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玉米和人一樣俐落
近三年來,安通山區屢見野豬足跡,同時受影響的是田堛漸犰怍M蕃薯。去年,有位農民點收戰後碩果,發現玉米田只剩三個玉米。據見過的人形容,野豬啃玉米和人一樣俐落,啃的乾乾淨淨,一粒不剩;至於蕃薯,雖然果實往下發展,但野豬生就有刨根挖底的本領與工具——長長的豬吻(鼻子),將蕃薯一個個拱出土,大快朵頤。既達到磨牙效果,又解了饞。
安通山區農民因此損失不小,去年有位農民的玉米、蕃薯收成,由前年的七百公斤降為七十公斤,氣不過,乾脆改種檳榔。
民國六十八年,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曾在全省山地鄉與林管處工作站做調查,發表了禁獵後的台灣野生動物研究報告。文中指出,在這些地區,台灣野豬危害經濟作物和人造林的程度,僅次於赤腹松鼠,居所有野生動物的第二位。
至今,除了花蓮外,屏東、台東山區也屢傳野豬危害作物的消息。墾丁牧場的牛羊更頻頻受到野豬的覬覦與攻擊。
過「阱」不入
農民們曾想過圍鐵絲網保護農作,但獵過不少野豬的墾丁畜牧所陳盛隆表示,野豬也能衝破防線——由鐵絲網下拱土穿過;且野豬皮厚,根本不怕鐵絲網割傷。
在山區,不乏氣不過或想一嘗野味者佈的捕豬陷阱,但陳盛隆表示,野豬鼻子很靈,聞得出當地「人味」太重,恐怕動了手腳,往往過「阱」不入。除非一段時間後,人的味道消失,環境也恢復原狀,才可能有「笨豬」誤入機關,但大型野豬即使被陷阱套牢,也多半能將繩索咬斷脫逃。
要製服野豬,大概只有靠槍枝了。但禁獵後,只有少數狩獵協會人員可以擁有獵槍,獵豬季節也限制在十一月到次年二月底,一般農民對野豬就只有徒呼奈何了。
即使帶槍上山,也未必能獵到野豬。當安通山野豬囂張,狩獵協會曾有大批人馬上山,展開「地毯式」搜索,但野豬早逃之夭夭,讓他們遍尋不著,無功而返。
打過四百多頭野豬的陳盛隆也承認,一定要有大批經過訓練的獵狗幫助才能找到野豬,等狗們將野豬團團圍住,人再就近射擊,事半功倍。有人乾脆趁下雨天、颱風天上山,此時野豬會躲在臨時搭建的巢媮蚼楞B,較易找到。
誰怕誰?
但如果手無寸鐵碰上野豬,最好不要招惹它。野豬除豬吻較長,雄野豬下犬齒也特別長,向上彎曲,外露為人見人畏的獠牙。打野豬的老手山胞烏敢說,年輕力壯的野豬獠牙可達三、四吋長,銳利如刺刀,足可使人肚破腸流。但獠牙也會隨著年齡和不時磨牙逐漸老化、變短。
因為這對銳利的獠牙,野豬也就給人很凶惡的印象。趙榮台表示,在不瞭解野豬在何種情形下會發出何種聲音前,聽到野豬聲音,還是走為上策。
但狩獵協會也有人以為,通常野豬不會主動傷人,除了在已受傷或被大群獵狗圍住時才會生氣、反擊;否則它們聽到人聲也像人聽到野豬聲音一般,花容失色、快走為妙!
野豬是道地的大自然產物,遍佈歐、亞、非三洲,台灣野豬被動物分類學者判定為野豬的台灣亞種。
台灣野豬又稱「山豬」——即使它的分佈並不限於山上,而是由平地起至海拔三千公尺的山地。東海大學教授林俊義曾為文指出,台灣野豬因人們獵殺,一度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絕跡,所幸它們信守「多子多孫多福氣」的信條,一胎可產三到八隻,最多甚至可達一打;據台灣林業試驗所調查,目前野豬已恢復出現在平地了。
豬窩「溫暖又舒適」
野豬屬偶蹄目,豬科。偶蹄目動物如鹿、羊每胎只產一子,小寶寶發育快,幾天功夫就有能力跑動、逃避敵害,因此個性隨遇而安,無固定居所。多產的野豬則是偶蹄目中的特例,仔豬好幾個月才能獨立生活,平時雖和其它偶蹄目動物一樣,無固定居所,但交配、繁殖季節,還是非築巢不可。
「豬窩」遂成研究人員最好的研究資料。
林試所目前在宜蘭縣與台北縣界南勢溪上游的哈盆稜線上發現豬巢,直徑近五尺,附近四、五公尺內的雜木、茅草,被「清理」得很乾淨,像鋤頭鋤過一般。窩的上下並舖上厚厚的厥類與雜草,據林試所人員形容,看到時的感覺是「既溫暖又舒適」,消滅了不少「豬很髒」的主觀印象。
豬髒,是因為它們愛在爛泥中打滾。不是它們寡人有疾,喜歡髒、臭,而是野豬皮厚、汗腺不發達,禁不起熱,在亞熱帶的台灣自然就愛泡在水裡、泥塘或陰冷潮濕的土壤中。
野豬是雜食性,舉凡植物的根莖葉到果實,小蟲、小蛇,來者不拒。當然,不勞而獲的農作物也是一種。
但野豬威脅農作的原因,也可能是人類的開墾改變了它們的生存環境,食物不再容易取得,現成的農作,遂成最佳的誘惑。
「家豬」那有「野豬」香
野豬是肉食豬的老祖宗,但國人平常所吃的豬肉倒不是經台灣野豬而來。據台大畜牧系教授宋永義表示,家豬最早是在十八世紀由英國人以人工繁殖,改良野豬品種而來;爾後,在人控制下,家豬愈來愈往「適合被吃」的方向發展。至今,家豬品種已不可勝數,但目的都是使成長速度加快、身體肥了,腿也變得短而多肉。
豬肉供應無虞,偏偏老饕們仍不滿足,喜歡身體扁瘦、結實的野豬,說是動的多、肉較瘦,烤起來香;歷經風吹日曬的豬皮,更被視為精華;「用烤的又酥又脆,炒的更好吃」,陳盛隆說,一斤野豬皮可賣到二、三百元。
這也是國內野豬有減少趨勢的原因。
野豬一類的動物,在國外多被視為「可供狩獵動物」——瞭解它在各地區的數量、生活習性後,做出可供狩獵的量表,並限定可以獵殺的野豬數量及大小,便可有限度地開放狩獵。如此,使人能享狩獵之樂,野豬也能維持固定數量,不致絕種。
國內調查野豬的工作已由林試所著手進行,摸清野豬脾氣、族群數量只是早晚問題。但要發展「可供狩獵動物」,還得獵人遵守量表上的規定;在狩獵道德未提昇前,提倡發展「可供狩獵動物」,恐怕就等於宣佈野豬滅絕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