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廟會、湊熱鬧,似乎已成為現代人最常參加的觀光、休閒活動了。然而,原來為敬神謝恩、凝聚地方的寺廟,能否恢復「社區中心」的功能,或兼具「鄉野文化中心」的角色,整合地方人力、智慧、風土特色,來一場文化性的朝拜呢?
鹿耳門天后宮是一個不錯的例子。
南台灣的驕陽下,向台南市鹿耳門天后宮行去,四線道大馬路兩邊,滿眼是水光粼粼的鹽田,還有白鹽垛垛堆如小山。薰風吹來,一股鹽份地帶風情濃烈襲人。
天后宮在望,「文化季」旗幟迎風招展。廟外鹿耳門溪河堤上,地方青年林中信領著卅多個年輕學員,沿著當年鄭成功踏上台灣島的路線前行,一面遙想當年四百艘大艦雲集、鄭成功向媽祖禱告祈求水漲船高以利船行的夜晚。「你我的祖先可能都由此踏上這塊土地,鹿耳門溪可說是台灣的臍帶」,林中信將這群參加尋根活動的學員,帶回西元一六六四年的台灣。
廟埕上,孩子們拿著點券,一關跑過一關,擲鐵片、丟沙包;一邊學著用奶粉罐做高蹺,或大聲唸著順口溜:「一年的空空空,二年的孫悟空;三年的吐劍光,四年的愛碰風;五年的大道公,六年的是閻羅王!」春陽和煦的兒童節,正宜親子同遊。
(卜華志)
似曾相識大拜拜
根據非正式的統計:在國人經常從事的休閒活動中,拜拜和唱卡拉OK並列榜首。趕廟會除了求取心中平安、敬謝神恩,本也具有逛攤位、看做戲的休閒功能。
只是今天的廟會卻都是些千篇一律的明星大會串、歌舞表演,或從南跑到北一個樣子的民俗攤位。甚至一些深具地方風土特色的民俗活動,如南部的鹽水蜂砲、北部的平溪天燈,也被四處仿冒。
相較下,鹿耳門天后宮文化季的活動,在各地廟會節目走向庸俗化、一致化之下,顯得清新樸實,令人耳目一新。除了單純的宗教性祈福活動,天后宮按著節慶和時序,從農曆過年到三月媽祖生,持續推出了融入古典舞蹈的迎喜神、迎媽祖祭典;傳統染網表演、數魚苗吟唱;踏水車、抓春雞、乘竹筏抓水鴨等農漁村懷舊活動。還有台南四少聯展、台灣演詩、鹿耳門尋根等藝文活動。
結合地方風土、人力,這一場廟會不只是敬神娛人而已。(卜華志)
有「禮」敬上天
在兒童節的早上,兩輛外地來天后宮進香的電子琴花車,不時以強迫性的音量吆喝民眾趨近觀「光」,「來哦來哦快來看,老人看了吃百二,孩子看了好養育。」花車上涼快打扮的女郎對著媽祖傳送勁歌熱舞,和天后宮的文化性活動形成有趣對比。林中信深不以為然地表示,「這些表演,我感受不到一絲敬神心意。現在的廟會,我看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就是『亂』而已。」
早就對現有廟會形式有不同意見的主辦單位,這次便針對宗教祭典,延請禮俗學者考據歷史,並邀請台南家專舞蹈科學生和當地小學生擔任舞生。在鼓響三通、雅樂聲中,恭迎媽祖出宮登壇,在鳳扇、儀仗開路下,人們紛紛跪下,「這不是一場『表演』,而是台上台下,一同為媽祖來慶賀。」林中信說。
除了將古代儀禮導入祭典,又要怎麼來創造有特色的活動呢?一群地方人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想法。
(卜華志)
野人獻曝
在鹿耳門溪的夕照下,企劃農漁村活動的蔡登進和謝棟梁透露活動的靈感何來:「在我們這裡,家家戶戶總有幾分虱目魚塭。要賣魚苗時,就會聽見父母一邊唱一邊數:二尾啊三尾啊共五尾,五尾啊五啊有十尾。」本來是方便計數的口訣,在漁人口中,就自然形成動人的吟唱。
夏天裡,男孩子得乘竹筏幫忙插蚵田,同時也下水摸河蛤、螃蟹,給家堬K兩道菜。女孩子則坐在小板凳上,低頭專心鋟(挖)蚵仔,邊聽著大人們說村內風光事。
漁人到了不出海的空餘時間,就坐在門前搗碎薯榔,用它暗紅色樹汁浸染魚網,因為薯榔汁液的膠質,可使魚網不易損壞變形。
「這些莊稼人的生活經驗,可以說是『野人獻曝』,然而我卻覺得很親切」,在台北教書,文化季時回家鄉參加活動的蔡丁財表示。
春江水暖,與鴨子在水池中追逐嬉戲,重溫農村生活。(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廟會等於老人會
在天后宮的文化季裡,常可看到四十四歲的主任委員林仙養和一群比他更年輕的青年悹堨~外張羅,和一般寺廟給人「老人會館」的印象大異其趣。「天后宮的幹部大多是廿五到四十五歲的青壯」,林仙養說。
老輩「執政」固然有豐富經驗,卻往往只是「按傳統」保守行事,這也是何以一般寺廟慶典活動尚停留在「熱鬧即可」的階段。辦文化活動,一來勞民傷財,而且信徒也不一定愛看,還不如把廟容翻新壯大,或是多辦歌舞表演容易引人。
「寺廟是一個既龐大又僵固的組織,香油錢的飽滿是行事主要考量。林仙養能說服老輩,吸收有創見的年輕人投入,實在不簡單」,參與天后宮文化季藝陣表演部分規劃的民俗學者黃文博指出。
原本是藥劑師的林仙養,出身宗教家庭,二伯在他之前當了四十年天后宮主委,四年前他接下職務,就有意改革。然而當時天后宮正在整建擴大中,老一輩都不贊成分散財力辦這看不到結果的事。三年前廟容修竣完工,林仙養在迎媽祖時,讓媽祖登船到海口,然後設台遙祭大陸祖廟,活動相當令人矚目,奠下年輕人進入寺廟決策核心的基礎。
當魚苗養到一定大小,漁家就邊數邊唱,將魚苗賣出。這源自生計、簡單反覆的數魚苗吟唱,就是一種動人的民歌。(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錢財易得,人才難撈
解開了老一輩的反對包袱,再來的難題是上哪兒找人?四個月的大活動,要錢要人,「這錢總是有辦法找,可是人才難尋!」林仙養嘆了口氣。
起頭仍由地方開始,執行秘書陳熙城把地方人名全入電腦,尤其是外出工作的知識分子,從中篩選後,分別三顧茅廬。這些人雖然久居外地,但是父母都還住在這裡,再加上輸人不輸陣的競爭心理下,便熱情地一頭栽入了。
這一股檯面下的力量源於卅年來的正統媽祖之爭。天后宮位於鹿耳門溪南岸的顯宮里,和溪北的土城聖母廟,二者為了誰才是當年鄭成功登台所帶來的開台媽祖而爭論不休。從早期偶有打鬥,到找學者考據、立碑,始終互為死敵。歷史未有定論,兩廟改以翻建廟容、擴大廟會來鬥熱鬧。
「這樣的君子之爭,未嘗不是好事」,黃文博表示。但他強調,樂觀其成的是刺激寺廟對文化活動的意願,而不是攻擊他人。
乩童挨家挨戶為村民祈福,在宗教的力量下,寺廟原為社區共信共榮的中心。(卜華志)
鹽份地帶大同盟
除了自己人,他們進一步把圈子擴大,囊括西南沿海以養殖、曬鹽為業的「鹽份地帶」人士。長久以來,這個地區每年都舉辦文藝營,集合了不少教師及文藝愛好者。既是文化事,倒也不支分文,義務來出力喊聲。
鹽份地帶再擴大,林仙養又在成功大學找到了歷史系教授何培夫,帶領大家拓碑。在台南家專則找來舞蹈系的師生,加入祭典舞蹈演出。
有的人才來得意外,是聽到風聲自己跑來的。像是從企劃草創時期,一直全心投入的陳熙城,放下與人合夥的電腦公司,天天在林仙養身旁整理資料。為什麼這樣投入?家住安平古堡附近的陳熙城說:「台南這一帶就要蓋科學園區了,鹽田、魚塭可能都要成為過去,即使留下,也會像安平古堡一樣只是死的古蹟。林主任做的正是我心中想的,所以你說是誰幫誰呢?」
(卜華志)
幫忙也是分享
執行則以在地人為主力。除了動員村莊每戶一丁外,製作天燈且兼施放的是媽祖會會員;看台上身穿古裝負責招待的歐巴桑、小姐們,則是安南區婦女會成員。
一位幫忙拿儀仗的歐巴桑穿著古式禮服跑來跑去,他的女婿也是旗牌官,兩人互相嘲笑對方是宮女和太監,問他們辛不辛苦,他們連忙說:「別人一做好幾個月,我們才來幫忙一、二天,應該的。何況這是廟事,就是公事囉!」顯宮里的居民生活正跟著廟會高潮迭起。
「廟會除了吸引外人朝拜,結合地方風土與居民實際參與其實更重要」,民俗學者劉還月贊成廟會應以在地人為主。黃文博更主張第二年的文化季,外圍人力應轉移經驗給在地人,然後退出,活動才能生根,且繼續下去。
這個地方居民大多姓林,他們暱稱原本也姓林的媽祖為姑婆祖。姑婆生日,小孩扮舞生,大人扛神轎,歡歡喜喜替姑婆來祝壽。(卜華志)
媽祖杯運動會
從臘月喜氣開鑼迎新年,到春末入夏過了清明,文化季並未使外來人潮明顯增加。屏東來進香的歐巴桑,對著有現代舞表演的台語演詩,看得莫名其妙而呼呼入睡。香客、遊客反應不一。
然而忙得最累卻也玩得最盡興的還是顯宮里的居民。鋟蚵比賽,一坐上場就是內行人架式,先將成球蚵串壓成稱手大小,小鑽子一挑就是一隻肥美大蚵,一翻一挑又是一隻,外來客哪敢下場,只是場邊站著看,等著比賽結束好吃蚵仔煎與蚵仔麵線。
抱水鴨活動,在地漢子不像外來客怕濕了衣裳,上衣一脫就跳上竹筏追鴨子。春江水暖,看鴨子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小朋友乾脆縱身入水塘追鴨子,倒像在參加社區的運動會。
「廟事就是大家的事,來幫忙一兩天也是應該的」,拿旗幟的歐巴桑說。(卜華志)
吃媽祖香火長大的
為了這文化季,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的林中信,特別將赴巴黎進修的時間延後,回鄉挑大樑。他笑道:「外出十多年,回家時間還沒這一季來得多。」他的母親深以他投入廟務為榮,不論活動是否成功,藉此,他卻和家人關係拉得更緊。走在村裡,每個人都主動和他親切打招呼。「剛開始是文化季工作成就吸引我投入,到後來已是貼近地方的感覺支持著我。」廿九歲的林中信覺得,這經歷對他思索什麼是本土繪畫,有莫大的幫助。
其他投入活動的少年家,一樣衍生出與地方共榮的歸屬感。在顯宮里,居民以林姓佔八成,他們叫媽祖為「姑婆祖」,因為媽祖也姓林。而他們的小學顯宮國小和天后宮互為鄰居,小學生第一次寫生,畫的就是天后宮的雕樑畫棟。一到香期,則是在鑼鼓聲中,歡欣且理所當然地放假一天。兩廟互爭之初,曾有風聲傳出有人將來盜取神像,村子壯丁,每晚八人鎮守廟殿達廿五年之久。這個社區的情感、生活節奏、記憶,原本就繞著媽祖而行。
一場文化季正好把失去連絡、有些生疏的情感再串連回來。「廟的運作在人,然而若是沒有神的召引,也難以召傳眾人」,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林美容表示。這就是所謂人助神、神助人吧!
〔圖片說明〕
P.43
在地方子弟林中信(右)的帶領下,參加鹿耳門尋根活動的學員,登上竹筏,沿著當年鄭成功率軍進入台灣的古道,感念先人拓墾的不易。(黃麗梨攝)
P.44
結合地方風土、人力,這一場廟會不只是敬神娛人而已。
P.45
春江水暖,與鴨子在水池中追逐嬉戲,重溫農村生活。(黃麗梨攝)
P.45
當魚苗養到一定大小,漁家就邊數邊唱,將魚苗賣出。這源自生計、簡單反覆的數魚苗吟唱,就是一種動人的民歌。(黃麗梨攝)
P.46
乩童挨家挨戶為村民祈福,在宗教的力量下,寺廟原為社區共信共榮的中心。
P.47
這個地方居民大多姓林,他們暱稱原本也姓林的媽祖為姑婆祖。姑婆生日,小孩扮舞生,大人扛神轎,歡歡喜喜替姑婆來祝壽。
P.47
「廟事就是大家的事,來幫忙一兩天也是應該的」,拿旗幟的歐巴桑說。
P.48
兒童節裡,廟埕上的工作人員教小朋友用奶粉罐做高蹺。天后宮文化季活動和一般廟會大不相同。(黃麗梨攝)
P.49
以結合舞蹈音樂的「台語演詩」取代一般的明星大會串,天后宮試圖為廟會注入更多文化氣息。(黃麗梨攝)
P.50
賜通寶、通財路,求吉納祥仍是民眾到廟裡的主要目的。
P.51
在神明的召喚下,民眾來到天后宮領略這一場加入新編樂舞的媽祖祭典。
兒童節裏,廟埕上的工作人員教小朋友用奶粉罐做高蹺。天后宮文化季活動和一般廟會大不相同。(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卜華志)
以結合舞蹈音樂的「台語演詩」取代一般的明星大會串,天后宮試圖為廟會注入更多文化氣息。(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賜通寶、通財路,求吉納祥仍是民眾到廟裏的主要目的。(卜華志)
(卜華志)
在神明的召喚下,民眾來到天后宮領略這一場加入新編樂舞的媽祖祭典。(卜華志)