢,慢慢結晶的鹽比較紮實,但顆粒粗,一般做為工業用鹽。
全盛時期,台灣從嘉義以南到高雄,共有布袋、北門、七股、台南、高雄5個鹽場,共計築有21座以水泥紅磚建造的六面形鹽田碉堡,並派駐員警巡守鹽田。由此可見鹽在當時是多麼重要的物資。
因為重要,早期鹽屬專賣品。台灣在1726年滿清時期便開始實施食鹽專賣制度,日據時期雖曾短暫廢除,但隨即又在1899年恢復。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在1952年成立「台灣製鹽總廠」,自此曬鹽業成為國營事業。
台鹽實業副總經理陳世輝話說當年,「從國防的角度來講,鹽是很重要的物資」他表示,當年台鹽總廠的任務很單純,就是提供安全穩定的食用鹽、工業用鹽,給民間和軍方使用。

台灣鹽博物館中典藏了台灣鹽業過往的歷史與 鹽工們的生活日常。
從「天日曬」到「電透析」
隨著全球經濟自由化、國際化,1980起政府已感覺鹽業開放趨勢無可抵擋,於是在1995年將台鹽總廠從行政機關轉變為法人機構,再以漸進方式將「台灣製鹽總廠」轉變為「台鹽實業公司」。直到2002年台鹽成為完全民營化的公司,同時廢除鹽的專賣,台灣結束長達272年的鹽專賣制度,進入鹽品開放、多元化時期。
物換星移,鹽在台灣不只是從專賣開放民營,就連製鹽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轉變。
陳世輝指出,早期台灣沿岸沒有什麼工業汙染,天然曬鹽沒有問題,但當台灣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後,工廠廢水排放有汙染海岸之虞。1969年台鹽派員赴日考察,1975年另在苗栗通霄蓋精鹽廠,以電透析方式來製鹽。
台鹽實業通霄精鹽廠管理課長林錫鴻指出,精鹽廠之所以設立在通霄,考量的是通霄沿岸並無大型工廠,沒有工業汙染;也沒有大型河川入海,海水中的鹽含量穩定;且西部交通方便,運輸成本較低、人才取得也相對容易。
通霄精鹽廠首先解決了日曬鹽得靠天吃飯的不穩定因素。
目前仍在北門井仔腳復育鹽田的凃丁信指出,傳統日曬鹽得在漲潮時引海水入田,先在大蒸發池經過5天風吹日曬,讓海水鹽度慢慢從3%增加到11%;接著引進小蒸發池停留3天,當鹽度到達25%,便可移進結晶池。結晶狀況視天候而定,天氣好5~7天會結晶,結晶後一星期左右可以開始收鹽,算一算前後得經過二十幾天的風吹日曬,期間只要下場大雨沖淡了蒸發池或結晶池的鹵水濃度,一切就前功盡棄,得重頭再來。「天日曬鹽得靠天吃飯!」凃丁信感嘆。

細小如沙, 卻用途廣泛; 鹽,堪稱是台灣的「白金」。
不再靠天吃鹽
相對於天日曬鹽的曠日廢時,通霄精鹽廠從引入海水到產出晶瑩剔透的精鹽,只需要8~10小時。
陳世輝指出,電透析製鹽除了省時、產量穩定外,還可將農藥、重金屬、環境賀爾蒙、塑化劑……等雜質阻隔在外,讓食用鹽的安全性提升。
林錫鴻解釋,精鹽廠採先進的離子交換膜電透析濃縮海水技術製鹽。以直徑一公尺的鋼管汲取離岸1,560公尺遠、12公尺深的潔淨海水,先經砂濾降低濁度,讓海水進入電析槽,利用離子交換膜選擇性通過的原理,濾出海水中一價的氯離子和鈉離子。多次循環透析,海水鹽度漸從3%提高到21%時,就能進入蒸發罐蒸發結晶成鹽。
有人以「化學鹽」稱精鹽廠製造的鹽,藉以區別天日曬的天然海鹽。「其實一樣都是海鹽,只是生產方式不同罷了」陳世輝解釋。
當然,電透析在隔絕雜質、重金屬的同時,也會將一些存在海水中的微量元素,如鎂、鐵、錳……等也一併排除在外。陳世輝指出,電透析的目標是取鹽,那些海水中的微量元素,昔日就讓它回歸大海。但後來發現食品精緻化後,許多人礦物質反倒攝取不足,因此,台鹽也開始回收海水中的礦物元素,在蒸發結晶、離心脫水後,再噴加回鹽裡,做成「精緻海鹽」。「近年消費者健康意識抬頭,精緻海鹽已慢慢取代高級精鹽」陳世輝說。

苗栗通霄精鹽廠以電透析的 方式引海水製鹽,既能提高 品質,又可穩定產量。 (台鹽實業提供)
最好的媒介
2004年台灣開放鹽進口後,市面上鹽品琳瑯滿目,來自世界各地的海鹽、玫瑰鹽、竹鹽……應有盡有,國人選擇增加,但健康卻悄悄亮起了紅燈。
2014年衛福部發佈國人尿中含碘量的監測結果(2004~2013年),發現許多人(尤其是孕婦)身體中的含碘量不足。缺碘可能造成甲狀腺腫大、神經缺陷等問題,尤其是孕婦,胎兒的腦部發展需要碘,攝取量不足有影響胎兒智能發展的潛在風險。
碘與鹽本無關連,但事實上,扮演調味角色的鹽,也是加碘守護健康最好的媒介。陳世輝指出,當年台鹽設立通霄精鹽廠,在食鹽中加碘消除國人甲狀腺腫大就是重要政策之一。
台鹽除了配合衛福部加強食用加碘鹽的宣導外,今年衛福部希望降低蛀牙率,7月起開始推動加氟鹽。陳世輝指出,國外加氟的方法有兩種,有的加在自來水中,有的加在食鹽裡。「加在自來水裡,民眾沒有選擇性,還是加在鹽裡好。」陳世輝指出,為配合公共衛生政策,台鹽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加氟鹽。

從戰備到觀光
1995年公共電視的開台大戲《鹽田兒女》,真實記錄了當年鹽工的生活日常與台南安順瓦盤鹽田獨特景致。7年之後,因生產成本過高、工業化、民營化等諸多因素,台鹽改由澳洲進口工業用鹽,約六千公頃的鹽田全面廢曬,土地歸還國有財產局,僅購回七股鹽山及周遭共30公頃的廢曬鹽田。
陳世輝表示,為保存台灣曬鹽的歷史,七股鹽山有其留存的價值。話說那一堆約6層樓高、四萬噸的鹽,原是戰備用鹽。陳世輝說:「當年怕萬一打仗,通霄精鹽廠被炸毀,必須儲備半年到八個月的用鹽。」誰知日積月累,長年堆放自然高聳如山,還形成質地堅硬的外殼。
如今七股鹽山已成知名觀光景點,七股的「鹽田曬玉」更是新南瀛八景之一。只是,風吹、日曬、雨淋,鹽會溶解、會變黑,台鹽每年得花幾百萬到上千萬新台幣購鹽回填,並幫它清洗美白。
站在七股鹽山上,俯瞰廢曬鹽田,台灣人與海爭鹽、永不放棄的奮鬥身影,似乎又浮現眼前。

日正當中,曬鹽也曬人。鹽工正聚精會神地在 結晶池裡撈起薄薄一層鹽中極品──「鹽花」。

六、七層樓高,堆積如山的戰備用鹽,如今已成為七股地標。登鹽山一覽周遭廢曬鹽田,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金宏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