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城南人文薈萃
離開大稻埕,我們來談談城南。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在台北城以南,規劃了日式宿舍、河川水岸、公園綠地,都市計畫井然有序,不但提供了日人舒適生活空間,也奠基台北的發展軌跡。城南的居民,多半是知識分子或公教職,人文薈萃仍存在都市的肌理,懷舊的建築吸引路人駐足。
例如前身是日式料亭的「紀州庵」,目前轉型為「台北文學森林」,承繼城南的文化心靈。「青田七六」也在城南,它原是台北帝大教授故居,目前則是經常舉辦導覽的老屋餐廳。同樣位在城南的金華街,則有台北市政府的「老房子運動」,希望修復日式建築、再生文化亮點,讓更多人體會老屋之美。
其中,「金錦町樹屋」(暫名)的修復,是由打開聯合設計的劉國滄主持,他的知名作品是台南的「藍晒圖」。他說,希望樹屋的改造,能成為金華街區啟動點,帶動整體活化,只要能夠順利、仔細保存,就是全體的文化資產。目前的設計,是把不同年代的舊貌,運用暗示的手法表現出來,讓大家了解不同時期的台灣空間樣貌。
同時,金錦町樹屋和所有日式建築的修復最大不同,是它在市府的審查監督下,蓋了一個觀景塔,未來能像飛鳥一樣,眺望周圍老建築的紋理,並與庭院的大龍眼樹,形成自然交融的趣味。這些嶄新的空間設計手法,就是為了給民眾更多體驗,讓他們更認識及親近老屋。
從大稻埕到城南可以發現,人與空間從來不是簡單的事。目前的趨勢不單是突破舊有框架,更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上,修復並再現文化軌跡;並注重帶動整體區域、促成人際的連結。不再是一間屋子、一條街道,而是整個街區,甚至是跨區域,交織成人與人的溝通網絡。
畢竟,唯有人,能讓屋子活起來、街道存下來,能把故事寫下去,傳頌給一代一代,在疊印了軌跡的空間裡,運用前人的智慧,讓下一代的生活更好。
文化創業街屋眾藝埕,是利用迪化街傳統三進店屋改建而成。
台北市大力維護古蹟與改造,紀州庵文學森林原為日據時期老建築,現變身文創園地。(林格立攝)
大稻埕碼頭已成為攝影人最愛的黃昏拍攝地之一。(林格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