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越旅行越裡面》《找阿寶,玩創意》

《越旅行越裡面》《找阿寶,玩創意》

文‧魏宏晉  圖‧心靈工坊出版社提供

2006 12月

知名導演賴聲川在今(2006)年中出版了《賴聲川的創意學》,娓娓道出多年來的舞台創作經驗,被書商譽為「國內第一本將創意規則化、步驟化的實用工具書」,並帶動了一股「創意學」的風潮。

在這股風潮之中,小說《多桑與紅玫瑰》作者、在政大廣告學系教「創意」已經16年的陳文玲,在9月出版了《越旅行越裡面》和《找阿寶,玩創意》這兩部作品,也被坊間書店歸入「創意書」的行列中。不過,如果單純想以這兩本書來「學創意」,讀者得到的可能是失望──但也可能會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不少人認為創意是「成功」的工具,這種價值定義讓一般人一目了然,也易於心動。這濫觴於1940年代美、日等國的「創造學」,已經蔚然成為當今顯學。單以我國大學計算,把「創造力」當作研究題目的碩、博士論文,自1970年代以來已不下200篇;彼岸的中國雖然在1980年代初才開始接觸「創造學」,但進展迅速,二十餘年來相關專著已達300部以上。

而在學術領域之外,值此全球企業競爭激烈,致勝關鍵繫於不斷求新求變、快速挑動消費者購買慾望的時代,為了滿足多變的市場胃口,讓自己成為黑白牛群中的搶眼「紫牛」,從藍領到白領,不管老板或員工,「創意」不只是口中喃喃的口號,也是心中渴求的一抹靈光乍現。

作者:陳文玲出版社:心靈工坊

從體驗中找創意

在如此迅猛的「創意風」中,《越旅行越裡面》和《找阿寶,玩創意》的上市,似乎有一點點「跟流行」的味道,然而進入書中後,讀者會發現原來那是一個與時下流行的創意工具論脫節的世界。作者並不傳授一套按部就班的「創意守則」,而是把「創意」的責任丟回給讀者,讓讀者自己決定是不是要去經驗「創意」這回事──以及跟隨創意經驗所必然會碰觸到的、你所不知道的陰暗隱晦的自己。

從學習創意的功利觀點來看,《越旅行越裡面》和《找阿寶,玩創意》的作者陳文玲實在不是個「好老師」,我們看不到她標示重點、列出步驟以及激勵成功,她不提供答案,只引導探索,就像個教弟弟妹妹學腳踏車的「壞心眼姐姐」,在搖搖晃晃的起步中常常偷偷放掉扶助的雙手,驚慌失措的初學者往往不知如何適從。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跌撞與體驗後,終於馴服了那匹鐵馬,嚐到了無以言喻的快感。

原來,「學會」騎車是那麼的天生自然,就是找到那種「人車合一」的感覺。這種感覺只能靠自己尋找,姐姐在後面越是不放手,弟弟妹妹反而永遠學不會。陳文玲這位壞姐姐在「教創意」時,用的就是這種方法。你害怕跌倒?你不想騎上車?你擔心這匹鐵馬會帶你奔往一個未知的世界?那是你的自由選擇。然而,一旦決定去體驗那個尋找創意的過程,你也將走過一條探索自我的道路,也就是找到自己的「阿寶」。

創意的文學歷程

《越旅行越裡面》和《找阿寶,玩創意》同時出版,作者把個人體驗創意的經驗,做了極富文學性的優美紀錄,兩本書是連貫的。

《越旅行越裡面》的經驗,其實普遍存在於喜歡旅行的人們當中,許多人旅行的目的不僅僅在於體驗新奇,更重要的是享受旅行結束後那種「回家」的感覺。在疲累的旅途後,總會產生一些感受,那種心靈的沉澱結晶,只有旅行者自己才能夠親領親受。

為了追求創意,陳文玲四處去旅行,2002年她有一趟不設目標的天涯漫遊,走過紐約、加拿大,看見的外在風景轉化成內在的感受,越旅行越裡面,越發現自己。然後她決定更深入往心裡走,進到潛意識層面去旅行看看。陳文玲開始參與許多工作坊,像是去加拿大一個名叫「天堂」的小島,參加「超個人心理學」的自我覺察課程,還到紐約學「夢」。她越來越清楚「自己」是什麼,也愈來越知道,原來「創意」就是勇於嘗試不同,而它的動力則來自探索自我的過程中,因「意識和潛意識不斷衝撞而湧現的能量。」換句話說,「創意不假外求,它本來就在自己那裡。學創意,只是要『打開』它。」

作者:陳文玲出版社:心靈工坊

自己也是「阿寶」

而《找阿寶,玩創意》則是心靈旅行者的實踐工具。陳文玲在花蓮如真似幻地尋找一位藝術工作者「阿寶」,尋尋覓覓後,發現所有遇到的人都可能、也可以是「阿寶」,她終於發現,原來自己也是「阿寶」。

「找阿寶」的過程是個引子,這是2004年陳文玲以自己在花蓮慈濟大學兼課餘暇的生活故事寫作,然後她又以「四季找阿寶」為題,在花蓮帶領工作坊,她運用心理治療中的「自由書寫」、「曼陀羅」,以及她從學夢裡發展出的「玩夢」和「日夢」的方法,分成春、夏、秋、冬四梯次,與學員一起找阿寶。而「四季找阿寶」的紀錄在書中成了《找阿寶,玩創意》60張「阿寶卡」的索引,讀者可藉著參考其他人的經驗,來窺探自己的心靈奧妙。

所謂「自由書寫」,就是「『第一念』書寫」,將第一時間的念頭用筆寫出來,過程是連續、不假思索與修潤的,是對自己做心靈探險,被壓抑的內在我總是會逃過意志的控管躍然紙上。經驗過自由書寫的人,往往會驚訝於自我的文字表達,而這不同於平日的我,不必懷疑,也就是創意的源頭所在。

借用冥想工具

除了自由書寫法外,「曼陀羅」也是陳文玲在「玩創意」時的另一項經常使用的工具。

曼陀羅源起於的古老印度,被佛教用來表達世界觀,既是娑婆,也是人心。它常被用來當作協助冥想的工具,在一張白紙上畫上一個大圓,圓之內則由畫者任意塗鴉上腦中浮現的圖像,原理跟自由書寫一樣。而繪畫比文字更容易透露心事,越沒學過繪畫技巧、不受慣性制約的人,往往越會有出人意表的作品產生。

至於「解夢」,則是直指潛意識的──夢是不受做夢者指揮的、徹底的潛意識作用。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夢可以把隱藏在內心深處的事物帶進意識之中。」

陳文玲玩夢,由一位學員提供前夜的「新鮮夢境」供大家討論,其他人把這個夢當成自己的,以「如果這是我的夢……」開頭,開始做自由聯想與詮釋。接著大家提問,一個接一個的追問做夢者的夢境細節,直到做夢的人可以解釋出自己為何做這個夢?解到最後,做夢者會發現夢境所要訴說的,遠遠超過自己意識所能想像、所敢想像的;代表的正是每個人心靈內在都隱藏著的巨大能量。

以心靈直接體驗的角度來看,「創意」是一個緩慢而黑暗的過程,它不太適合成為一種流行、一個即時性的消費文化。《越旅行越裡面》和《找阿寶,玩創意》說的「創意」這回事,肯定了創意的可行性,但無法大量生產,歉難商品化。

不過,有作品的產出還是完成創意的重要指標,創意作品必須是在有「內部動機」的狀況下,加上嫻熟運用繪畫、文字等「領域工具」才會產生的。

作者在《越旅行越裡面》尋找內部動機的體驗極為成功,讀者可以從中領會其神髓,發展出自己的心靈之旅;而《找阿寶,玩創意》提供了「領域工具」的可能性,也端看讀者如何變化運用。

作為創意書,作者沒有提供「快速創意心法」,可能讓某些讀者失望。但只要持續向內心探索,挖掘得夠深,挖出了源源不絕的創意活水時,那時就可以領會《越旅行越裡面》和《找阿寶,玩創意》的神韻,肯定它們其實是最「有用」的創意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