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間來解答的好風味
傳承一甲子的老味道,是劉家人用上好的原料和古法釀造,藉由時間的催化,而化成的那一味令人反覆思量的甘醇。
豆瓣醬的原料其實很簡單,辣味的來源就是辣椒,明德食品至今仍堅持採買台灣嘉南、高屏、台東的辣椒,一年要用掉兩百噸的量,都是趁產季時大量買進。新鮮的辣椒先清洗、再粉碎,加入鹽巴,經過六個月的曝曬,再與發酵熟成的豆類依比例調合製成豆瓣醬。
一改前人認為較差的食材才送去做醃製,明德食品採用美國進口非基因改造的黃豆,發酵起來的風味比較好。因為川味的辣豆瓣醬還加了「蠶豆」一味,明德也自澳洲進口蠶豆入醬,「蠶豆的澱粉質比較高,發酵起來比較香醇,黃豆則是蛋白質多一些,味道比較鮮。這兩個味道不一樣,把它們調和在一起,就變成明德獨有的豆瓣醬。」劉宇邦解釋道。
黃豆跟蠶豆分別經過清洗跟蒸煮,接著進行「接菌」,這是製醬最關鍵的步驟,劉宇邦再三強調。這個工序沒做好,後面有再好的曝曬條件都沒用。現在有完善的溫控製麴設備,管控製麴的環境與菌種,昔日為了管控溫、溼度,冬天要幫接菌的豆子蓋被子,夏天要幫忙散熱,很是辛苦。
接完菌,下一道工序是「下缸」。把接菌完的黃豆與蠶豆分別倒入陶缸中,再倒入鹽水與天然的香辛料,這一缸缸的豆子要沐浴在南部暖暖的太陽下180天,在高鹽的環境下,酵素會把蛋白質和澱粉慢慢的分解,靠著時間與溫度,並且要每日翻攪,才能讓豆瓣醬的風味慢慢形成。
16年前,劉宇邦回家接棒,父親要他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攪醬」。一個缸可容納180公斤的豆子,攪缸可是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兒。
與醬油的製作略有不同,醬油在豆類接菌後,即保存在甕中靜置曝曬;豆瓣醬的工序還多了每日要「攪、拌、翻、揉」缸裡的豆子,把缸底的豆子翻上來,使其充分接觸空氣,讓發酵更完全。陶缸具有保溫效果,日落後慢慢的降溫,如此冷熱交替下,讓醬的風味更好。
因為對原料、製程的堅持,讓明德順利挺過了食安風暴,消費者也開始關心、選用安心的食材,像里仁、主婦聯盟等團體就找明德幫忙加工。這也讓當初曾迷惘的劉宇邦相信,自己選擇堅守品質是正確的路子。
有古法、有革新,熟成後的工序,採機械化的生產線控管流程與品質。(明德食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