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木神桌到現代精品家具
大溪最著名的木藝,最早可溯源到清代,發展超過百年的產業,在1970~80年代達到鼎盛,最高曾有兩、三百家木器行同時存在,直到後來和許多傳統產業一樣,不敵中國、東南亞的低價成本傾軋,優勢不再,加上塑膠、鋼材的普及,以及大型家具品牌如IKEA的進入,趨於沒落,如今的店家僅存三分之一。
雖然大溪以代代相傳的中小型木器行為主,並沒有成為足以媲美歐美日,名號響亮的家具品牌,但身懷絕技的藝師依舊是大溪人引以為豪的珍貴資產,「論技術,我們不會輸給國外。」洲宇木業創辦人李汪宇這樣認為。
尤其,比之過往,人們視家具為傳家之物,不論是為出嫁的女兒訂製嫁妝,或者供奉祖先、神明用的神桌,都以耐用與精良的工藝為選擇標準。當時代改變,工廠量產的廉價家具開始廣為大眾接受,雖然形體上轉為簡潔、輕盈,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與審美要求,但是品質卻大幅下降,甚至對於材料、工藝等相關知識也一併流失,故許多人會說,平價通路買到的家具雖然好看,但不耐用。
面對大時代改變,大溪至今仍在運營的木器行,只要是第二、三代接手的,都積極力圖轉型,他們想傳承從上一代老匠師所承襲下來的精湛技藝,同時又做出符合台灣人需求的精品家具。
如同從小就在家裡工廠幫忙的李汪宇,他的爺爺李順益是「建漢實業」的創辦人,已是耄耋之年的李順益,曾赴日留學,後來開設了木材處理廠,因為木材知識豐富,被當地人尊稱為「木頭博士」。
李汪宇把握了從父執輩開始累積的技術與知識,六年前自立門戶創辦洲宇木業,並且將品牌定調在現代家具,有了前人的累積,加上身在木匠之家,豐富的實作經驗,他一改傳統家具的厚重形體,卻竭力留下大溪實木家具的傳統與訂製精品的規格。
在每一次的訂製接案,李汪宇都會細細與客人討論使用的需求,再依其微調細節。而自家出品的產品,也不上漆,而改用食用等級的護木油,為的就是讓客人可以直接體驗實木家具的觸感。他也跟我們分享家具製作上的各種講究,好比榫卯的精密度,將決定了家具耐用與否;或者像拉門,為了符合台灣炎熱潮濕的氣候,門框與門板之間留下縫隙,讓雙層的門板能有熱脹冷縮的餘裕,以免變形。
也幸有木博館作為平台,同樣思維的二代能夠彼此應援,包括李汪宇在內,有五家不同品牌的年輕藝師以「木創巢」之名組成共學團體,他們除了互通聲氣,更勇於向外交流,為的就是刺激創意,從傳統中尋找生機。
木博館也推出自有品牌「木沐MUKKI」,與大溪木藝師攜手學習開發產品、量產的過程,豆干造型的印章,或者從陀螺取經的線香盤,是大溪人集體記憶的轉化,「我們希望讓參與的藝師了解,進入一般通路的定價與生產策略的不同。所以,這不只是商品開發的案子,更像是一個培力計畫。」木博館秘書陳佩歆說。
雖然背負往日榮光,創新轉型之路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但一直與常民生活休戚與共的大溪木藝,只要長期累積,禁得起時光淬鍊,必能有所收穫,不負百年溪城之名。
關聖帝君聖誕慶典原先只是一日的活動,因信眾踴躍投入,延長為兩日,這兩天小鎮熱鬧非凡,猶如過年。 (林旻萱攝)
關聖帝君聖誕慶典原先只是一日的活動,因信眾踴躍投入,延長為兩日,這兩天小鎮熱鬧非凡,猶如過年。
橫跨大漢溪的大溪橋,歷經多次翻修才形成今日的模樣,也見證了小鎮發展的歷史。 (林旻萱攝)
大溪木博館以「生態博物館」之名,凝聚在地居民的向心力。
「街角館」不僅是文化體驗的空間,也創造遊客與居民直接交流的機會,是深度旅遊的一扇窗。
大溪以高檔的紅木家具享譽盛名, 強調高檔的用料與精密的榫卯結構。
大溪以高檔的紅木家具享譽盛名, 強調高檔的用料與精密的榫卯結構。
「新移民」鍾佩林對大溪便利的交通與濃厚的人情味尤其讚不絕口。
生在木藝世家的李汪宇,不僅實作經驗豐富,對於現代家具尤其抱有熱情。
由李汪宇所製作的家飾與家具,在傳統技巧上融合了現代家具的洗鍊外觀。
由李汪宇所製作的家飾與家具,在傳統技巧上融合了現代家具的洗鍊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