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平地天候逐漸出現涼意,台灣高山已氣溫驟降,萬物蟄伏;在低溫蕭索中,合歡山、玉山、阿里山等高海拔地區,卻不時可見台灣特有鳥類——栗背林鴝,像個獨來獨往的「小飛俠」,以跳躍的步子,在大地上忙碌覓食。
在寶島密集拔尖的高山長久隔離之下,栗背林鴝特化成獨一無二的台灣特有生物,牠們除了適應高冷環境,更憑著堅強生命力,緊隨人類開發腳步,成為台灣高山公路旁最常見的鳥類。
海拔三千公尺。
陽光由遠方一夜肅穆的黑色奇萊山頭升起,南湖大山、中央尖、與近處的合歡群峰逐一甦醒,晨曦下,高山箭竹草原開展著無盡翠綠,深色幽谷中白茫茫雲海止不住滾動翻騰……。
公路倩影
十月初,一個中橫旅遊淡季的週末,在合歡北峰下的昆陽、小風口一帶,面對著無瑕的藍天、雲海,高雄樹德大學師生卻一心關注紀錄著車數的儀器,直到答案揭曉:在穿過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台十四甲線上,二十四小時內,有一千三百五十輛汽車、遊覽車與大貨車呼嘯而過,隆隆車聲不時劇烈穿透台灣高山慣有的空闊寂靜。
樹德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助理教授羅柳墀此行的目的,在一探「車潮如何影響了鳥兒的生殖行為」。當遊客忙著從一地趕赴另一地,只見山壁上成簇的虎杖、佛甲草、繡線菊,羞怯的開著各色紅、黃小花,雜密的短箭竹與果實纍纍的玉山薔薇努力招惹旅人目光;此時只有羅柳墀知道,近在咫尺的亂花叢中,還隱藏著一個個台灣特有鳥類──栗背林鴝──辛苦搭蓋的鳥巢。
身長約十三公分的栗背林鴝,分類上屬於鶇亞科鳥類。全世界鶇亞科鳥類有三百多種,分佈從歐洲、西伯利亞,到東亞地區。在熱帶台灣,屬於溫帶鳥類的栗背林鴝,棲息在海拔兩千至三千七百公尺雪線上的山谷間。
粉領「尖頭鰻」
有別於棲息樹上的多數鳥族,鶇亞科鳥類多在地面活動,飛行距離有限,活動範圍狹窄,在長久隔離下,基因疏於交流,各地紛紛演化出特有種。台灣記錄過的鶇亞科鳥類多達二十三種,溪畔的鉛色水鶇、大型的紫嘯鶇,都是寶島「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特有種、或特有亞種,栗背林鴝更是僅見於台灣高山的特有鳥類。
栗背林鴝玲瓏可愛,公鳥身著黑色羽衣,畫著白色眉線,加上鮮明的橘紅色頸部,像打著花俏領帶的「尖頭鰻」。相較之下,雌鳥橄欖色的羽衣,間雜著黃褐羽毛,外型「黯淡」;但一身隱身衣,卻是鳥媽媽最好的保護色,降低了牠們在岩壁、碎石坡上築巢、哺育幼雛的危險性。
相較於許多山鳥成群結伴,吱吱喳喳,栗背林鴝多踽踽於山路上,以跳躍的步伐在地面尋找蛾類等昆蟲裹腹,像個山徑上隻身往來的哲學家。
比起族群面臨威脅的帝雉、藍腹鷳等特有鳥類,賞鳥高手上山總能很快覓見栗背林鴝活潑的身影,長期以來,鳥友更是人人都有「在公路上觀賞栗背林鴝」的經驗。居住在山壁草叢間的栗背林鴝,為何紛紛遷居到公路旁築巢?一直啟人疑竇。
挖開山洞,打造愛巢
「四、五月的清晨,沿著公路走,就能聽到栗背林鴝匹!匹!匹!匹!的叫聲劃破夜幕,然後就看到牠們在馬路上覓食,或嘴裡啣著築巢用的枯枝,」以生態攝影為業的郭智勇說。
三月下旬,花花白雪從合歡山頭融化,赤豔的金毛杜鵑遞次盛放,踏春的遊客接踵而來,栗背林鴝也進入了繁殖期。牠們冒著被輾斃的危險,在絡繹於途的車輛間逮住空檔,忙不停迭的於山壁上築起愛的小窩。
為避開眾多耳目,栗背林鴝充滿爆發力,進、出鳥巢均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瞬間速度衝進衝出,為減少干擾,牠們多選擇覆蓋在矮於五十公分植被之下、碎石崩落形成的凹洞間築巢。
實行「一夫一妻」制的栗背林鴝,「家事」由兩性分工,母鳥築巢與孵蛋,公鳥負責警戒與分擔覓食、哺育寶寶的工作。當母鳥看好風水、選定巢位,卿卿我我的愛侶即開始奮力以瘦弱的雙腳「整地」,將山壁鑿出「碗公」大的土洞。打洞成功後,親鳥再接再厲,繼續叼回落葉、枯枝、苔蘚,甚至尼龍繩,鋪成鬆軟溫暖的鳥巢。
男女大不同
「早上才看牠們撿了幾片落葉,開始施工,下午就鋪好厚厚的苔蘚,鳥巢已大功告成,」羅柳墀說,準栗背林鴝爸媽鑿洞築巢,手腳俐落,毫不含糊。愛巢完成後,鳥媽媽再花上兩、三天細心觀察與熟悉環境,才開始安心下蛋。再過兩天,二至四顆淺藍帶綠、長度約兩公分半的蛋,已一個個緊挨著安穩的躺在巢裡。
接著兩個禮拜的孵化期後,只見鳥爸媽頗有效率的不時嘴裡塞滿昆蟲,勤快的帶回家中餵養寶寶。「母鳥很謹慎,總在公路另一頭的護欄、或獨立的冷杉上左顧右盼,等來往的車輛退出安全距離,才啪的一聲衝回洞裡;公鳥卻往往莽莽撞撞就一飛進洞,」羅柳墀說,觀察人員喜歡盯著粗心的公鳥,因為較不費力的就可以循線找到鳥巢。
破殼而出的幼雛,羽色是媽媽的翻版,十八天後,小鳥一一離巢獨立,鳥爸媽也飛離公路,往林中散去。八月中旬後,高山上氣溫轉涼,大地秋黃,繁殖季節已然結束,許多鳥兒也遷往兩千多公尺的中海拔避冬。公路上栗背林鴝身影漸稀,得等來年開春,才能再見牠們不約而同往公路方向出發。
綿綿思遠道?
三年前,羅柳墀開始在中橫公路進行調查,發現公路進入兩千多公尺標高後,在靠山壁一側,至少每隔五十公尺,就有一個栗背林鴝鳥巢。栗背林鴝具有強烈領域性,五十公尺是牠們彼此間的安全距離,「從兩千四百公尺的關原,一路到三千多公尺的昆陽,長十幾公里,今年春天就至少發現四十個鳥巢,」羅柳墀記錄鳥巢位置後發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巢位都在離道路七公尺以內,許多更就近在道路緊連的山壁上。遠離道路後,鳥巢相對減少,調查人員遠征森林裡尋覓,也發現巢數遠遠少於公路兩旁。
「當巢的選擇越靠近道路、高度離路面較高、與巢洞越深,鳥巢的繁殖成功率也大為提高,」羅柳墀在「栗背林鴝繁殖及營巢地點選擇」研究報告中寫道。
台灣高山峰峰相連,道路綿延無盡。長驅直入的公路,一向被視為大自然殺手,將大地切割得零散破碎,威脅萬物生存;為何公路沒有嚇走小小的栗背林鴝?是什麼原因,讓栗背林鴝無視噪音震動,願意承受烏煙瘴氣,選擇在行人都難以忍受、生命深感威脅的狹窄山路旁據地築巢、撫育後代,成了馬路小天使?
羅柳墀指出,在樹林底層與地面活動的栗背林鴝,鳥巢多半蓋在草坡上,因此除了猛禽與烏鴉等空中大敵,也很容易遭到華南鼬鼠及獼猴等陸地動物覬覦。「黃鼠狼、猛禽、星鴉等大型生物,對車輛更敏感,更容易受人煙喧嘩驚嚇,」羅柳墀猜測,栗背林鴝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牠們發現車輛可以趕走天敵,因此選擇忍受「公害」,以換得車輛的「護衛」。
為進一步驗證栗背林鴝真是逐公路而居,除了中橫,由北而南,羅柳墀又選擇了新中橫與南橫兩條貫穿寶島三千公尺高山的公路進行調查,希望深入瞭解車輛多寡與鳥兒存活率的關係。雖然目前尚未得出最後結論,「但情況一樣的是,公路兩旁都成了栗背林鴝築巢的大本營,」過去兩年在南橫、新中橫路上觀察鳥兒的樹德大學學生周明宏說。
相較於許多生物成為輪下冤魂,其實少有生命像栗背林鴝這樣「幸運」,得以通過道路考驗,在艱鉅環境中變得更生猛勇敢。
「四分之一」的代價
然而,除了公路旁的鳥況,還需要放大到台灣野外整體栗背林鴝的生存情形來審視。尤其隨著山區開墾,栗背林鴝可居之地銳減,人類活動不僅干擾牠們繁殖,甚至隨人而至的狗也會破壞鳥巢、掠食鳥蛋與雛鳥,因此公路之外的世界,栗背林鴝的生存條件較之過去如何?族群情況變化如何?也需要深入調查。而當栗背林鴝日漸習慣公路,對牠們生理、生態又造成什麼影響?栗背林鴝定居築巢的公路兩邊,原來又有些什麼生物因為開路而消失?也都是未解之謎。
事實上,栗背林鴝選擇了公路,是福是禍,仍在未定之天。就因為鳥兒移居到車水馬龍的公路邊,也讓捕鳥人輕而易舉的摸清牠們習性,「天天在山上虎視眈眈的獵人,對鳥的一舉一動比我們更清楚,今年中橫記錄到的四十幾個鳥巢中,就有四分之一連巢帶鳥被掏走,」羅柳墀說。即使在國家公園範圍內,由於平地鳥店大肆收購珍奇鳥種,迫使捕鳥人鋌而走險,幾乎手到擒來的將公路邊的鳥巢一網打盡。
自然是動態發展的,或許當捕鳥壓力過大,或者遊客行為超出鳥兒忍受限度,栗背林鴝說不定在審慎評估一番後,又會另作選擇,再度搬家。比較讓人擔心的是,若處處危機,最後鳥兒沒得選擇,落得走投無路。
勇敢小飛俠
栗背林鴝是台灣高山上的美麗倩影,公路儘管熙熙攘攘,遊人雜沓,每逢春、夏,忙碌的鳥兒,依然不停地鳴唱高歌,時時提醒著眾多過客,這爽朗的季節也屬於牠們。
連休閒也忙碌趕場的現代人們,下回路過高山,是否會注意到,有一種身軀雖小、卻意志堅韌的鳥兒,正努力在車如流水馬如龍的公路邊延續牠們美麗的生命……。
p.102
藍天高高,白雲微笑,冷杉舒展枝枒。小栗背林鴝眺望遠方,準備離巢自立,展翅高飛。
p.102
栗背林鴝
p.104
在貫穿合歡山的台十四甲線公路邊,樹德大學助理教授羅柳墀發現許多隱密的土洞,正是栗背林鴝的愛巢。(薛繼光攝)
p.104
栗背林鴝
p.105
栗背林鴝喜愛在森林底層活動。林蔭下,繫著橘紅領結的公鳥(左)、與黃褐色相間的母鳥(右),常讓鳥友大飽眼福。
p.106
蜿蜒密集的公路零碎切割了自然,改變了鳥兒生態(薛繼光攝)。(右)鳥兒生活到底受到什麼樣的衝擊?學者需深入研究,人類更需反思。
p.106
栗背林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