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更有人和
三星鄉從1970年代末起,由原本以稻作為主,陸續轉作青蔥、水梨、桶柑等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如今,三星青蔥已是當地規模最大的經濟作物,產地面積高達300公頃,佔宜蘭縣總蔥田面積的7成,年產量自2000年起更突破300萬公斤,產值超過新台幣1億元。
農家子弟出身的農會休閒旅遊部主任林張發,不無驕傲地訴說構成三星鄉農產品優越品質的條件:三星鄉位處蘭陽溪上游的沖積台地,水質清澈,雲量多、日照少、雨水充沛,加上雪山山脈經年吹拂的西風,造成日夜溫差大,使得栽培出來的葉菜類作物肥美結實。又,受溪流沖刷形成的板粘岩沖積土,由於土壤層較薄而底下的礫石層發達,具有天然的排水性,尤其適合怕熱又怕濕的蔥、蒜生長。
在天時地利之外,三星蔥的美味更是農會與農家攜手努力的成果:早年,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蘭陽分場育種出屬於「四季蔥」品種的「蘭陽一號」,再加上農友自行培育、命名的地方品種「黑葉」與「小旺」,彼此的耐旱性及生長期有異,於是農會便輔導農友在不同季節選種不同品種,並不斷改善栽培管理技術,使得本地所培育的青蔥,纖維更柔嫩,蔥白也更長。近年農會更積極輔導農友採取生物防治法,使得全鄉通過了「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認證。
然而,隨著產量與知名度升高,三星蔥也面臨了農產品常見的「季節性供需失衡」的困擾:一方面冬季盛產期時,蔥價可能低到一公斤20元,農友不願賠本收成、寧可就地耕鋤當肥料;夏季遇上連續颱風導致莖、葉折損或腐爛,蔥價卻又飆漲到家庭主婦買不下手,「曾經漲到每公斤500元,卻沒有貨可以出,造成農友跟消費者兩敗俱傷!」林張發主任說。
為了調節蔥價與降低農民風險,4年前,三星地區農會利用農委會的「農會伴手計畫」,提出製作「三星青蔥醬」的構想,請來當時在輔大食品系任教、經驗豐富的楊鵑華教授進行產品研發(楊教授現已被「挖角」到菲律賓跨國食品集團「快樂蜂」主持研發部門)。
經過輔大團隊一年的試吃、修改和調整後,終於推出了「豆瓣香辣」、「磨菇」、「黑胡椒」3種配方。屬於中式的「豆瓣」口味適於拌麵、蒸煮海鮮或豆腐料理,西式的「磨菇」及「黑胡椒」口味則可拌義大利麵或當作沾醬。這3款蔥醬的青蔥份量都佔了二分之一,充分保留住三星蔥的甜美與辛香,且不添加任何人工化學成分或防腐劑,開罐後需要冷藏並儘早食用。
目前,蔥醬系產品在宜蘭縣境內的各個休閒旅遊點都買得到,是遊客最愛的伴手禮:繼蔥醬之後,農會又陸續推出適合塗抹麵包的「青蔥奶油抹醬」、用來炒菜的「蔥油」(製作原理是將青蔥加入葵花油一起「蒸」出蔥味,再濾去蔥渣)、萬用的「蔥粉」,以及蔥油餅、蔥明麵、蔥明貢丸等多樣化的青蔥副產品,民間業者也紛紛跟進,無形中擴大了三星蔥的需求與應用範圍。
如今,三星蔥不僅品質不墜,價格亦能維持在每公斤40元∼100元之間。颱風季節將至,萬一蔥價真有異常波動,就請用蔥醬回味吧,保證讓你同樣食指大動!
三星蔥小檔案(陳歆怡)
宜蘭地區栽培的青蔥品種屬於「四季蔥」(又名九條蔥、日本蔥),相較於台灣中、南部種植的「北蔥」(又稱水蔥),前者的蔥白長、葉肉厚而柔軟,可搭配烤鴨、大餅捲牛肉等來生食,口感爽脆又可去除葷食的腥膩;後者則葉身細瘦,蔥白不多,只能做為菜餚的提味與陪襯之用。四季蔥因四季皆適合生長而得名,耐熱及耐濕性較北蔥差,主要分佈在北台灣及宜蘭地區,尤以宜蘭三星最有名,以致國人但知有「三星蔥」,而不識「四季蔥」本名。
三星蔥採取「分株繁殖法」,即收成後保留四分之一完整蔥株「回種」。定植時將根部深埋土中,並蓋上乾稻桿以降溫兼保濕,經過100天後得以分蘗長成15公分以上的蔥白,因此採收後多了一道「洗蔥」程序:洗除老葉、傷葉及土塊,並利用水溫快速除去田間餘熱,減緩蒸散作用,確保翠綠及鮮嫩。
蔥是天然的綠色保健食品,富含蛋白質、脂肪、醣、纖維、鈣、磷、鐵、鈉、鉀、胡蘿蔔素B12、菸鹼酸,及維生素A、B1、B2、C等營養。蔥還含有揮發性的蔥蒜辣素,能刺激消化液分泌,並有發汗、利尿等作用。
青蔥在宜蘭三星鄉約有二十多年的種植歷史,在農會與農家的攜手努力下,在市場上成功形塑出「三星蔥」領先的美味形象,近年更開發多種青蔥加工產品,讓遊客滿載而歸。
「洗蔥寮」是三星鄉蔥農獨有的景象,也使得三星蔥的生產過程相對「勞力密集」。
青蔥經過清洗,一枝枝褪去泥土呈現晶瑩的蔥白,質地細緻,蔥味香濃,令人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